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吧 关注:490,812贴子:7,395,339

始自疑云进影厅,终于二顾潸然泪——我的《流浪地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这墙,是死亡。

今天是2019/02/28,距离电影上映已经过去20余天,在这里给各位拜个晚年了。
在纠结了很久之后,还是准备写一写流浪地球。
这将是一篇自认较为严谨的评论,主要内容为结构,人物以及内核的评析。总共9000字,阅读时间10分钟,希望您看完之后有所收获。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9-03-02 22:48回复
    舆论的评价
    流浪地球电影全篇总共125分钟,从小人物切入故事,描绘出恢弘的背景画卷。矛盾于30分钟被抛出,前段层层上升,后段抽丝剥茧,演绎直至结尾。总体上没有垃圾时间,少部分内容为了补充年味以及玩一些网络上的梗,如《海草舞》,50年的妹子,“中澳合资”之类,在严肃之间添点乐呵,也都找到了合适的出场方式,没有过于突兀。
    对这一部电影,舆论的评价早已十分立体了。
    硬件上,舆论称赞特效优秀,但提出了电影不符合科学的地方。
    结构上,舆论称赞后半的紧凑,但认为前30分钟较为拖沓。
    人物上,舆论对于朵朵及户口普遍呈反感态度,对于众多工具人则更加可惜。
    内核上,舆论对于电影抛下原作压抑氛围略有懊恼,但是大部分都能理解。
    其中,硬件上的问题基本是共识,本文针对后三点给出一些微薄意见。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9-03-02 22:49
    回复
      1、与星际穿越类似的结构
      先从结构说起吧。
      近期在浏览各式各样有关于《流浪地球》的消息时,我发现大家很喜欢将其与《星际穿越》作对比。且大部分情况下,两者仿佛针锋相对,喜欢其中一个就必须讨厌另一个。
      但这些评论者都没注意到这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
      《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的结构类似是有迹可循的,前三分之一交代背景的同时埋下伏笔,矛盾展开后愈演愈烈,后三分之一开始一波接一波的爆发并且将伏笔回收,直到最后。
      这就奇怪了:两部处于两个时代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原作出版于1999年,可以算是上世纪的科幻)会有类似的结构呢?
      ——可能是巧合,可能是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后者借鉴了前者。
      但是真要找到原因,要从两者的相似处说起。
      *相似点其一,两者都是“电影”。
      从电影剧本结构本身的角度说,电影没有铺垫就没有张力,跌宕起伏才会有吸引力。从头打到尾是不符合情绪曲线的,观众反而会觉得电影很无聊。
      *相似点其二, 两者都是“硬科幻”。
      硬科幻总有需要解释的设定,所以铺垫时间只会比普通影片更长。只不过《星际穿越》没有原著支撑,需要在剧情演绎的过程中加入各种科幻设定和解释,于是铺垫时间长达一个小时。铺垫时间长带来了更加震撼的后半,但也给电影带来了问题。尽管诺兰尽其所能弥补的非常好了,长时间的铺垫依旧导致电影前后两段有些割裂;而《流浪地球》仅仅是截选原作一部分进行扩写,有原著支撑,且科学细节没有《星际穿越》考究,因此不需要太多的背景介绍,直接切入故事,剧情显得更加紧凑。如此一来,张力虽不如《星际穿越》,但电影整体更加圆融。
      在结构上,《流浪地球》很“标准”,没有什么超出预期的地方,但是稳稳当当讲完了一个故事,可以说是足够优秀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9-03-02 22:50
      回复
        2、原著与电影的《流浪地球》
        这一部分我想谈一谈电影的人物与内核。将这两点放在一起,是由于两者都需要结合原作进行考量。
        《流浪地球》的原作是一部短篇小说,全文不到23000字,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他的一生中伴随着地球逃逸出太阳系时的很多次巨大的灾难。
        大刘选择尽量平摊对于几场灾难的描绘深度,使得每个灾难在小说中有着差不多的份额,这就导致了原著中的故事是琐碎的,没有办法改编成电影。
        郭帆导演在访谈中曾经提到过,“我们的职责是做一个转换,将小说转换成电影”。因为电影没有办法将小说的几段灾难都写的面面俱到,只能选取一段进行重点演绎。实际上,不管哪一场灾难都可以成为取材的目标,然而最终他却选取了本身在原著中不算是灾难的一处——地球利用木星进行引力弹弓加速的这一段进行扩写,将原文1000字左右的内容展开,构成长达2小时的电影。
        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段?也许导演有自身的考量。我们作为观众只能做一些推测。
        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知道电影相比原著究竟改变了哪些东西。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9-03-02 22:51
        回复
          3、原著中的bug
          电影与原著的所有分歧,都能归到同一个起源,危机的来源不同
          在原著中,危机来源于“氦闪”。科学家们预测到了未来400年内氦闪将会爆发,因此需要带着地球逃跑。
          然而,大刘在小说的最后描绘太阳氦闪时,太阳是先发生氦闪再膨胀为红巨星的,并且膨胀为红巨星的过程非常迅速,这不符合科学原理,可以认为是原著中比较大的一处bug。
          参考:
          从物理角度《流浪地球》有哪些地方很「bug」? - 伊卡鲁斯二号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007231/answer/588301058
          答主提出——地球发生氦闪之前应当早就膨胀为红巨星了。
          当然在这个答案里,答主并没有意识到电影已经将此处修改掉了。
          在电影里的描述如下:

          ——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原因从“氦闪”将要爆发,转变成了“太阳正迅速老化,持续膨胀,100年后将会吞没地球”。这里表明了在木星危机发生时(2075年)的100年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红巨星。
          电影里从头到尾并没有出现“氦闪”这两个字,但是在编年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位叫付建明的科学家的确计算出了氦闪发生时间:

          来自《流浪地球电影编年史》
          编年史链接:流浪地球·编年史_流浪地球吧_百度贴吧
          ——1994年的400年内,这一点是和原著一样的。
          而在这之后,编年史中也提到:
          在2028年7月,最新的观察数据显示,氦闪极有可能在2100年前后发生。
          鉴于此编年史的最后还有错误,并且其也仅仅属于剧外的故事,不属于电影本身的内容。参考价值比较小。
          那么,电影中有类似的暗示么?
          有:

          ——“300年后,太阳系将不复存在”。
          这与氦闪发生的时间描述——“400年内”——属于近似时间跨度,因此就算不考虑编年史,仅仅从电影的内容出发,也可以暂时认为,在电影的世界观中,300年后也是太阳发生氦闪的最后期限。毕竟不发生氦闪,太阳系就不会“不复存在”。
          这一处改动将原著中的bug圆了回来。此时太阳的确是先膨胀,再发生氦闪的。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太阳会在变成红巨星过后就直接发生氦闪呢?按照正常过程是需要大概十亿年的演化的。
          这个问题看似不可解,但如果反问自己——
          为什么太阳会在50亿岁正值壮年的时候突然变成红巨星呢?
          如此一来就会发现,你可以把这一切当成未知原因。这只是故事背景而已。
          ——一个叫“太阳会在400年内发生氦闪”的故事背景。
          如果仅仅考虑这个背景,原著和电影是一样的。
          然而,太阳膨胀与氦闪调换了时间顺序,这可是一个大麻烦。
          因为这时候,流浪地球计划的启动原因发生了变化:
          从“400年后太阳会发生氦闪”,变成了“100年内太阳将会膨胀成红巨星”。
          不知道这里的改变是在电影准备时就想好的,还是在剧本写到一半时发现后再改的,但我认为,即使是郭帆导演或者刘慈欣本人,在做出这个改变的那一刻,都没有想到,仅仅这一处改变,导致了电影与原作的质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9-03-02 22:54
          收起回复
            4、天翻地覆的变化
            背景初始值的一点点不同,就有可能导致函数值指数倍的差距。
            原著中,从前期的科技准备,到逃逸时代结束,有整整400年的跨度:
            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们就发现这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们发射了上万个探测器穿过太阳,最终建立了这颗恒星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巨型计算机对这个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 这一切将在四百年内发生,现在已过了三百八十年。
            (上面这一段引用也能发现,当初写流浪地球的时候,大刘的确对于氦闪和红巨星膨胀的描述存在错误。)
            而在电影里,400年时间跨度被缩短成100年。
            改变原因:在氦闪之前太阳已经开始发生了急速膨胀,时间不等人。
            于是在电影里,省去了原著中300年的科技准备时间,在短短几十年内就产生了各种机遇,重聚变发动机被迅速开发出来,飞船派与地球派的争夺缩短到仅仅1年,刹车时代也从原著中42年缩短至26年(2039-2065):

            (此处最后的加速时代应为逃逸时代)
            ——因为300年的科技准备时间被省略,电影中联合政府最开始的计划是抽签进入地下城,“抽签”的行为在原著中不存在。可以认为是在300多年的准备期间,地下城已经大到可以让大部分人类居住而不需要抽签。
            ——因为刹车时代比原著短了16年,所以产生的巨大洪水吞没了全球35亿(一半)人类的生命,最终剩下的35亿分到1万座地下城,每座35万。这在电影里也有印证:

            ——除了以上两点,甚至可以说,因为准备时间太短,才导致在地球接近木星的过程中,没能彻底计算地球对木星的引力影响,使得木星的引力发生变化,才发生了电影里的故事。
            Ps:原著中也是有地球对木星引力影响描写片段的:
            在跑进地下城的密封门时,我最后看了一眼仍占据半个天空的木星,发现木星的云海中有一道明显的划痕,后来知道,那是地球引力作用在木星表面的痕迹,我们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氦的巨浪。这时,木星巨大的引力正在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
            然而,要是以为仅仅就这点变化,那就tooyoung了。重点还没到呢。
            一部作品,人物与内核才是关键所在。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9-03-02 22:56
            回复
              码字不易,顶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02 22:58
              收起回复
                5、人物的变化
                刘慈欣对于科幻文学的定义是——
                “在给定背景下,现实的人在非现实环境中做出的行为反馈的思想实验”
                在《三体》中,通过冷冻的主角观察不同时代,会发现人类的想法是差异巨大的。
                在《流浪地球》小说中,经过400年的压力与绝望,人们都早已习惯了“效率”地活着,放弃了除却地球和太阳以外所有不重要感情。大部分人的精神压力都非常巨大,更多人开始为自己而活。在我们现在人类的视角去看,他们不能算是“人”: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比如主角的母亲在父亲爱上黎星之后,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仿佛失去了魂;主角的父亲早就知道“自己肯定会厌倦”:
                “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呵,忘了告诉你们,我爱上了黎星,我要离开你们和她在一起。”“她是谁?”妈妈平静地问。 “我的小学老师。”我替爸爸回答。我升入中学已两年,不知道爸爸和小星老师是怎么认识的,也许是在两年前那个毕业仪式上? “那你去吧。”妈妈说。“过一阵我肯定会厌倦,那时我就回来,你看呢?” “你要愿意当然行。”妈妈的声音像冰冻的海面一样平稳,但很快激动起来, “啊,这一颗真漂亮,里面一定有全息散射体!”她指着刚在空中开放的一朵焰火,真诚地赞美着。
                ……
                过了两个月,爸爸真从小星老师那儿回来了,妈妈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

                “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看似平淡的话语,反而更让我这个在正常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正常人感到毛骨悚然。
                再比如和主角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灵儿,在一次去地表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这时我看到了灵儿,她拿着一个小瓶子和一根小管儿,在吹肥皂泡。每吹出一串,她都呆呆地盯着空中漂浮的泡泡,看着它们一个个消失,然后再吹出一串……“都这么大了还干这个,这好玩吗?”我走过去问她。 灵儿见了我以后喜出望外:“我俩去旅行吧!” “旅行?去哪?”
                ……
                “我们在这地下500米,就像馅饼里的肉馅一样,先给慢慢烤熟了,再蒸发掉!”一阵冷战传遍我的全身。 “但在地面就不一样了,那里的一切瞬间被蒸发,地面上的人就像那泡泡一样,啪一下……所以,氦闪时还是在地面上为好。” 不知为什么,我没同她去,她就同阿东去了,我以后再也没见到他们

                ——“再也没见到他们”。
                灵儿这个角色贯穿了流浪地球整本书的前半,算是主角的青梅竹马,给人很深的印象。然而在这一句话之后,说没就没了。后半部流浪地球不存在“灵儿”这个人,仿佛她从来没出现过。可以猜测,灵儿是到了地表之后死在了某一个地方。
                也许大刘在写《流浪地球》的时候,考虑到叙述者主角本人就是一个在非正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才将小说写成了这样。
                ……
                但是这是原著。原著中,人类对太阳恐惧了300余年。
                电影里面可仅仅不到百年。
                到2075年时,流浪地球计划启动才47年,刹车时代才过去10年。
                第一批在地下城成长起来的一辈,才初中二年级。
                在这个近未来背景下,人类是不可能如同原著中那般无情。
                意气风发的刘启,
                天真叛逆的韩朵朵,
                慈祥逗趣的老爷子,
                坚毅勇敢的CN171-11小队成员们。
                大刘在访谈里说过,《流浪地球》电影所展示的价值观,是能被大众接受的价值观,并非像小说里那般挑人。
                原因是什么?
                ——因为原著400年的时间跨度被缩短至了100年,社会还没来得及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9-03-02 22:59
                回复
                  6、内核的变化
                  要说电影和原著内核的变化,可以总结为:电影保留了原著的内核,移花接木地塞进剧情里,失去了部分韵味,但是也因此产生了新的内核。
                  原著中接连发生了大量的灾难,故事内核是“绝望与希望”。
                  你可以在原著中找到很多描绘“绝望”的桥段。
                  最经典的莫过于这段话:

                  当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这墙,是死亡。

                  以及这段话的翻版,比如:

                  这时我又想起了那个谜语,我曾问过哲学老师,那堵墙是什么颜色的,他说应该是黑色的。我觉得不对,我想像中的死亡之墙应该是雪亮的,这就是为什么那道等离子体墙让我想起了它。这个时代,死亡不再是黑色的,它是闪电的颜色,当那最后的闪电到来时,世界将在瞬间变成蒸汽。

                  又比如:

                  这时背后地球发动机的光芒已经看不到了,我正处于地球最黑暗的部分。在我眼中,世界就是由广阔的星空和向四面无限延伸的冰原组成的,这冰原似乎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或者它本身就是宇宙的尽头。而在无限的星空和无限的冰原组成的宇宙中,只有我一个人!雪崩般的孤独感压倒了我,我想哭。我拼命地赶路,名次已无关紧要,只是为了在这可怕的孤独感杀死我之前尽早地摆脱它,而那想像中的彼岸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再比如:

                  在我的感觉中,飞机已粘在这巨大的黑暗中,一动不动,而整个宇宙,除了黑暗和飞机,什么都没有了。加代子紧紧钻在我怀里,浑身冰凉。

                  你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失去希望的人。
                  比如:

                  随着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的心也一天天揪紧了。到地面上来欣赏春色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深深地躲进了地下城中,这不是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酷热、暴雨和飓风,而是躲避那随着太阳越来越近的恐惧。有一天在我睡下后,听到妈妈低声对爸爸说:“可能真的来不及了。”爸爸说:“前四个近日点时也有这种谣言。” “可这次是真的,我是从钱德勒博士夫人口中听说的,她丈夫是航行委员会的那个天文学家,你们都知道他的。他亲口告诉她已观测到氦的聚集在加速。”

                  又比如:

                  “什么时候到头呢?”加代子喃喃地说。我不知道她指的是这个旅程还是这充满苦难和灾难的生活,我现在觉得两者都没有尽头。是啊,即使地球航出了氦闪的威力圈,我们得以逃生,又怎么样呢?我们只是那漫长阶梯的最下一级,当我们的一百代重孙爬上阶梯的顶端,见到新生活的光明时,我们的骨头都变成灰了。

                  再比如:

                  机舱里响起了一声女人的惊叫:“啊!不!不能亲爱的!” 我循声看去,见那个女人正从旁边的一个男人手中夺下一支手枪,他刚才显然想把枪口凑到自己的太阳穴上。这人很瘦弱,目光呆滞地看着前方无限远处。女人把头埋在他膝上,嘤嘤地哭了起来。“安静。”男人冷冷地说。 哭声消失了,只有飞机发动机的嗡嗡声在轻响,像不变的哀乐。

                  细读《流浪地球》就会发现,绝望是无处不在的。
                  但是希望也是如此。
                  比如父亲劝慰母亲的话: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比如耀眼的蓝色光柱:

                  我又听到那个女人的声音:“亲爱的,痛苦呀恐惧呀这些东西,也只有在活着时才能感觉到。死了,死了什么也没有了,那边只有黑暗,还是活着好。你说呢?”那瘦弱的男人没有回答,他盯着前方的蓝光看,眼泪流了下来。我知道他能活下去了,只要那希望的蓝光还亮着,我们就都能活下去,我又想起了父亲关于希望的那些话。

                  在小说的最后: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9-03-02 23:03
                  回复

                    电影的末尾,旁白总结了流浪地球计划,形容词正是“绝望与希望并存”。
                    绝望的情绪看过电影的观众大概都能体会,那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当你认为成功的时候,却发现还远远不够。但是,相比于原著中大肆对于绝望与死亡的描写,电影里区区几个镜头显然没办法完全表现。小说里是死亡之墙这种哲学级别的绝望,电影里仅仅表现出了人类在将死之时最基本的反应。这也是我说电影想要保留原著的内核却失去了部分韵味的原因。
                    另外,原著中有关于的希望内容,则被移花接木地插在了剧情中:
                    1、“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
                    ——在小说中属于现在人对于“前太阳时代”的描述,电影里出现在韩子昂的回忆里。
                    2、“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
                    ——在小说中早已深入人心的尝试,电影里出现在课堂上,思想还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
                    实际上这里也体现了400年与100年背景的差异。有可能韩朵朵的几代孙就会认为“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是理所应当的,而不会像韩朵朵这样在课堂上漫不经心。
                    3、 “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
                    ——在小说中对未来的期望,电影里出现在刘培强和老马有关于贝加尔湖钓鱼的对话里:

                    电影这里还顺带加上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核。
                    4、“只要那希望的蓝光还亮着,我们就都能活下去”
                    ——在小说中这一句话,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展现着:
                    *电影开头,木星危机的起始,正是大量地球发动机停止运作,
                    蓝光熄灭了,人类陷入了绝望。
                    *到了电影最后,地球发动机的火焰喷射到木星,让地球活了下来。
                    *接着,还记得王磊救出朵朵之后下达的命令么?
                    ——“CN171-11小队全体注意……以下,是命令……”
                    ——活下去。
                    *在地球逐渐远离洛希极限后,电影给了一个镜头:


                    ——地球发动机重新启动了。
                    *在刘启昏迷之前,木星巨幕的末尾终于看到了太空,他看着那一道喷向木星的蓝色光柱:

                    ——地球,活了。
                    电影细节在极力描绘“蓝光”对人类带来的希望。就像当初为了建领航员空间站十几发火箭同时升空时,地面上人类振臂欢呼,这种对的自豪一样,此时的“蓝光”则代表的是人类努力保存希望的劳动结晶。
                    以上,是电影移花接木原著的桥段。这种希望的情怀,相信原著粉丝都能有所体会。
                    Ps:当然,利用Moss,也把最经典的段落接了进来,不过其含义就已经发生太大的变化了:
                    “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9-03-02 23:07
                    回复
                      7、我的流浪地球
                      现在去看最初的那个问题,原作中如此多的灾难,为何要选择木星危机作为改编的剧本?
                      因为原著中一路灾难,400年绝望的精神压力、岩浆渗入地下城、小行星带撞击、大叛乱。。。每个对于人类全都是巨大的危机,但是对于地球本身,却算不上什么。
                      如此一来,你可以说“流浪地球计划”是为了拯救人类,但却不能说是拯救地球。
                      从变轨开始的这一路上,能对地球本身产生危机的,只有一个——巨大的木星。
                      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不能失去这个家。
                      “家要没了,大家要拼命了。”
                      因此,只有选择这一段,才能让观众隐约中所怀有的对于“家”的浪漫情怀被彻底激发出来。
                      ——当我看到死亡之墙的时候,是不是要继续走?继续走该往哪里走?
                      答案是——推着墙往前走。
                      一个人推不动,全家一起推。
                      一家推不动,全世界一起推。
                      谁也说不准这道墙就不会动呢?
                      死亡之墙的前面本没有路,
                      人推着推着,活下去的路就有了
                      地球发动机推着推着,新家园就到了。
                      即使人类不能一直保持理智,但是他们的勇气与坚毅会永远刻在星空之下。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
                      ……
                      ……
                      ……
                      ……
                      始自疑云进影厅,终于二顾潸然泪。
                      以上9000字,我的《流浪地球》,感谢大家阅读。
                      我不创造流量,我只为我的兴趣买单。欢迎交流与互相关注。
                      2019/02/28
                      尾上世莉架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9-03-02 23:10
                      收起回复
                        之前在流浪地球吧发,结果发现那边是个大粪坑。有人建议我来三体吧发一发,希望各位姥爷喜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3-02 23:17
                        收起回复
                          写的不错...体校现在还行,破球吧真的炸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3-02 23:29
                          回复
                            那边给你顶啦,这边继续。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3-03 00:42
                            收起回复
                              经验+3,告辞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3-03 0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