钱钟书吧 关注:8,743贴子:50,688

钱钟书先生诞辰109周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1-21 14:52回复
    纪念钱钟书诞辰109周年:痴情才子 文化昆仑
    原创: 陈雨萌 人文清华讲坛


    IP属地:辽宁2楼2019-11-21 15:01
    回复


      IP属地:辽宁3楼2019-11-21 15:01
      回复
        他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他曾说,“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他也是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痴情才子。他就是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11月21日,是钱钟书先生诞辰109周年。今天,让“人文清华”带你一起看一看这位“文化昆仑”的不俗一生~


        IP属地:辽宁4楼2019-11-21 15:01
        回复
          “钟书之人”的早年教育
          宣统二年(1910年)11月21日(公历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被苏东坡称作“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无锡城中的一个教育世家。伯父钱基成(子兰),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父钱基厚(孙卿)。
          钱钟书出世那天,恰好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因此,伯父钱基成为钱钟书取小名为仰先,字哲良。钱钟书很喜欢这个“又哲又良”的名字。到周岁时,因“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父亲钱基博为他正式取了学名——“钟书”,钟情于书的意思。伯父去世后,父亲为他改字默存,意思是要他为人少说话。又自号槐聚,出自元好问的两句诗:“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IP属地:辽宁5楼2019-11-21 15:02
          收起回复
            伯父钱基成是钱钟书最大的庇护伞,也是钱钟书的启蒙老师,钱钟书最早对知识的理解从他这儿来。杨绛记载:
            钟书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钟书整天跟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钟书都跟着去。他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钟书六岁入秦氏小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入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钟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但附学不便,一年后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伯父对钟书的父亲和叔父说:“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了他们?”父亲和叔父当然不敢反对。


            IP属地:辽宁6楼2019-11-21 15:03
            回复
              钟书和钟韩跟伯父读书,只有下午上课。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跟熟人聊天,钟书总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了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里不藏。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
              钱钟书就是在伯父这样慈爱的气氛中吸收着知识。钱家的家学以国学为主,钱钟书由此有了扎实的国学功底。九岁入小学时,伯父去世,从此钱钟书便由父亲直接管教。与伯父不同的是,父亲对钱钟书管束严格。在父亲的规定和布置下,钱钟书在小学和中学时代读了不少古文名篇。


              IP属地:辽宁7楼2019-11-21 15:04
              回复
                学校教育则以西学为主。钱钟书十三岁从小学毕业后,即考入苏州桃坞中学,这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后桃坞中学停办,钱钟书又考入圣公会办的另一所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教会学校为钱钟书打下了坚实的外文基础。钱钟书在两所中学的成绩也异常突出:在桃坞中学,钱钟书因为英文好,担任过班长职务。在辅仁中学,钱钟书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中西汇通的教育,为钱钟书一生学贯东西的学问与蔚为大观的著作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治学基础。


                IP属地:辽宁8楼2019-11-21 15:04
                回复
                  与清华大学结缘
                  1929年,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少年钱钟书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钱钟书能够进入清华,还是因为受到了罗家伦校长的赏识。按照清华校规,考生各门功课中有一门不及格者,照例不能录取。而钱钟书考大学,数学只考得15分,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彼时年仅三十出头的罗家伦校长十分爱才,在他的力争之下,钱钟书才被破格准许入学。后来有同学在回忆时说钱钟书的数学分数是零分,钱钟书1980年在日本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承认“反正是不及格”。钱钟书回忆说:“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IP属地:辽宁9楼2019-11-21 15:05
                  收起回复
                    钱钟书入学时的独特经历只是一个开端,他随即以自己的学术功底和卓越才华震惊了全校的师生。钱钟书所在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成立于1926年,当时称“西洋文学系”,语言课有八种之多:英、法、俄、意、日、拉丁、希腊、德。在多种语言学习中,每位学生必须全面通晓西洋文学史以及西洋小说、英国浪漫诗人、戏剧概论、莎士比亚、文艺批评诸专题研究。戏剧大师曹禺的恩师王文显曾任外文系主任,吴宓、陈福田等教授亦学贯东西。在当时清华极为雄厚的教授班底中,钱钟书作为学生,却有着特殊地位。钱钟书的校友郑朝宗回忆说:“钱钟书是外文系的一个尖儿,许多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他不是他们的弟子,而是他们的顾问。”另一校友罗香林回忆说:“钱钟书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他在随便的谈话中敢挑剔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和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


                    IP属地:辽宁10楼2019-11-21 15:05
                    回复
                      在清华深厚的学术氛围中,钱钟书深受其益。他后来回忆说:“我有大学时代五位最敬爱的老师,都像蒲伯所说:‘以哲人导师而更做朋友的。’这五位最敬爱的老师,以及其他三四位好朋友,全对我有说不尽的恩德。”
                      清华的同学也对钱钟书非常佩服。好友许振德称赞他:“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同学之一饶余威曾说,在他们一批同学中,受钱钟书的影响最大:“他的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也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此君手笔。”


                      IP属地:辽宁11楼2019-11-21 15:06
                      回复
                        后来,钱钟书被推举为清华学生自洽会的学术与文艺刊物《清华周刊》英文副刊的主任。钱钟书赢得同学的普遍钦佩和信任。在清华大学文学院内,钱钟书是出名的“三才子”之首,其余二位是考古学家夏鼐和历史学家吴晗。在外文系内,他又与戏剧家曹禺、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的颜毓蘅一同被戏拟为“龙虎狗三杰”。


                        IP属地:辽宁12楼2019-11-21 15:06
                        收起回复
                          见到杨绛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1932年,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为了完成学业,21岁的杨绛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了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清华当借读生。后来,杨绛的母亲打趣说:“阿季(杨绛本名杨季康)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3月早春的一天,杨绛看望老朋友孙令衔,而恰巧孙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IP属地:辽宁13楼2019-11-21 15:07
                          收起回复
                            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两人匆匆初见,甚至没来得及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杨绛觉得钱钟书眉宇之间透着“蔚然而深秀”。而钱钟书则觉得杨绛“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后来,钱钟书再一次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见面时,钱钟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杨绛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二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钱钟书放假回家了,杨绛难受了好多时。杨绛回忆说:“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IP属地:辽宁14楼2019-11-21 15:08
                            收起回复
                              1933年秋的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钱父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后来钱钟书对杨绛说,父亲看到信后,对她大加赞赏。因为杨绛在信中对钱钟书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钱钟书的父亲边看边赞道:“真是聪明人语。”
                              1935年春,钱钟书考取中英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那时杨绛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书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于是杨绛就下定决心与钱钟书完婚一起去英国。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无锡七尺场钱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IP属地:辽宁15楼2019-11-21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