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吧 关注:1,819贴子:1,293
  • 1回复贴,共1

大生产必然会发展到新的小生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人们要吃好、穿好、用好、住好……总之要生活好,因此生产力总是在冲破种种阻力不断的向前发展,劳动生产率总是在不断提高。手工业、小农业(小生产)发展到大工业、大农业(大生产);过去的大工业、大农业被现在的大工业、大农业所取代;现在的大工业、大农业被未来的大工业、大农业所取代。生产的方法在变,生产的工具在变,生产的规模也在变。总之一切都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现在要问:大工业、大农业本身是否会变?
恩格思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毛主席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毛主席还指出:“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按照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原理去分析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时,就可看出:大工业、大农业同过去的生产力一样,同任何事物一样,既有积极因素,又包含有消极因素;既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又有一个消亡的过程,是不可能永存的。大工业、大农业本身所包含的消极因素,在它发展过程中将会从次要地位转化为主要地位,此时大工业、大农业必将被一种小而分散的新的生产力所取代。
二、为什么大工业、大农业会取代手工业和小农业?大工业、大农业是在手工业和小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手工业、小农业相比有二个显著的特点:一、生产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二:生产的规模是很大的,生产是社会化的。为什么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生产会代替手工生产。因为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生产比手工生产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为什么大规模生产会代替小规模生产,社会化生产会代替个体生产?这是因为:一、有许多机器设备只有大规模生产,只有很多人分工合作使用才能开动,才能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二、设备的生产能力越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越少。三、生产规模大,有利于专业化协作,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化协作又能促进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大工业、大农业所以会取代手工业和小农业,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大工业、大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活劳动和原材料少。
从手工业、小农业发展到大工业、大农业的历史可以看出:大工业、大农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消耗的过程。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工具的改革,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于是,小规模生产就发展到大规模生产,手工生产就发展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生产,手工业、小农业就发展到大工业、大农业。
三、手工业、小农业发展到大工业、大农业后,在大工业、大农业基础上将如何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除原材料等构成产品所必须的物化劳动外)从时间上来划分,可分为生产产品时所消耗的劳动(即在生产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和将原材料集中起来,将成品分散到消费者手中去所消耗的劳动(即在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如按消耗的劳动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操作时所消耗的劳动和设备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所消耗的劳动。
节省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或是节省操作和设备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所消耗的劳动都能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生产会代替手工生产会出现二种相反的作用,一种作用是节省操作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种作用是增加了设备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所消耗的劳动。(这是由于设备总量的增加而造成的)。随着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中,操作所消耗的劳动占的比例逐步减少,设备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所消耗的劳动占的比例逐步提高,进一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效果逐步降低,最后在一定条件下,两种相反的作用互相平衡,此时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已失去意义。
扩大生产规模也同样会出现二种相反的作用。一种作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种作用是增加了原材料集中,成品分散等所消耗的劳动。(庞大而复杂的运输和交换系统,这是大生产最明显的缺点)。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中,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占的比例逐步提高,生产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占的比例逐步减少,生产进一步扩大的效果逐步降低,最后,在一定条件下,两种相反的作用互相平衡。此时扩大生产规模已失去意义。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当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按劳动性质来分,设备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所消耗的劳动占主要地位时;按时间来分,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占主要地位时,大工业、大农业就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此时降低设备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所消耗的劳动;降低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就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方向。在手工业、小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经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庞大而复杂的机器设备,大规模的生产体系,繁复的运输和交换系统,成了改革的对象。


IP属地:上海1楼2019-07-05 10:42回复
    四、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生产工艺和生产工具是生产技术的二个基本方面。生产工艺是基础,决定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工艺的发展,成为工艺革命的条件。生产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工艺同生产工具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不断革命的过程。在大工业、大农业基础上,除了采取简化设备结构,减轻设备重量,减小设备体积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外,改革工艺,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工艺设备,就必然成为大幅度降低设备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所消耗的劳动量的主要方向。在手工业、小农业发展到大工业、大农业的过程中,生产工具革命,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实现,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那么在大工业、大农业基础上,生产工艺革命,工艺过程的缩短,工艺设备的减少将发生什么结果呢?
    生产工具的革命,不但能提高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能提高流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一般说来,工具的改革,不能改变产品中所包含的生产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同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的比例。生产工艺革命同生产工具的革命不同,只能引起生产过程的革命,而不能缩短原材料和成品运输的距离,也就是不能引起流通领域的革命。所以工艺革命的结果,将使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比流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从手工业、小农业发展到大工业、大农业的历史可以看出,一定的生产规模,总是同一定的生产技术相对应。反映在产品中,就是一定的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量同一定的生产领域所消耗的劳动量相对应。工艺的革命促使生产过程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打破了原来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之间的平衡,打破了产品中生产领域的劳动消耗量和流通领域的劳动消耗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促使产品中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量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产领域所消耗的劳动量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最后,量变引起质变,必然出现,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中,流通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占的比例极大,生产领域所消耗的劳动占的比例微不足道。这时大规模生产将明显地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障碍。于是,生产分散后,在流通领域所节省的劳动,必将大于在生产领域所增耗的劳动,此时,从大规模生产向小而分散的生产方向发展,以节省流通领域劳动消耗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时刻就到来了。以工艺革命为基础,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越快,大生产向小而分散的生产力方向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在大工业、大农业基础上,随着工艺的革命,设备总量的减少,生产逐步分散,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工业、大农业逐步被新的小而分散的生产力所代替,这种小而分散的生产力同大工业、大农业前的手工业、小农业相比,外表似乎有些相像,但其内容已完全不同了,已经是新的一代。世界上绝对纯的东西是没有的,大工业发展到极盛时代,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个体手工业。同样,当新的小而分散的生产力代替大工业、大农业占主要地位时,改造自然,征服宇宙,修桥筑路,以及某些生产资料的生产等仍然需要大规模的结合劳动。不过,这种大规模的结合劳动比现在的生产更先进、效率更高,同时也一定会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小生产发展到大生产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大生产也是不可能永存的,必然会发展到新的小生产。这是生产力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住的。
    说明:1、上文所说的:“手工业、小农业,”“大工业、大农业,”“小而分散的生产力”是指生产力的几种不同形态。我认为生产力应当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内容,生产合作单位的大小是生产力的形式,或者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织方式是生产力的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按生产工艺的要求,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按生产规模的要求分工合作结合成一定大小的生产合作单位,就构成一定大小的生产力。
    2、为了便于分析起见,前面在分析生产力发展规律时,假定生产同种、同质、同量产品。事实上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3、说明大工业、大农业(大生产)有一消亡的过程,并不等于不要发展大工业、大农业;相反,更要加快发展大工业、大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艺的革命创造物质条件。才能为新的生产力的产生作好准备。
    陆吉明
    1980年01月26日
    本文曾发表在1981年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IP属地:上海2楼2019-07-05 1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