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微小说吧 关注:65,294贴子:482,447

【古微】古风写作积累常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这里学生党懒癌楼主一枚,由于学业问题,上吧时间不定,更文时间不定,望见谅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06 22:35回复
    自古二楼归度娘。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06 22:37
    收起回复
      ㈠ . 古代科举制度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3-06 22:39
      回复
        ㈡ .中国古代服饰②
        唐——惯束罗衫半露胸
        唐代服饰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
        大袖衫,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宋——襦裙外穿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但与唐朝服装相比,宋朝服装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明——上承周汉,下取唐宋
        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清——旗装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旗装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代以来,坎肩极为流行。
        罩穿在氅衣、衬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装。旗人妇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讲究力求能够与穿在里面的旗袍和谐、媲配。
        褙子, 衣上流云,袖间清风。 适合三五出行,日常穿着,雅致而轻灵,随意而自由。
        民国——短袄套裙
        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
        在许多关于老上海风情的文字里,总能看到木地板、老藤椅、即使在盛夏也穿得一丝不苟的长旗袍和尼龙丝袜。
        中期旗袍显其女性自由独立的个性,腰部逐步收紧显出女性整个身体胸、腰、臀的自然曲线美。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3-06 22:51
        回复
          ㈠ . 中国古代科举制②
          一.童试
          也叫“童生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级考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穷秀才就是这一类,因没有资格做官,所以并没有什么太高的社会地位。
          二.乡试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考试,生员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三.会试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当然这个“会元”不是我们现在的“会员”,现在的会员一般只用每个月充值十几二十块钱这么简单,古代能考取会元的人那肯定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毕竟能在国家级考试中夺得第一。
          四.殿试
          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贡士参加,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淘汰的情况。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3-06 22:54
          回复
            PS.本贴内容均摘自百度等网站。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06 22:55
            回复
              (接上)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3-06 23:06
              回复
                ㈢ . 中国古代礼礼仪②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3-06 23:09
                回复
                  ㈣ . 中国古代称谓②
                  谥号:古人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其褒贬给与的称号。帝王之谥由朝廷赐与,谥号是一些特定的负有特定含义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恩德等,大致分颂扬,批评,同情三类。
                  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祖”,“宗”。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尊号:也称徽号。始于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颂扬帝王和皇后的称号。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同治皇帝尊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又上徽号曰“慈禧太后”。
                  (五)称谓:
                  直称姓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由父亲或尊长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苏轼字子瞻,称苏子瞻;韩愈字退之,称韩退之;杜甫字子美,称杜子美等。
                  称号:号以显示自己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由自己取定,故一般用于自称,对人称号是一种尊称。如: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袁枚号随园主人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等。此为“美谥”;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恶谥”。
                  称籍贯: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人{今山西永济}人,故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称王临川。
                  称斋名:用斋名或室号来称呼。如:扬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称扬诚斋;称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称郡望: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是唐代望族,故称韩昌黎。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赵郡苏氏是望族,故称苏赵郡。
                  称官名:孙权官授讨虏将军,故称孙讨虏;文天祥官拜少保,人称文少保;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中白居易以江州司马自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寇准爵号莱国公,《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莱公是省称。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称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称刘豫州,《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兼称:《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督相”官职,忠烈公谥号,兼称史可法的谥号,官职和姓。《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博鸡者事。”“翰林”官职,“天台”籍贯,“先生”尊称,“陶”姓。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3-06 23:14
                  回复
                    ㈤ ; 中国古代时间对照表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3-06 23:17
                    回复
                      ㈥ . 古代妆容
                      在上古时期,女子就开始化妆,皇帝的小老婆方雷氏发明了梳子,从此女子不再披头散发,而且有了各式各样的编发。夏商周时期的女子薄施粉黛,那时的女子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个时期是中国的素妆时代。
                      秦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红妆,那个时候的女子不光是脸上扑粉,还会在唇妆和眉妆上多下功夫,发型也有了两种比较流行的样式,有一种是将发髻盘在脑后,一种是将发髻盘于头顶。那时流行的画眉是远山黛,相传,当年司马相如就是被卓文君的远山黛深深吸引。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女子的妆容出现胡汉结合的趋势,在色彩的运用上十分大胆,尤其是在胭脂的运用上,女子们流行“斜红妆”,据说这是曹丕的妃子不小心磕破眼角,血痕晕开反而显得更加动人,从此这种斜红妆便开始流行,女子们用胭脂涂画。还有一种是贴花黄,也叫做梅花妆,传说这种妆容是因为寿阳公主在殿前,有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寿阳公主的眉间,那五瓣梅印在公主眉间显得非常俏皮可爱,从此之后女子们都跟着模仿,梅花妆也就流行开来。
                      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当时女子的妆容大胆开放,化妆步骤也十分繁琐,女子穿着也是坦胸漏背十分开放,当时的化妆品也是多种多样,粉妆,胭脂,唇膏,眉膏应有尽有。当时女子的妆容大胆开放,雍容华贵,光是唇妆就有17种,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女子的妆容也有了变化,出现了一种呜啼妆,眉毛化成八字眉,嘴唇涂成乌色,用现在人的审美来看这种妆容真的是无法让人理解。
                      宋明时期的妆容就没有唐朝时期那么丰富多彩了,而是多了一份清新雅致的自然美,流行我们现在所说的淡妆。从魏晋到唐朝女子们喜欢贴花钿,贴花黄,但是宋朝女子喜欢在脸上贴鱼鳃,还把这种鱼鳃称作鱼媚子。还有一些更加时髦的妇女,喜欢往脸上贴珍珠或者死些小零片来装点自己。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清朝是满人打下来的江山,因此满人的特色鲜明,当时的女子着旗装,梳旗头,旗头上还装饰各种各样的大花,十分艳丽。这个时期的南方女子还是保持汉人的基本装扮,以素颜为主,而那个时候女子独爱大红色的胭脂,而唇妆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清宫剧中那样的点绛唇,以艳红居多。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3-10 12:49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3-10 12:50
                        收起回复
                          ㈦ . 古代女子眉形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3-10 22:11
                          回复
                            接上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3-10 22:12
                            回复
                              ㈦ . 古代历代都城
                              五帝时期
                              (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河南濮阳)
                              【帝喾】商丘(河南商丘)、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山西运城永济)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3-14 0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