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实现政治意图的极端且终极的手段。政治是什么?政治即利益。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万事,咸从此道。
战争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它与打架斗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只为争夺利益,只是规模和程度有所差别。而我们都知道,凡打斗,身强力壮者胜,手持兵刃者胜,人多势众者胜,身怀绝技者胜,等等。打架有影响胜负的因素,战争同样有,且比打斗更多,譬如:
天气,地理,人数,士气,兵员素质,武器装备,兵种配置,后勤补给,组织纪律,情报,战略战术,指挥调度等等。
每个因素的影响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决定性因素,譬如莫斯科的严冬,温泉关的地形等,同理,每个因素的影响也可能被无限缩小,乃至忽略不计。
这些因素有外在因素,凡是在一定时间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都可称作外在因素,譬如某次战役的人数,在短时间内你无法获得更多的援兵,则可视作外在因素。
而内在因素,则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譬如战略战术,指挥调度等。
作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官,必须考虑到几乎所有的因素,权衡各自的比重,然后决定战事该怎么打。而那些高明的指挥官,往往更重视且善于利用内在因素,也即战略战术,指挥调度。这些内在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会导致胜负难以衡量预料,而正是这些因素,或可让整体处于均势乃至弱势的一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因此我们着重来探讨一下战术。
人类早期的战争如同打群架,基本没有战术,全凭人多势众,武器精良,但战术的出现扭转了这一态势。
战术,是合理地组织和调动兵员,它最小的实现是在小阵型上。
阵型是较为严密的组织形式,它要求阵型中的每个成员彼此配合,实现整体性的进攻和防御。平乏的语言不如举例说明,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希腊重步方阵】

希腊重步方阵,其成员左手持盾,右手持矛,依次排成紧密阵型,每个人的盾牌不但要保护自己的身体,还要为左侧的战友提供保护,而后排的战友紧靠前排战友,使迎面而来的冲击无法冲散阵型,而正面的敌人却要面对方阵前三排的枪矛威胁,紧密阵型使那些松散的步兵难以在正面有所突破,即便是同时代的骑兵也无济于事。希腊重步的作战方式也比较奇葩,除了防御,他们的进攻几乎是以冲撞的形式实现,犹如一堵墙一般碾压过去。
但凡事皆有利弊,过于厚重的防护和紧密的阵型让他们的机动性严重不足,他们转向缓慢,甚至无法追击敌人。只要敌人够聪明,保持足够的机动性,不与之肉搏,而是以投射武器进行打击,或骑兵绕后,他们就会非常被动。当然,这只是针对单一的重步方阵的战术,但希腊并不只有重步方阵,虽然其他兵种作用远不及重步。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因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而名声大噪,但它是亚帝的父亲菲力二世创建的。它的形式就是各排士兵(尤其是前五排)举着长达五六米的长矛往前戳,而身上只挂着一块小圆盾,非常简单粗暴,但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然而这种看似极端倾向进攻的方阵却因为长矛足够长且分布密集,反而具备极强的防御性。
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防卫远程不足,易受地形限制,转向困难,侧翼和后方基本没有防御可言。如果能够实现对其倾泻火力,或从侧翼和后方攻击,它被击垮是迟早的事。因此,马其顿方阵必须要有强力的掩护和策应,譬如持盾重步必须在侧翼掩护,轻步兵干扰敌军,同时必须要有强大的骑兵对敌进行驱赶和冲击,实现“砧锤战术”。
以上两个阵型都只是单一的小阵型,不是多兵种部署的大阵。
常见的大阵,一般是远程部队(弓箭,投矛)前列,重步兵居中,骑兵分列两翼,后方摆点预备队。
这种阵型的意义在于,先通过远程杀伤敌军,打击士气,延缓冲锋,破坏阵型,然后远程后撤,重步上前接阵,远程或许还可以拉到两侧进行侧射,其后骑兵绕后,打击其远程,或侧冲乃至背冲接阵的敌军。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战斗。
阵型是战术实现的基础。
何谓战术?
个人认为,战术是综合战场上各种因素而得出的最适合作战的策略,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博弈(不唯速度)。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人员的组织配合,形成全部或局部的以多打少,以强击弱,从而获胜。
战术就是为了实现以多打少,以强击弱,当然它往往是局部的,但要实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举个简单的例子——【田忌赛马】

若按通常的赛马策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田忌必败无疑,而且是三马皆败,放到全局就是全线崩溃。孙膑的策略是错位对战,这是典型的扬长避短策略,换到战术上,就是牺牲部分以换取全局优势,从而奠定胜局。
当然策略并不能死板地套用,我们假定这场赛马是一场对战。
田忌的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各自的差距只差一档甚至不到一档,而齐威王的上马对田忌的下马,差距却是两档甚至大于两档。可以预见到的是,齐王的上马必定迅速击败田忌的下马,另外两场角逐却恐怕短时间难分伯仲,而齐王的上马在获胜后,肯定不会傻站在原地,而是会去支援另外两路,这样一来,胜负就难料了。因此,田忌赛马的思路不能生搬硬套。
以上这些说法并不具有直观性,我们可以看一些经典战役,从中体会战术的魅力。
其一,【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是春秋时郑庄公和周天子打的一场经典战役,与田忌赛马有点相似。当时双方军队都是左中右三军,依次排开,郑庄公针对周王联军中军强,而左右两军弱的特点,率先派左右两军击溃联军左右两军,然后中军出动,配合左右两军夹击周王中军,大胜。值得一提的是,联军的中军在左右两军被攻击时,没有任何动作,既没有攻击郑国中军,也没有支援左右两军,这匹上等马形同虚设。
其二,【留克特拉战役】

这是底比斯和斯巴达及其各自同盟打的一场战役。斯巴达军力占优,虽然底比斯骑兵有优势,但并不足以弥补双方整体的差距。底比斯这边采用了著名的斜线阵,加强了左翼(兵力和战力都加强),同时将阵线摆成一条斜线,左翼最靠前,其余各部梯次靠后,形如阶梯。毫无疑问加强的左翼迅速击败了斯巴达右翼,而其他部分才刚刚接战,看到右翼崩了,也基本崩溃。这种斜击战术是典型的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以多打少,以强击弱的策略。
这两场战役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时间差。如果底比斯没有摆成斜形阵,双方将同时接敌,在底比斯左翼占优时,其余各部却会处于劣势,因此胜负难料,即便底比斯最终获胜,也会付出更高的代价。同理,在郑国军队左右出击时,双方的中军都没有出动,郑国的中军牵制了联军的中军,使其不敢乱动。
还有一种策略是诈败以实现包围。
这类的典型有【坎尼战役】和【长平之战】,乃至【垓下之战】。
【坎尼战役】



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在兵力上处于完全劣势,但骑兵占优,这一点几乎是迦太基获胜的关键。
如果汉尼拔没有骑兵优势,罗马极有可能不会采取中路突破战术,因为罗马兵力远多于迦太基,完全可以拉长战线包围迦太基,即便不包围也可以摆出等宽的战线,齐刷刷碾压过去。问题就在于汉尼拔有骑兵优势,这让罗马不敢包围,因为这样做会让两翼包抄的步兵背后暴露。而中路突破则不然,罗马在突破可以左右卷击而不用担心遭骑兵背冲。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在此前的战役中实现了对汉尼拔的中路突破,这更让罗马坚定了采用该策略的想法。
汉尼拔也正是看到了这两点,将计就计,中军摆出个薄弱的凸型阵,诱敌击之。在两翼的骑兵展开追逐战后,双方的步兵也开始交战,中央凸前的士兵佯败后撤,罗马以为是天赐良机,不断往中路增兵,试图打穿迦太基中路,谁知汉尼拔中军还混了老兵进去,结果中路打不穿,只是变成了凹型。与此同时,汉尼拔两翼的步兵已向前侧击包夹,不断挤压罗马的空间,而当迦太基骑兵击败罗马骑兵回来时,等待罗马的只有覆灭。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白起派秦军与赵军对战,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至韩王山西侧的丹水,赵军乘胜追击,渡过丹水直至秦军营垒,而白起派两万五千人从空仓岭绕到百里石长城,截断赵军退路,同时派骑兵五千从南面渡过丹水直扑故关,与绕后的两万五千秦军会合,并分割了白起部与大粮山的南线民兵,赵军就此陷入秦军的包围圈,并且粮道、退路都被截断。战役至此,赵军已陷入绝地。
【垓下之战】

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另有孔、费两将军各率军队分居左右,对面是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韩信中军先攻楚军,不利,后撤,孔、费两翼包抄楚军,韩信再反身冲击,楚军大败。
通过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看出,战术即是尽一切手段实现以多打少,以强击弱,或许还有以快打慢。
骑兵为何出现?就是因为骑兵相较于步兵,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绝对优势。骑兵比步兵多了一匹马,即便只把骑兵当做跑得快的步兵,其优势也非常明显。跑得快意味着我可以更快地实现战术,实现更多的战术,我可以更快地迂回到敌军身后,打的赢我就打,打不赢我就跑,你还追不上我,当年李德胜就是跑得快,凯申物流追不上,堵不住。
而提到骑兵,我们先要说一说马其顿的基佬骑兵。
【伙伴骑兵】

基佬骑在当年那个没有马镫也没有高桥马鞍的时代,无疑是一支精锐的骑兵,因为它能够实现对步兵的冲击。当然这支骑兵的主要成员都是贵族,他们从小就训练如何骑马作战。马其顿军队最著名的是方阵,但最强大的是基佬骑兵。***就牛逼在能够近身作战,还能发起强力冲锋,完全可视作重骑兵。强大的骑兵让“砧锤战术”得以实现,砧锤战术即打铁战术,打过铁没?没打过总见过吧?把烧红的铁块用铁钳钳住,放在铁墩上,拿锤子狠砸就是了。方阵即是铁墩,基佬骑兵即是锤子,所以叫打铁。
【高加米拉】


亚帝一生最著名的战役无疑是高加米拉战役,这场战役看得实在**,既为亚帝的神勇赞叹,更为大流士的**而无语,给人的感觉就像看到了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波斯右翼骑兵明明已经突破马其顿防线,却没有背冲方阵,而是跑去亚帝的营地救人,而其左翼的骑兵更是让人无语,居然看着亚帝在那儿嗑瓜子却没打,却跑去打马其顿方阵的右翼,结果亚帝带着近卫骑兵直奔大流士而去。
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非常详细,大流士犯的错误实在太多我也说不完,不过我要讨论的是另一个重点:两位统帅的战术。
【中路突破】和【两翼包抄】
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对付密集的马其顿方阵,大流士的思路是两翼包抄,而亚帝也认为波斯中军缺乏可靠的步兵,因此思路是中路突破。双方的战术都没有问题,但具体实施中出现了问题。而我并不是要讨论问题是什么,而是这两种战术的优劣和可行性。这两种战术几乎是最基本的战术理念,但它们似乎有点相生相克的味道。
从理论上来说,这两种战术一般都只在己方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易于实现,兵力少了,中路突破反而可能被对方形成两翼包抄,同理,在兵力更少的情况下,两翼包抄也可能让对方实现中路突破,分割战线。
也就是说,中路突破的底线是,两翼不能被包抄,而两翼包抄的前提是,中路不能被突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坎尼战役,如果迦太基中路被罗马打穿会有什么后果?迦太基阵线将被罗马截为两段,左右卷击乃至包围,这对于人数更少的迦太基而言绝对是灾难。再想想高加米拉战役,如果波斯两翼的骑兵没有**,马其顿左翼将被率先吃掉,马其顿中军也要被包围吃掉,剩下的马其顿右翼也无力回天。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万事,咸从此道。
战争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它与打架斗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只为争夺利益,只是规模和程度有所差别。而我们都知道,凡打斗,身强力壮者胜,手持兵刃者胜,人多势众者胜,身怀绝技者胜,等等。打架有影响胜负的因素,战争同样有,且比打斗更多,譬如:
天气,地理,人数,士气,兵员素质,武器装备,兵种配置,后勤补给,组织纪律,情报,战略战术,指挥调度等等。
每个因素的影响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决定性因素,譬如莫斯科的严冬,温泉关的地形等,同理,每个因素的影响也可能被无限缩小,乃至忽略不计。
这些因素有外在因素,凡是在一定时间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都可称作外在因素,譬如某次战役的人数,在短时间内你无法获得更多的援兵,则可视作外在因素。
而内在因素,则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譬如战略战术,指挥调度等。
作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官,必须考虑到几乎所有的因素,权衡各自的比重,然后决定战事该怎么打。而那些高明的指挥官,往往更重视且善于利用内在因素,也即战略战术,指挥调度。这些内在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会导致胜负难以衡量预料,而正是这些因素,或可让整体处于均势乃至弱势的一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因此我们着重来探讨一下战术。
人类早期的战争如同打群架,基本没有战术,全凭人多势众,武器精良,但战术的出现扭转了这一态势。
战术,是合理地组织和调动兵员,它最小的实现是在小阵型上。
阵型是较为严密的组织形式,它要求阵型中的每个成员彼此配合,实现整体性的进攻和防御。平乏的语言不如举例说明,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希腊重步方阵】

希腊重步方阵,其成员左手持盾,右手持矛,依次排成紧密阵型,每个人的盾牌不但要保护自己的身体,还要为左侧的战友提供保护,而后排的战友紧靠前排战友,使迎面而来的冲击无法冲散阵型,而正面的敌人却要面对方阵前三排的枪矛威胁,紧密阵型使那些松散的步兵难以在正面有所突破,即便是同时代的骑兵也无济于事。希腊重步的作战方式也比较奇葩,除了防御,他们的进攻几乎是以冲撞的形式实现,犹如一堵墙一般碾压过去。
但凡事皆有利弊,过于厚重的防护和紧密的阵型让他们的机动性严重不足,他们转向缓慢,甚至无法追击敌人。只要敌人够聪明,保持足够的机动性,不与之肉搏,而是以投射武器进行打击,或骑兵绕后,他们就会非常被动。当然,这只是针对单一的重步方阵的战术,但希腊并不只有重步方阵,虽然其他兵种作用远不及重步。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因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而名声大噪,但它是亚帝的父亲菲力二世创建的。它的形式就是各排士兵(尤其是前五排)举着长达五六米的长矛往前戳,而身上只挂着一块小圆盾,非常简单粗暴,但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然而这种看似极端倾向进攻的方阵却因为长矛足够长且分布密集,反而具备极强的防御性。
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防卫远程不足,易受地形限制,转向困难,侧翼和后方基本没有防御可言。如果能够实现对其倾泻火力,或从侧翼和后方攻击,它被击垮是迟早的事。因此,马其顿方阵必须要有强力的掩护和策应,譬如持盾重步必须在侧翼掩护,轻步兵干扰敌军,同时必须要有强大的骑兵对敌进行驱赶和冲击,实现“砧锤战术”。
以上两个阵型都只是单一的小阵型,不是多兵种部署的大阵。
常见的大阵,一般是远程部队(弓箭,投矛)前列,重步兵居中,骑兵分列两翼,后方摆点预备队。
这种阵型的意义在于,先通过远程杀伤敌军,打击士气,延缓冲锋,破坏阵型,然后远程后撤,重步上前接阵,远程或许还可以拉到两侧进行侧射,其后骑兵绕后,打击其远程,或侧冲乃至背冲接阵的敌军。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战斗。
阵型是战术实现的基础。
何谓战术?
个人认为,战术是综合战场上各种因素而得出的最适合作战的策略,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博弈(不唯速度)。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人员的组织配合,形成全部或局部的以多打少,以强击弱,从而获胜。
战术就是为了实现以多打少,以强击弱,当然它往往是局部的,但要实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举个简单的例子——【田忌赛马】

若按通常的赛马策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田忌必败无疑,而且是三马皆败,放到全局就是全线崩溃。孙膑的策略是错位对战,这是典型的扬长避短策略,换到战术上,就是牺牲部分以换取全局优势,从而奠定胜局。
当然策略并不能死板地套用,我们假定这场赛马是一场对战。
田忌的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各自的差距只差一档甚至不到一档,而齐威王的上马对田忌的下马,差距却是两档甚至大于两档。可以预见到的是,齐王的上马必定迅速击败田忌的下马,另外两场角逐却恐怕短时间难分伯仲,而齐王的上马在获胜后,肯定不会傻站在原地,而是会去支援另外两路,这样一来,胜负就难料了。因此,田忌赛马的思路不能生搬硬套。
以上这些说法并不具有直观性,我们可以看一些经典战役,从中体会战术的魅力。
其一,【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是春秋时郑庄公和周天子打的一场经典战役,与田忌赛马有点相似。当时双方军队都是左中右三军,依次排开,郑庄公针对周王联军中军强,而左右两军弱的特点,率先派左右两军击溃联军左右两军,然后中军出动,配合左右两军夹击周王中军,大胜。值得一提的是,联军的中军在左右两军被攻击时,没有任何动作,既没有攻击郑国中军,也没有支援左右两军,这匹上等马形同虚设。
其二,【留克特拉战役】

这是底比斯和斯巴达及其各自同盟打的一场战役。斯巴达军力占优,虽然底比斯骑兵有优势,但并不足以弥补双方整体的差距。底比斯这边采用了著名的斜线阵,加强了左翼(兵力和战力都加强),同时将阵线摆成一条斜线,左翼最靠前,其余各部梯次靠后,形如阶梯。毫无疑问加强的左翼迅速击败了斯巴达右翼,而其他部分才刚刚接战,看到右翼崩了,也基本崩溃。这种斜击战术是典型的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以多打少,以强击弱的策略。
这两场战役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时间差。如果底比斯没有摆成斜形阵,双方将同时接敌,在底比斯左翼占优时,其余各部却会处于劣势,因此胜负难料,即便底比斯最终获胜,也会付出更高的代价。同理,在郑国军队左右出击时,双方的中军都没有出动,郑国的中军牵制了联军的中军,使其不敢乱动。
还有一种策略是诈败以实现包围。
这类的典型有【坎尼战役】和【长平之战】,乃至【垓下之战】。
【坎尼战役】



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在兵力上处于完全劣势,但骑兵占优,这一点几乎是迦太基获胜的关键。
如果汉尼拔没有骑兵优势,罗马极有可能不会采取中路突破战术,因为罗马兵力远多于迦太基,完全可以拉长战线包围迦太基,即便不包围也可以摆出等宽的战线,齐刷刷碾压过去。问题就在于汉尼拔有骑兵优势,这让罗马不敢包围,因为这样做会让两翼包抄的步兵背后暴露。而中路突破则不然,罗马在突破可以左右卷击而不用担心遭骑兵背冲。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在此前的战役中实现了对汉尼拔的中路突破,这更让罗马坚定了采用该策略的想法。
汉尼拔也正是看到了这两点,将计就计,中军摆出个薄弱的凸型阵,诱敌击之。在两翼的骑兵展开追逐战后,双方的步兵也开始交战,中央凸前的士兵佯败后撤,罗马以为是天赐良机,不断往中路增兵,试图打穿迦太基中路,谁知汉尼拔中军还混了老兵进去,结果中路打不穿,只是变成了凹型。与此同时,汉尼拔两翼的步兵已向前侧击包夹,不断挤压罗马的空间,而当迦太基骑兵击败罗马骑兵回来时,等待罗马的只有覆灭。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白起派秦军与赵军对战,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至韩王山西侧的丹水,赵军乘胜追击,渡过丹水直至秦军营垒,而白起派两万五千人从空仓岭绕到百里石长城,截断赵军退路,同时派骑兵五千从南面渡过丹水直扑故关,与绕后的两万五千秦军会合,并分割了白起部与大粮山的南线民兵,赵军就此陷入秦军的包围圈,并且粮道、退路都被截断。战役至此,赵军已陷入绝地。
【垓下之战】

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另有孔、费两将军各率军队分居左右,对面是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韩信中军先攻楚军,不利,后撤,孔、费两翼包抄楚军,韩信再反身冲击,楚军大败。
通过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看出,战术即是尽一切手段实现以多打少,以强击弱,或许还有以快打慢。
骑兵为何出现?就是因为骑兵相较于步兵,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绝对优势。骑兵比步兵多了一匹马,即便只把骑兵当做跑得快的步兵,其优势也非常明显。跑得快意味着我可以更快地实现战术,实现更多的战术,我可以更快地迂回到敌军身后,打的赢我就打,打不赢我就跑,你还追不上我,当年李德胜就是跑得快,凯申物流追不上,堵不住。
而提到骑兵,我们先要说一说马其顿的基佬骑兵。
【伙伴骑兵】

基佬骑在当年那个没有马镫也没有高桥马鞍的时代,无疑是一支精锐的骑兵,因为它能够实现对步兵的冲击。当然这支骑兵的主要成员都是贵族,他们从小就训练如何骑马作战。马其顿军队最著名的是方阵,但最强大的是基佬骑兵。***就牛逼在能够近身作战,还能发起强力冲锋,完全可视作重骑兵。强大的骑兵让“砧锤战术”得以实现,砧锤战术即打铁战术,打过铁没?没打过总见过吧?把烧红的铁块用铁钳钳住,放在铁墩上,拿锤子狠砸就是了。方阵即是铁墩,基佬骑兵即是锤子,所以叫打铁。
【高加米拉】


亚帝一生最著名的战役无疑是高加米拉战役,这场战役看得实在**,既为亚帝的神勇赞叹,更为大流士的**而无语,给人的感觉就像看到了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波斯右翼骑兵明明已经突破马其顿防线,却没有背冲方阵,而是跑去亚帝的营地救人,而其左翼的骑兵更是让人无语,居然看着亚帝在那儿嗑瓜子却没打,却跑去打马其顿方阵的右翼,结果亚帝带着近卫骑兵直奔大流士而去。
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非常详细,大流士犯的错误实在太多我也说不完,不过我要讨论的是另一个重点:两位统帅的战术。
【中路突破】和【两翼包抄】
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对付密集的马其顿方阵,大流士的思路是两翼包抄,而亚帝也认为波斯中军缺乏可靠的步兵,因此思路是中路突破。双方的战术都没有问题,但具体实施中出现了问题。而我并不是要讨论问题是什么,而是这两种战术的优劣和可行性。这两种战术几乎是最基本的战术理念,但它们似乎有点相生相克的味道。
从理论上来说,这两种战术一般都只在己方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易于实现,兵力少了,中路突破反而可能被对方形成两翼包抄,同理,在兵力更少的情况下,两翼包抄也可能让对方实现中路突破,分割战线。
也就是说,中路突破的底线是,两翼不能被包抄,而两翼包抄的前提是,中路不能被突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坎尼战役,如果迦太基中路被罗马打穿会有什么后果?迦太基阵线将被罗马截为两段,左右卷击乃至包围,这对于人数更少的迦太基而言绝对是灾难。再想想高加米拉战役,如果波斯两翼的骑兵没有**,马其顿左翼将被率先吃掉,马其顿中军也要被包围吃掉,剩下的马其顿右翼也无力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