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
常常这样,静坐着,不知什么风悄悄吹来,拨动我的心弦,于是,思绪沿时光的河逆流而上,那些大大小小、亲切而又遥远的,天就像天女散花一样翩翩而来……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珍贵的记忆,用爱来串缀,挂在记忆的橱窗。
我的故乡——洛宁县故县街,是个小盆地,四面环山,峰峦叠翠,而洛河宛如玉带在它的身边蜿蜒而下,水绕山,山映水,我美丽的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我在这里长了13岁,村子人便应国家号召,为建造水库造福更多人,一步三回头的举村大迁移,三十年来,故县街从没走出我的心头。可惜啊,那时候拍个照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老乡们没有几个人留下作为纪念的照片……
街 巷
如果能够航拍下来,它肯定是最迷人的巧夺天工的迷宫。自然成形不规则的院落之间拼出了这曲曲折折,宽窄不一的巷子,宛如九曲玲珑球的幽径,也是贯穿到主街必行要道,比如我家和二伯家面对面三间土房之间狭窄的院子,再上赶大伯家,范老师家直接街巷,由于没有院墙又鸡肠子般长,常常有人吧嗒吧嗒阔步长驱直入,妈妈忍不住会提醒:错了!出不去!但那人不理会,直至碰了短墙,才知进了人家的院子:哎?出不去啊!
其实不是没有标志,分岔处有根木电线杆,往西折再北折再西折就柳暗花明了,究竟忽悠了多少人真的可用不计其数这个词了!
街巷承载了我太多幼年快乐,捉迷藏,墙上画画,四顾无人攀高去折探出墙的那枝红石榴,祈雨时看奶奶们把纸剪的红裤子绿袄手执笤的“扫天媳妇”挂上电线杆,月黑风高夜走在其间忽然毛骨悚然,觉得两侧高墙鳞次栉比古瓦上龇牙咧嘴的小鬼头像复苏冷笑着晃动着大耳环……
老 井
山有水则灵,与洛河亲密合作的是上墁那口井。它清冽甘甜,四季不枯。源源不断供应着四邻八村人畜饮用。那时候,我家算得上是一头沉(父亲在外工作),说起来挺风光,但妈妈多付出的艰辛只有我知道,每个清晨我都跟妈妈去挑水,不知有多深,绿油油水汪汪的水草镶嵌在四壁,只知道水桶晃悠悠下去打破那波光粼粼的一潭,侧身试上两下,一跟斗扎下去打上多半桶,再下落一回,于是清亮亮的一桶往四下溢,再咿咿呀呀地用力搅,待钢丝绳盘满辘轳快两圈桶就徐徐升到地面,这过程有趣又担心。
那些房子
那时的房子多是土木结构,青色的小机瓦。砖裱山(山墙一砖到顶的)都是上等户。印象深的是贺家院,这是很完整气派的四合院,高墙粗檩,青砖铺地,土改时分给了四家人,家家都是合缝楼,记忆中这里一直热闹而祥和,住着我的亲人,老师和闺蜜,也是我每日必去踏折门槛的地方。最喜庆红火的就是那年这一个院添了四只猴子:猴年每家添了个男孩,我小叔也是其中一个。
其次吸引我去的是大伯家院子,非常威武,更重要的是有让我敬重的大伯,有学问的哥姐,还有无穷无尽的书,接着是润平家,偌大的一棵樱桃树年年开满白亮亮的耀人眼的花惹得蜂飞蝶舞,随后挂满红彤彤的果子,这房前樱桃房后桑葚美味让我至今难忘。学院是先前是贺家的私塾,那里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很多树,柿子树,核桃树,无人管理却格外繁茂!还有口井,不知啥时候枯竭了。还得一提的是成岳叔家,小院常座无虚席,幼年在哪儿认真地看了《霍元甲》《卞卡》《血疑》……真的,似懂非懂却又那么专心,我不敢确定这之后看哪回能超过那时的正襟危坐专心致志,还影影绰绰记得其间夜风吹拂他家那棵苹果树叶子做响,把苹果香气一缕儿接一缕儿送来撩动味蕾,我不时偷眼看觉得它可以和西游记中人参果媲美,总焦渴地期待风吹着吹着有个会吧嗒打在肩头或骨碌碌滚到地上来……唉,那时不知怎么就那么馋。
那 些人
我想起了身板硬朗乐观勤快的爷爷,他做的一手好豆腐十里八村很有名。五天一集,赶集头天晚上便是他雷打不动最忙碌时候,一箩头一箩头的麦秸烧得熊熊火焰映照他红光满面的脸,白白嫰嫩一大锅滋滋响着香气扑鼻,干净的包单包紧压实,第二天如玉的豆腐便分割成无数块飞到了千家万户。我常看他坐在床沿把一堆钱一张张展开码好数起来,那神态喝了酒般得醉。
再者就是启蒙老师范月娥,瘦高清秀眼睛不大,那时我很犟常不去学,妈妈一无奈就叫她来,不消她开口我就温顺得成了小花猫。最刻骨铭心的是她给我们第二次起名。那时叫“芳”的超多,一班五六个,全姓陈,其中陈小芳俩,陈玉芳俩,常常叫这个那个起来,叫那个这个起来,那天她便来了个赐名:陈小芳,陈玉芳,陈小玉芳,陈大玉芳,同时还有俩王当武也分了大小。这些名字我们竟然用了几十年。接着是陈富中校长,操场一站不寒自威,再调皮的学生也立马各奔其位按部就班。贺玉平老师也非常博学,长着很浓很长的长寿眉,从侧面看居然长得耷拉下来。我们总在他课上恍恍惚惚就进了剧情,至今还记得他给某同学两行半的作文下的评语:兔子的尾巴。还有次猛回头给憋不住不停说话的我来了句:多舌女儿,好言语儿,不说不说又两句儿!
还隐约记得一次大伯问我和贺克民:开学学费多少?我说:老师说,两块五。他说:不对,老师说:两块半。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大伯却不置可否笑了很久。
那 戏
记忆里,街上有座戏台子,那是一个雄伟的建筑,平时它犹如一条静默盘踞的巨龙,每年三月、十月在此起会时,这条巨龙就像被点睛一般,立刻变得金碧辉煌:四五层的帷幕、大大的横幅、璀璨的灯光……人们早拿石灰粉圈了场地,摆起各种营业摊。乡亲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男女老幼来买的、来卖的、带着土产品的、搬着小板凳的……各种小摊鳞次栉比,地上摆的、架子上放的、空中飘的、琳琅满目。空气中,水果饭菜的香味和咿呀婉转的戏韵凝合在一块……到处弥漫着两个字:热闹!戏台子门口,拥挤的人群总是像旋转的涡流。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催着大人,精神抖擞地早早进去,然而在板凳上踮着脚尖,只能看见无数黑压压的后脑勺,美景在老远处,只露出它的半个角来。回家的时候早已耗掉了来时的热情,多半是闭着眼,拉着爹娘的衣角,朦朦胧胧,迷迷糊糊,高一脚低一脚地跟着回家了。记忆中没有一回不是这样虎头蛇尾地演绎着看戏过程。
家乡人都爱戏,听戏很挑剔,叫倒好的毫不留情,满堂彩的如麟毛凤角, 由此可见,能得到大家伙儿掌声雷动的该有多好。依稀记得一回县剧团代六林唱的《路明困雪山》连本戏,直唱得人们硬不叫走,一续再续,掌声响彻云霄,像波浪一波一波荡向更远的天际,吓得月亮钻进云缝,星星乱眨眼。
很多时候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挤后台,看演员们从从容容说笑之间理云鬓、插珠花、敷粉面、点朱唇... ... 霎那间星眸皓齿顾盼生辉。最爱看的是包公、程咬金之类。头部高过额头油彩一涂眉毛就生在那了,大狮子口眼线都多描出半厘米来,嘴巴下不上妆。正迷惑, 一挂胡须全明白了,这黑色银色的瀑布能齐到当胸口的海上日出图,直接玉带连太阳都遮了,还愁遮不了一个小小的嘴巴?才子佳人、达官贵人、骁勇猛将、英俊帝王就这样一一出来了。
……
那一年
郁郁葱葱的山梁上到处是逶迤而行的移民搬迁车队,人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这块热土,
再后来,我站在姨夫的门口俯瞰着清晨朝阳下浮金耀光的泱泱湖面,此时,已真是翡翠盆子盛着蓝湛湛的水。它叫西子湖。我心中五味杂陈。
从此,家乡变成了故乡。它像睡美人一样,沉睡在美丽的在西子湖底……
但是,它却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在那里,它那繁茂的槐杨花草,丰富的小麦玉米依旧随着冬夏的变迁而荣枯;它土房瓦房草房顶上的袅袅炊烟,依旧随着东升西落的太阳飘动和消散;它淳朴善良的各种职业各种个性的主人翁还在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场景都定格在心底最柔的地方,它像历史那样永恒,它像青春那样年青。如一桢翻不到头的画卷。
而今,我又一次打开它,禁不住热泪盈眶,只觉得笔拙词穷……我亲爱的魂牵梦绕的故乡啊!

常常这样,静坐着,不知什么风悄悄吹来,拨动我的心弦,于是,思绪沿时光的河逆流而上,那些大大小小、亲切而又遥远的,天就像天女散花一样翩翩而来……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珍贵的记忆,用爱来串缀,挂在记忆的橱窗。
我的故乡——洛宁县故县街,是个小盆地,四面环山,峰峦叠翠,而洛河宛如玉带在它的身边蜿蜒而下,水绕山,山映水,我美丽的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我在这里长了13岁,村子人便应国家号召,为建造水库造福更多人,一步三回头的举村大迁移,三十年来,故县街从没走出我的心头。可惜啊,那时候拍个照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老乡们没有几个人留下作为纪念的照片……
街 巷
如果能够航拍下来,它肯定是最迷人的巧夺天工的迷宫。自然成形不规则的院落之间拼出了这曲曲折折,宽窄不一的巷子,宛如九曲玲珑球的幽径,也是贯穿到主街必行要道,比如我家和二伯家面对面三间土房之间狭窄的院子,再上赶大伯家,范老师家直接街巷,由于没有院墙又鸡肠子般长,常常有人吧嗒吧嗒阔步长驱直入,妈妈忍不住会提醒:错了!出不去!但那人不理会,直至碰了短墙,才知进了人家的院子:哎?出不去啊!
其实不是没有标志,分岔处有根木电线杆,往西折再北折再西折就柳暗花明了,究竟忽悠了多少人真的可用不计其数这个词了!
街巷承载了我太多幼年快乐,捉迷藏,墙上画画,四顾无人攀高去折探出墙的那枝红石榴,祈雨时看奶奶们把纸剪的红裤子绿袄手执笤的“扫天媳妇”挂上电线杆,月黑风高夜走在其间忽然毛骨悚然,觉得两侧高墙鳞次栉比古瓦上龇牙咧嘴的小鬼头像复苏冷笑着晃动着大耳环……
老 井
山有水则灵,与洛河亲密合作的是上墁那口井。它清冽甘甜,四季不枯。源源不断供应着四邻八村人畜饮用。那时候,我家算得上是一头沉(父亲在外工作),说起来挺风光,但妈妈多付出的艰辛只有我知道,每个清晨我都跟妈妈去挑水,不知有多深,绿油油水汪汪的水草镶嵌在四壁,只知道水桶晃悠悠下去打破那波光粼粼的一潭,侧身试上两下,一跟斗扎下去打上多半桶,再下落一回,于是清亮亮的一桶往四下溢,再咿咿呀呀地用力搅,待钢丝绳盘满辘轳快两圈桶就徐徐升到地面,这过程有趣又担心。
那些房子
那时的房子多是土木结构,青色的小机瓦。砖裱山(山墙一砖到顶的)都是上等户。印象深的是贺家院,这是很完整气派的四合院,高墙粗檩,青砖铺地,土改时分给了四家人,家家都是合缝楼,记忆中这里一直热闹而祥和,住着我的亲人,老师和闺蜜,也是我每日必去踏折门槛的地方。最喜庆红火的就是那年这一个院添了四只猴子:猴年每家添了个男孩,我小叔也是其中一个。
其次吸引我去的是大伯家院子,非常威武,更重要的是有让我敬重的大伯,有学问的哥姐,还有无穷无尽的书,接着是润平家,偌大的一棵樱桃树年年开满白亮亮的耀人眼的花惹得蜂飞蝶舞,随后挂满红彤彤的果子,这房前樱桃房后桑葚美味让我至今难忘。学院是先前是贺家的私塾,那里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很多树,柿子树,核桃树,无人管理却格外繁茂!还有口井,不知啥时候枯竭了。还得一提的是成岳叔家,小院常座无虚席,幼年在哪儿认真地看了《霍元甲》《卞卡》《血疑》……真的,似懂非懂却又那么专心,我不敢确定这之后看哪回能超过那时的正襟危坐专心致志,还影影绰绰记得其间夜风吹拂他家那棵苹果树叶子做响,把苹果香气一缕儿接一缕儿送来撩动味蕾,我不时偷眼看觉得它可以和西游记中人参果媲美,总焦渴地期待风吹着吹着有个会吧嗒打在肩头或骨碌碌滚到地上来……唉,那时不知怎么就那么馋。
那 些人
我想起了身板硬朗乐观勤快的爷爷,他做的一手好豆腐十里八村很有名。五天一集,赶集头天晚上便是他雷打不动最忙碌时候,一箩头一箩头的麦秸烧得熊熊火焰映照他红光满面的脸,白白嫰嫩一大锅滋滋响着香气扑鼻,干净的包单包紧压实,第二天如玉的豆腐便分割成无数块飞到了千家万户。我常看他坐在床沿把一堆钱一张张展开码好数起来,那神态喝了酒般得醉。
再者就是启蒙老师范月娥,瘦高清秀眼睛不大,那时我很犟常不去学,妈妈一无奈就叫她来,不消她开口我就温顺得成了小花猫。最刻骨铭心的是她给我们第二次起名。那时叫“芳”的超多,一班五六个,全姓陈,其中陈小芳俩,陈玉芳俩,常常叫这个那个起来,叫那个这个起来,那天她便来了个赐名:陈小芳,陈玉芳,陈小玉芳,陈大玉芳,同时还有俩王当武也分了大小。这些名字我们竟然用了几十年。接着是陈富中校长,操场一站不寒自威,再调皮的学生也立马各奔其位按部就班。贺玉平老师也非常博学,长着很浓很长的长寿眉,从侧面看居然长得耷拉下来。我们总在他课上恍恍惚惚就进了剧情,至今还记得他给某同学两行半的作文下的评语:兔子的尾巴。还有次猛回头给憋不住不停说话的我来了句:多舌女儿,好言语儿,不说不说又两句儿!
还隐约记得一次大伯问我和贺克民:开学学费多少?我说:老师说,两块五。他说:不对,老师说:两块半。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大伯却不置可否笑了很久。
那 戏
记忆里,街上有座戏台子,那是一个雄伟的建筑,平时它犹如一条静默盘踞的巨龙,每年三月、十月在此起会时,这条巨龙就像被点睛一般,立刻变得金碧辉煌:四五层的帷幕、大大的横幅、璀璨的灯光……人们早拿石灰粉圈了场地,摆起各种营业摊。乡亲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男女老幼来买的、来卖的、带着土产品的、搬着小板凳的……各种小摊鳞次栉比,地上摆的、架子上放的、空中飘的、琳琅满目。空气中,水果饭菜的香味和咿呀婉转的戏韵凝合在一块……到处弥漫着两个字:热闹!戏台子门口,拥挤的人群总是像旋转的涡流。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催着大人,精神抖擞地早早进去,然而在板凳上踮着脚尖,只能看见无数黑压压的后脑勺,美景在老远处,只露出它的半个角来。回家的时候早已耗掉了来时的热情,多半是闭着眼,拉着爹娘的衣角,朦朦胧胧,迷迷糊糊,高一脚低一脚地跟着回家了。记忆中没有一回不是这样虎头蛇尾地演绎着看戏过程。
家乡人都爱戏,听戏很挑剔,叫倒好的毫不留情,满堂彩的如麟毛凤角, 由此可见,能得到大家伙儿掌声雷动的该有多好。依稀记得一回县剧团代六林唱的《路明困雪山》连本戏,直唱得人们硬不叫走,一续再续,掌声响彻云霄,像波浪一波一波荡向更远的天际,吓得月亮钻进云缝,星星乱眨眼。
很多时候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挤后台,看演员们从从容容说笑之间理云鬓、插珠花、敷粉面、点朱唇... ... 霎那间星眸皓齿顾盼生辉。最爱看的是包公、程咬金之类。头部高过额头油彩一涂眉毛就生在那了,大狮子口眼线都多描出半厘米来,嘴巴下不上妆。正迷惑, 一挂胡须全明白了,这黑色银色的瀑布能齐到当胸口的海上日出图,直接玉带连太阳都遮了,还愁遮不了一个小小的嘴巴?才子佳人、达官贵人、骁勇猛将、英俊帝王就这样一一出来了。
……
那一年
郁郁葱葱的山梁上到处是逶迤而行的移民搬迁车队,人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这块热土,
再后来,我站在姨夫的门口俯瞰着清晨朝阳下浮金耀光的泱泱湖面,此时,已真是翡翠盆子盛着蓝湛湛的水。它叫西子湖。我心中五味杂陈。
从此,家乡变成了故乡。它像睡美人一样,沉睡在美丽的在西子湖底……
但是,它却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在那里,它那繁茂的槐杨花草,丰富的小麦玉米依旧随着冬夏的变迁而荣枯;它土房瓦房草房顶上的袅袅炊烟,依旧随着东升西落的太阳飘动和消散;它淳朴善良的各种职业各种个性的主人翁还在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场景都定格在心底最柔的地方,它像历史那样永恒,它像青春那样年青。如一桢翻不到头的画卷。
而今,我又一次打开它,禁不住热泪盈眶,只觉得笔拙词穷……我亲爱的魂牵梦绕的故乡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