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秋雨吧 关注:617贴子:14,146
  • 7回复贴,共1

《废墟》的宣言----关注废墟,保护历史记忆,传承中华优秀历史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废墟》的宣言----关注废墟,保护历史记忆,传承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
《废墟》这篇文章,写于1992年,收录在《文化苦旅》一书中。而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相继出台了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政策。。
中国于是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浪潮。。。房地产圈地,工业发展圈地。。。轰轰烈烈,,直到今天。。
在这股大潮中,,如何面对满目疮痍的历史建筑,历史遗址。。。是一个城市无法绕开的课题。。许多城市来不及思考,,导致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历史街区,古迹,,被无情的拆除,,无法挽回,令人痛惜。
余秋雨老师敏锐的觉察到这次大建设的危害性。。为了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他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废墟》。。意欲呼吁和提醒各级政府,开发企业,要正确对待和保护好这些难以复制的历史文化。。。不能简单的一拆了之。。他们不是城市建设的绊脚石,而是与时代,与现代和谐共进的城市精神。。
在他的影响呼吁下,国家从1996年开始,总结经验教训,陆续颁布了关于保护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相关法律,,并纳入同年出台的《城市规划法》。。明文规定要加强管理,严格保护。。。让众多文物、历史建筑、历史遗迹得以保存。。。
下面,让我们欣赏这篇有独特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的佳作====《废墟》


1楼2019-09-06 12:15回复
    原文: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这几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的提出,,废墟不是毫无价值的废弃物,,而是带有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的城市财富。。是历代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的过程和重要见证,,非常珍贵。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这几句经典的概述,完整的表达了废墟的人文价值。。


    2楼2019-09-06 12:16
    回复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
      这里,作者强调了废墟存在的形态,,以及废墟的脆弱。。。倡议大家正确理解废墟的美。。好比秋天的黄叶。。非常诗意和巧妙。。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黄叶本身也是美


      3楼2019-09-06 12:17
      回复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
        如何正确对待废墟,保持废墟的原真性,作者提出了他的看法,,一是不建议拆除重建,,因为一旦重建,,历史原真性就被破坏,,,让后人无法掌握真实的历史信息。。。甚至会误导,,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对待那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古迹,历史建筑,,哪怕是再老再旧,也要完整保留。。。


        4楼2019-09-06 12:18
        回复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
          这一段,作者也同意,不是所有的古建筑都非保留不可,,而是要经过专业的筛选,,选择那些确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重点和分类保护。。。这完全符合城市科学发展的主题。。。留住经典,不断创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
          对于那些危旧历史建筑,,如何保护和修缮,,作者建议,,一是尽可能保持原有风貌,不留痕迹,,,
          二是针对那些已经坍塌了的废墟,,也可以慎重选择重建,,甚至可以赋予新的现代功能,,最好傍邻重建。。。对那些有着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则不建议重建。。如圆明园遗址。。这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水准。。。让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叹服。。


          5楼2019-09-06 12:19
          回复
            回顾全篇,,作者以一个文化学者的姿态,,对城市的废墟,历史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其基本概念,社会价值,分类保护等方面,提出了高水平的建议。。。为即将到来的城市建设大开发,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誉。。并未今天重视城市文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后续立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说,这是一篇紧扣时代需要,,真诚,专业和理智的献言。。。影响深远


            6楼2019-09-06 12:19
            回复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
              ===
              文章结尾,作者再次阐述了废墟文化是现代乃至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现代文明应该包容废墟,珍爱废墟,让我们一起,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7楼2019-09-06 12:20
              回复
                心怀国家,紧扣时代脉搏,,让中华文化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城市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流,,,让中华文化不至于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迷失自我,余秋雨老师做出了积极而正确的表率。。。即文化人,文化界,思想界,整个意识形态都需要认真梳理,理清大是大非,,让中华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
                正是这种大格局,大情怀,,,让余秋雨老师站在时代的最高处,所谈所写,,,都是时代的大课题,,大文章,大手笔。。。。因此闻名中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8楼2019-09-06 1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