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吧 关注:43,063贴子:58,005

建盏学习笔记二:兔毫建盏的一点心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方寸茶香一案,天地幽梦一碗,恍若越千年,道君声声念,好盏,好盏,银丝根根不乱。

我又来了,斗胆开贴分享一下我对兔毫建盏的一点学习笔记。
徽宗在大观茶论里有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两句话,大概是这个吧里被引用最多的古文献。没办法,皇帝说喜欢这个样子,谁又敢说自己审美水平超过徽宗?建盏兴起于宋朝,和当时的点茶之风有莫大关系。大观茶论里《点》一篇对点茶有详尽的描述,古文好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里就不引用浪费篇幅。为了更好的满足点茶的需要,黑瓷自当首选。当时南北方均有黑瓷烧制,但建阳的兔毫盏别具一格,其纹理清晰,颜色又不过重。同时,不同于吉州窑大量的人工雕琢的痕迹(如落叶盏、剪纸盏等),建盏的浑然天成,颇符合当时道家的文化,正所谓道法自然也。因此,建窑异军突起,从一个民窑一下提升到出品官器的高度,也因此成为文人雅士的推崇之物。从出土的文物,存世于各大博物馆的建盏来看,兔毫盏应该是主流。
古风悠悠千年,今人唯有仰望也。古盏的收藏,不是我等草民可以幻想,还是说说复烧的兔毫盏吧。兔毫盏的烧制原理与油滴本无二至,其实还是李达老师的浮萍机理,仍然是还原时金属氧化物(主要是铁氧化物)在液态的釉中饱和度下降时析出结晶,随气泡升于表面,众多的小滴聚集而成大的斑点。不是说兔毫么,怎么又是斑点?且听我徐徐道来,在一千多度的炉中,釉是近乎液态(这里可以想象一下火山熔岩),釉液随着表面缓缓向下流动,而析晶形成的油滴是随着气泡向上浮(这是我的理解,希望专家来探讨),一路留下的足迹。可以想象一下水滴滑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水痕停留之处最深越远越淡。所以我们仔细观察,可发现兔毫的细节是上实下虚。釉往下流,毫往上浮,另一个佐证诗很多兔毫在口沿处聚集成片,导致口沿部分毫纹渐渐融合而靠近底部却渐渐条达。这一切都是还原的过程产生,所以纹路粗细长短的控制基本都是在这一时期通过还原制度、还原剂的掌握来控制。市面上可见的兔毫有多种颜色:黄色、蓝色、灰白(就是银毫)、泛着金属光泽的等等。这些都是釉料成分不同加之还原掌控不同所形成。不过这样说还原有点玄,大多数盏友未必都能去搞明白陶瓷工业的一些专业过程,我也是一知半解。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颜色是不同物质对光波的折射率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说,釉面呈现不同颜色,其实就是其化学成分不同造成。发红发黄,通常是Fe2O3起作用,当然还有别的金属氧化物在里面。发黑则多是Fe3O4起作用,当然也有可能还有别的金属氧化物成分。至于斑纹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那是因为底釉面里还有大量的硅酸盐等成分,而斑纹里主要就是金属盐的结晶。成分不同则颜色不同。很多兔毫盏口沿发黄发红,底部渐黑,我觉得是口沿部分和底部还原不同造成的。我们知道建盏口沿胎薄釉也薄,底部胎厚釉也厚。炉温下降的过程中,口沿部分的温度下降和底部温度下降是不同时序的,越薄温度下降的越快(热容量低)。可以想象双立人的平底不锈钢锅,在关火之后哪里温度最先下降,有生活经验的人就能马上想明白。所以要令口沿和底部的颜色一致,实际上是要更加精确的控制还原过程。
以上都比较无聊,还是说说兔毫的欣赏吧。我觉得既然现代建盏是古代老盏的仿制,那么好坏的第一标准是是否与古器形似,第二标准则是否神似,至于第三标准个人审美的积累。如果完全不像老盏的东西,只能是建阳生产的陶瓷工艺品,不算做仿古建盏的范畴吧,也不是此刻讨论的范围。
回到大观茶论,“盏”篇第一句: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前半句描述了釉面,后半句是毫纹(个人理解,如有异议欢迎指教)。
青黑,自不必多说,讲的就是釉面青黑。至于青黑是什么颜色各有争论。参考青瓷,应该是蓝、绿之间的颜色。但也有古诗: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里的青就是黑色。宋代尚温和儒雅,湛蓝的颜色不太符合这个审美标准。所以,我觉得,青黑基本就是黑,可以幽幽透出一点点的泛蓝的感觉,而一眼看上去就是大片蓝色甚至鲜嫩的蓝色,不够质朴,可以翻看我上一篇文章,对此有些许论述。
玉毫条达,如何理解?其中玉毫我觉得更多是指毫的韵味如玉一般舒畅顺滑的质感,当然如果指颜色,也应该是像白玉一般的灰白不可能是碧绿色。条达比较好理解,就是毫纹的形状顺畅通达。可以看一下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只兔毫建盏,其毫纹密度均匀顺畅,脉络清晰,疏密有度。不杂乱不太密。黑釉是龙,毫纹则是点的睛。斑纹的覆盖面要是大于露出的釉面,则显得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至于毫纹的颜色,我觉得什么颜色都好,喜欢就行。烧黑烧黄不仅取决于釉料成分,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还原阶段的保温温度、保温时间以及还原剂的使用,但就烧制难度而言,我觉得烧到好都很难,有些银毫毫纹杂乱不够“条达”,难为上品;有些黄毫烧制的毫纹通畅清晰也可谓佳作。但釉面,还是要黑,至少以黑为主,釉面过红过黄或过蓝,都不太好看(这是个人爱好),毕竟“盏色贵青黑”嘛。
说到釉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曰玻化。我觉得玻化是一个挺好理解的东西,就是玻璃化,这是硅酸盐高温后形成的典型形态。玻化的好坏通常是看起光洁度如何,专业一点叫表面折光率。我觉得还是要掌握一个度。很多朋友认为玻化的好就是要更光泽。而我觉得,宋代的审美一定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玻化的过度,就会有所谓的“贼光”,明晃晃的过于张扬。润而不腻,厚而不笨,非常难以掌握。但收藏的乐趣正是如此,好东西可遇不可求。一旦一个东西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还有什么收藏价值可言。这种感觉只能亲自上手观看,千万不要迷信照片,拍不出这种感觉的。


1楼2019-04-01 21:03回复
    废话少说,上图,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快乐的看图党(注意是看看各种纹,体会一下何为条达,至于玻化,色泽要亲眼看,看图没用)。以下图片为网络收集,非个人所藏,不呈现全品,以免被人拿去说事。
    先看一组新盏样品







    2楼2019-04-01 21:04
    回复
      再看一组老盏样品




      3楼2019-04-01 21:07
      收起回复
        唉,可惜这么好的文章好像被那边删除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4-02 00:43
        收起回复
          有空再拜读一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4-04 13:39
          收起回复
            感谢分享🙏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4-05 01:40
            收起回复
              干货!学习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4-06 17:09
              回复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5-04 01:22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5-04 16:51
                  回复
                    乾盏和张家气窑吗?文章写的用心,真爱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5-10 05:28
                    回复
                      有营养,码字辛苦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6-23 00:15
                      回复
                        文化吧欢迎各类专业贴、技术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7-08 02:35
                        回复
                          带图顶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8-17 17:39
                          回复
                            现代兔毫没有办法跟古代兔毫比。无论从立体感,到玻化,颜色,仔细看差别还是蛮大的。毕竟现在商业化太明显了,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家就烧兔毫,只要那条细直就算是兔毫。跟本质上的兔毫还是相差甚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8-28 20:41
                            收起回复
                              好文,老白兄!兄弟拜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9-19 10: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