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吧 关注:126,299贴子:1,155,487

小白学习笔记——器形研究之束口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个题外话。最近收获两只不错的好物,心下甚是欢喜。银毫条达有致,斑纹具实均匀,虽不至标榜完美,但绝对物超所值,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在此感谢割爱于我的老郑兄。
说到器型的重要性,就像美人的身材,有个标准三围。这个三围间是有个黄金比例。失去比例,则失去了美观。所有的艺术,除却思想性的表达,所谓的美感,其实往往都在各种比例间掌握。比如平面设计、摄影,一个画面各种颜色、线条的比例,直接影响了画面情绪的表达。人的眼睛观察事物,通常先入为主的是轮廓,然后才是色彩。人的心理认知也是遵循由外及内,由粗至细,由浅至深的顺序。我们拿到一只盏,第一印象的建立,往往先是外形,然后逐渐深入细化才到釉面色泽、斑纹细节。而我们通常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又往往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左右。例如我们说一道美食,要讲究色香味,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因为我们感知一道菜品,第一印象是看,然后是嗅觉,最后送到口中才会有味觉口感。如果第一印象失败了,往往会改变后面的判断。所以,一只盏,外观尺寸的比例、以及轮廓曲线的流畅度非常重要。



1楼2019-09-24 16:35回复
    说句老话,作为复烧瓷种,复古,或仿古是重要的标准。发展或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前提下才可为之,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所以,在把玩建盏的初期,我还是以老物作为参考标准。我之前一篇关于束口的研究里,列了一个粗略的标准。口径平均12.4cm、高(含底足)7.0cm,底足经3.85cm。这个尺寸只是一个粗略的量化标准,但这个是统计了数十只精品老盏后得到的平均数据。说明当年是围绕这个数据来做的。当时算过一个盏的黄金比例,0.56。也就是高、宽比,以及足、高比。可惜现在的新盏,遵循这个标准的少之又少。算出这个比例,其实10以下的小盏,也可以完全参考这个比例,来量化缩小。
    说数字,很枯燥,这个找把尺就可以量出。但也有很多美,是很难量化的。今天说说不太好量化的地方。


    2楼2019-09-24 16:36
    回复
      一、口沿。建盏的口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特点,就是薄口沿。这个既是功能性的要求也是美观的要求。功能性来说,人的嘴型,抿住盏口喝茶,越薄越不容易漏茶汤。美观性来讲,建盏的铁胎,相比用高岭土的其他瓷器品种,天然非常难以做的很薄。但口沿做的薄一点,从视觉上,可以给人以精致的感觉。但是,薄口沿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釉面在口沿处往往会发干。这个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也就是说,师傅在薄口沿还是口沿润度上,要有所取舍;当然玩家也是如此,知道其中的两难,就不会两边都计较。当然,现在也有一种工艺,通过二次还原(或者二次施釉)来改变口沿的润度,但这是违反了建盏一次还原的原则,我个人认为不可取。那么多薄的口沿算薄呢?我有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用两指的半节指尖捏住口沿,如果下面半节指尖能够轻松的并拢,不需要用劲,则刚刚好。


      3楼2019-09-24 16:36
      回复
        二、浅束口。在查看日本馆藏以及英美馆藏的照片的时候,我曾仔细观察过其束口形态。浅束口,多浅算浅?这个问题是需要探究的,否则这个浅字,就显得毫无意义。据我观察,束口在盏壁的外侧,只是非常略微的内凹,有的只是在腹部曲线行直口沿处变得平直而已,而在束口至口沿,又略微外张。束口在盏壁的内侧,则有相对外侧较明显的凸起,但这个凸起弧度也没有过高。我上手过几个看起来符合这个感觉的老盏,直观的感受是,当手指沿着盏壁内侧由下至上触摸,在注水线附近能够感受到凸起,但整个曲线是保持流畅,而不应有明显的顿挫感。以宋代至徽宗时期,皇家崇尚道教,讲究的是自然顺达。并不喜张扬。我想,浅束口的浅字,也正是这种意境的体现。符合阻挡注水外溢的功能要求,又不会有夸张突兀的形态。另外,束口的宽度几何?我曾经说过一个9分法,也就是盏高的1/9左右。对于7cm高的盏,大概应该在8mm宽度左右,太窄显小气,太宽显失衡。不用尺子,大概是我自己大拇指的指宽的一半左右。


        4楼2019-09-24 16:36
        回复
          三、腹部。盏壁的腹部,因为曲线,是一个由下至上,向内弯曲的弧线。这个弧度不宜过大,但也不能过于平直。至于这个度,很难用文字表达,更不容易用数据计算。这其中提现的是拉胚师傅对美感的掌握。对于玩家,也是一种自身的修养积累。另外,盏的高宽比也决定了盏壁外张的角度,如果所有比例得当,这个角度是接近固定的值。给人直观的感受,不胖,不瘦。外张太开,显得张扬;收的过紧,显得拘束;恰好的比例能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受。这个怎么感受呢,我的感觉就是手掌自然伸开,手指放松,在手心形成一个窝。将盏置于手心,手指扶住盏壁,不需用力张开,也不需刻意握紧,是为恰到好处。


          5楼2019-09-24 16:36
          回复
            白兄的好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24 16:36
            收起回复
              四、底足。底足的尺寸统计过,大概平均是3.85cm左右。古人多年实践得到的这个足径尺寸,肯定有其原因。事实上,足经过宽,会感觉太过敦实,缺乏轻盈之感;足径过窄,会感觉头重脚轻,浮现轻浮之意。关于底足,我们往往只关注一个足径。当然,足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这也就是很多馆藏,在报告尺寸数据的时候,足径都会位列其中。但底足的美感,不仅仅由这么一个参数决定。另外有三个数据,一是足高,一是圈足宽度,一是圈足内凹的深度。其中足高,是一个相对重要的数据。因为我们正面拿起盏,足高是参与到整体轮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两个,足圈宽度以及足圈深度,则只有将盏翻过来,才能够观察到。先说足高。足高多高合适呢?据我观察,目前新盏,普遍一个令我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足高偏低。我个人认为,足高一定要有足够的高度,这个足够,应该是在8mm以上。虽然底足仅仅占了整只盏很小的一块,但仍然是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足过矮,往往缺乏一种傲骨优雅的气质。足圈呢,据我观察,应该是接近甚至略小于底足高度。我是这么理解,如果径向切开,观其断面,其足高和足圈形成一个方形。这个方形应该是接近正方,或立着的长方形。大概感觉是什么呢,双手捏住底足,如果底足高度,在半节指节的高度,则刚好可以拿的很稳,若小于这个高度,则只能用指尖夹着底足,始终不太稳当。至于足圈内部的深度,建盏的一个标准特征就是浅圈足。说明了,不要过深。至于多深是深,多浅是浅。我自己的心理标准是2mm~4mm左右。各位玩家肯定各有各的喜好。


              7楼2019-09-24 16:37
              回复
                啰嗦了半天,又想说个题外话。最近看到有人在说,如果师傅不懂盏,盏商不懂盏,玩家就更不懂盏。言下之意,玩家少啰嗦,师傅怎么烧,我们就应该怎么玩。我觉得吧,懂不懂要看对什么来说。这个世界上有做菜的,也有评菜的;有写小说的,也有文学评论家;有拍电影的,也有专业影评的。不会烧菜,不代表不会评价。我可以不知道菜怎么烧,但我一定知道菜好不好吃。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徽宗懂盏还是窑工懂盏?这根本就是两个层面的事情,论烧制,徽宗绝对是门外汉,但论鉴赏,哪个窑工敢说超过徽宗?按照他们的理论,徽宗最好关起嘴巴,不懂烧盏,就不要胡说。器是拿来用的,美是拿来赏的;用的人和赏的人对好用和好看这件事一定最有发言权。烧盏的师傅专研的目标,就是如何不断提高技艺,做出要符合更多人喜欢的器。玩家对器的褒贬,更多的是对器,不是对人。如果要求玩家的鉴赏一定要听师傅的,那么无异于让一个人又做运动员又做裁判,玩家难道就只能傻傻的掏钱,谄媚的喊好,才叫尊重么?正是玩家的认真,才是对这门技艺的尊重。不妥协,不苟且,这门技艺才会越来越成长,否则这个市场一定越来越烂。


                10楼2019-09-24 16:41
                收起回复
                  由于个人喜好,通常更关注12cm口径以上的盏。文中涉及到的数据以及测量小技巧,都是基于12cm口径以上的束口盏,对于10cm以下口径的,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看,只能大致感受一下比例是否协调吧。


                  11楼2019-09-24 16:47
                  回复
                    好文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9-09-24 17:31
                    收起回复
                      说感谢,忘了带图,惭愧啊。





                      14楼2019-09-24 18:10
                      回复
                        鼓掌鼓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9-24 19:34
                        收起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9-24 19:58
                          收起回复
                            干货!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9-09-24 19:59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9-25 13: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