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吧 关注:43,063贴子:58,005

建盏学习笔记一:黑底银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独听弦,茶香曼舞夜阑珊。夜阑珊,月光点点,一盏银斑。琴声阵阵绕千古,却与何人把言欢。人已醉,梦回大观,春意如兰。

最近总听人提起黑底银斑,亦有不少师傅也在烧制。有幸也见到了不少器型、釉面俱佳之作,奈何囊中羞涩,不能尽收,可惜可惜。
啰嗦了一堆,还是说说“黑底银斑”吧。把名字拆开来,就先说“黑底”再说“银斑”
所谓黑底,亦指的黑色的釉面。建盏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上众多黑瓷的一种。从出土的器物以及历史文献来看,目前普遍认为黑瓷来源于青瓷,暂时没有太多争议。从迄今考古资料证实,发现最早的黑釉瓷是出土于安徽亳县的“建宁三年”(公元170年)东汉墓中。浙江德清窑,早在两晋时期就成功烧制黑瓷。山西的黑瓷在唐代已经出现且有了相当规模。到了宋金时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烧制,器型有碗,盘、罐、坛、枕等,其中碗的产量最大,主要源于宋代“斗茶”的习俗。这些黑釉碗以黑色釉为基本装饰,经过特殊加工和窑变,形成了各种样式。其中兔毫、油滴以建窑最为出色;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也是别具一格;亦有北方常见的黑釉剔花等等。老祖宗的智慧不是今人所能企及。
不说古物,建盏复烧后的这些年,烧制技术日臻完善,烧出的盏也越来越精美。现在,烧成近乎纯黑的釉面,已经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不少师傅都能稳定烧制出。黑釉其实并不稀奇,建盏的釉胎化学成分如下:
图1:釉化学组成

图2:胎化学组成

[高铁黑晶釉的科学研究-张伟]
其实烧成何种颜色,理论上化学成分变化不大,最终觉得色泽、玻化程度的是炉温、时间的控制以及气氛的掌握。先说矿石的配料。古人怎么配料已无从选择,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应该还是从各种自然矿石中挑选。但一千以前,建阳当地矿石的化学成分和现在应该大不相同,即使知道当时矿石选择的配比方案,也未必能配出同样的矿石。由于纯靠天然矿石烧制,对于烧成制度和烧成气氛过于敏感,烧出纯黑的釉面是非常不易的,当然,盏友不可能去拿买来的盏送去化验,那么人工在天然矿石中添加一些成分也是公开的秘密。目前所了解的有工业氧化铁、Fe2O3和Cr2O3形成的赤铁矿结构固溶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如CuO、Ni2O3、Co2O3、Fe2O3、Cr2O3等形成的尖晶石型固溶体甚至耐高温的包裹黑色色料。你手中的黑盏到底添加了什么,只有化验了才知道。所以,选择黑釉建盏的时候,也要了解一下相关的师傅,除去名气所带来的品牌溢价,如果其价格便宜、出品量大、黑釉又特别稳定,还是要心里多一个问号才好。
另外再说说银斑。银斑的形成已经有太多文章讨论,但基本都是基于或参考李达老师的“浮萍机理”,即首先液相分离,形成富铁相釉液,在温度下降的过程中,釉液的氧化铁饱和度下降,氧化铁析出结晶,随着釉中的气泡浮到釉液表面,逐渐聚拢成银斑或毫纹。需要指出的是,建窑釉中的Al2O3平均含量达到15.87%,这是建窑区别于其他窑口黑釉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建窑烧制温度高于吉州窑和耀州窑的一个重要因素。银斑的产生主要是在还原阶段,还原剂的成分,用量以及温度下降的速度对银斑的最后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盏银斑的化学成分可知,其斑体呈现应该是银灰色为主,烧成别的颜色,如发红,发黄均是还原气氛控制不足所致。而斑体发蓝,或呈亮银色,则有可能添加的矿石成分有点问题,不敢说不对,但总归心里不甚踏实。由于建盏的正烧,一炉中多只盏每只盏所处的位置不同,甚至一只盏中碗口与碗底的气氛都会略有不同。所以一个盏内外,碗口与碗底的斑的分布均会不同。 对于撇口,口沿比较容易烧的润泽,而束口、敛口则容易发干。对于撇口,斑的分布相对整体比较均匀,口沿也会有较美观的斑体;而束口、敛口则通常呈现靠近口沿斑体细小、分离不甚清晰,而靠近下部则斑体渐大渐实、分离度也愈佳,分布也渐渐稀疏。因为建盏的釉对气氛的敏感,每一炉的建盏都会有所不同,得到一直斑体、分布俱佳的作品,实属难得。
既然是复烧的建盏,其审美标准当然还是老盏,其中黑底银斑的标杆,仍然是静嘉堂所藏撇口油滴建盏。斑体太大,太小都不够美观,太密,太疏都不够雅致。虽然美的定义人人不同,没有绝对标准,但通常来说,还是要参考老盏中的佳作,以之为标准,一般不会犯啥错误,毕竟现代建盏的真正名字还是“仿宋建盏”,既然是仿,越像当然越好。创新不是不可以,但脱离了宋代建盏的审美的创新,那还是建盏么?对于建盏的另外一个收藏标准,则是看作品的难易度,这是很多这种手作的收藏标准。越难烧制出的作品越有收藏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一个师傅,如果出品量比较大,作品呈现也很稳定,即使各种标准俱佳,我觉得也没什么收藏价值。十二生肖邮票里80年的猴票最有价值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建盏不能单单以好看与否进行选择,还要去了解一下师傅的制作工艺是否在正路上,不要天真的以为不用德化色釉就一切OK。建盏的烧制原理决定了其出品率就是很低,对于能够大量,且品质稳定的出货的师傅,工艺方式都还是要多考量一下再出手。
注:
1、由于避免推广嫌疑,本人绝不会提及任何一位师傅的作品,但如果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我自当在文中或文末署上引用,以示敬意。
2、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带着论据来讨论,对于毫无意义的乱喷,我不会回复,谢谢。


1楼2019-04-01 20:58回复
    贴一组黑底银斑,实与虚感受一下:




    2楼2019-04-01 20:59
    收起回复
      老盏伺候




      3楼2019-04-01 21:00
      回复
        学习了,谢谢分享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4-03 15:54
        收起回复
          不错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4-03 18:06
          收起回复
            好文章,有见地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5-04 01:08
            回复
              老师看看我刚入门的盏,给个随评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5-04 16:54
              收起回复
                顶起~好贴~


                8楼2019-05-06 12:28
                回复
                  太好了,总结到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5-10 05:31
                  回复
                    好文章!有见地!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5-11 06:46
                    收起回复
                      有营养的干货,这样的文章多多宜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6-23 00:16
                      回复
                        好文👍,顶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6-29 14:02
                        收起回复
                          不错的文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7-08 02:33
                          回复
                            好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9-19 11:47
                            收起回复
                              还没有完全乌金,玻化好,暗银。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9-11-29 18: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