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秉章吧 关注:38贴子:1,619
  • 4回复贴,共1

【谭伯牛】铜官感旧图:尽显湘军崛起初的波澜壮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谭伯牛


1楼2019-01-22 10:15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2楼2019-01-22 10:15
    回复
      2025-09-05 06:44: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十年后
      铜官图引爆众口评论曾国藩的“不感恩”
      接下来,就有了《铜官感旧图》的故事。
      十年以后,湘军平定大乱,曾国藩封侯拜相,湘军文武也是鸡犬升天。
      按常情,章寿麟,这位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的人必有回报,而且,他正在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辖区做知县,曾国藩帮他一把,实在算不上出格的事情。通常我们都这样理解,对不对?
      可是,至死,曾国藩一直没有关照过章寿麟。
      章寿麟觉得仕途没法混了,还是告老还乡吧。
      光绪三年(1877年),章寿麟从南京回湖南,逆江而上,从洞庭湖转入湘江,途中经过铜官。
      铜官在靖港对岸。晋代,此地是铜矿,政府在此设官管理,故名铜官。
      章寿麟泊船于此,画了一幅画,就是《铜官感旧图》。
      图画好后,一百多位近代史上的名人,为这幅画写文章,或赋诗,或题词作曲,密密麻麻整了一大片。
      章寿麟的儿子将这些序跋订成四册,题名《铜官感旧图题咏》,出版发行。
      章寿麟在危急时刻救了曾国藩,曾国藩后来发达了,但他没有给章寿麟提供任何回报,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


      3楼2019-01-22 10:16
      回复
        救命恩人有感慨无抱怨
        我们先看章寿麟自己怎么说。他写了自序,云:“秋风乍鸣,水波林壑尚隐隐作战斗声,仿佛公之灵爽呼叱其际。因不禁俯仰畴昔,怆然动泰山梁木之感,故为兹图而记之。以见公非偶然而生,即不能忽然而死。且以见兵事之艰,即仁智勇义如公者,始事亦不能无挫。而挫而不挠,困焉而益励,垂翅奋兴,则固非公之定力不及此。至于大臣临敌,援桴忘身,其为临淮之靴刀与蕲王之泗水,均各有其义之至当焉”。
        章寿麟独立湘江,看西风吹动秋水,林木山谷呼呼有声,仿佛又看见当年曾国藩在这里指挥作战的情景。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不禁有“泰山梁木之感”——《礼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是说,伟人逝世,就像泰山崩塌,栋梁折断,令人伤感。因为伤感,寿麟就画了这幅图。他要通过这幅画,表达“公非偶然而生,即不能忽然而死”的意思。即谓,曾国藩这等人,天生就是要平定这场大乱的,既有天命,那么,他的出生绝非偶然,同理,他的死亡也不能忽然。老天一定会让他把事情干完了,在适当的时候才让他谢幕。他不会死于靖港,即算我不救他,他也不会死,总会有人救,甚至天神显灵,护佑他,也不是没可能。章寿麟很谦虚,不居功,这是他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
        其次,战事艰难,即如曾国藩这样仁智义勇的人,也会受到挫折。而曾国藩很有定力,受到挫折,他不屈不挠,陷入困境,他更加奋发。曾国藩成就功业,并不是因为我救了他,而应归功于他自己的超常定力。至于“临淮之靴刀与蕲王之泗水”,是用典。临淮,指唐代名臣李光弼;蕲王,指宋代名将韩世忠。他们身为主帅,都在战事不利的时候,抱有以身殉国的决心。章寿麟以李、韩的案例,想要说明,曾国藩也如前代名臣一样,具有败不辱身的决心,他跳湘江,绝非作秀,而是“义之至当”。
        如此,就是章寿麟对此事的看法。此外,他没多说一个字,去抱怨自己浮沉低位多年而未得到曾国藩的回报。
        李元度暗责曾国藩太薄情
        章寿麟固然姿态高,但是,天下悠悠之口,意见决不能一致。我们也该了解他人如何评论此事。最有看头的,无疑是左宗棠的评语,他是当事人,又是与曾国藩齐名的人。不过,在介绍左宗棠如何评论之前,得先介绍李元度的序文,因为左宗棠的评论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李文的回应。
        李元度的核心观点是,章寿麟“不言禄,禄亦弗及”。这是用介子推的典故。春秋时,介子推尽心国事,不求回报,最后,还真就没有回报。人们说这个故事,一般都用于讽刺,讽刺介子推的主公太薄情。
        李元度把这句话用到章寿麟身上,也就是在讽刺曾国藩的薄情与矫情:曾国藩为什么不给章寿麟回报呢?因为,曾国藩认为章寿麟救人是私恩,若以公家的官职或者资源去回报私恩,那不合适。以此,曾国藩为了保持自己高大光辉的形象,故意不去回报。这是矫情,也是薄情。此即李元度的意见。


        4楼2019-01-22 10:16
        回复
          左宗棠高倡做人要有格调
          再看左宗棠的评论。左宗棠对曾国藩一生的事业没有任何敬意,认为曾国藩的事功不过尔尔,但是,他对曾国藩的人格精神很尊重。
          左宗棠说,曾国藩不死于铜官,很幸运。然而,就算死在铜官,又如何呢?难道说,曾国藩一死,将来平定江南,戡定西北,就没有人干得成了吗?“殆不然矣”。因为左宗棠自己做成了一桩曾国藩没有做的大事,所以他敢这样说。曾国藩之死与不死,既然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那么,章寿麟有没有救他,不也不是多么重要的事吗?当然,左宗棠是以数十年的战争历程与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得失作为背景来谈曾国藩的自杀,站得高,看得远,所说的话自然不近人情。
          而对章寿麟没有得到回报一事当如何看待,左宗棠说,一些人,如李元度,议论此事,竟说“不言禄,禄亦弗及”,这就错了。曾国藩早将死生得失置之度外,他是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的人。章寿麟救他,是事实,但要说救了他,就因此为曾国藩的人生增添了什么,那不是事实。章寿麟救曾国藩,对于目前局面的形成,对于未来历史的评价,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曾国藩有没有回报,章寿麟要不要回报,讨论这些,都是没有格调的事情,不说也罢。
          王闿运摆出按资排辈的老规矩
          此外,王闿运的题诗值得玩味,他说:“时平始觉军功贱,官冗闲从资格磨。冯(通凭)君莫话艰难事,佹得佹失皆天意。”
          意谓,在和平年代,曾被战争破坏的官僚系统恢复了活力,按资排辈的老规矩又回来了,血汗战功不再是晋级升官的保证。因此,章寿麟也好,其后人也罢,皆须认清形势,不要抱怨“禄亦弗及”。此一时,彼一时也,世情就是如此。至于“佹得佹失”,则可理解为,章寿麟固然没有得到回报,然而,曾国藩封侯拜相,难道就算得到了回报吗?曾国藩临死,不也深有感触地说“不信书信运气”吗?一切都是天意弄人,大家都差不多,都不过在时代运命的大海上随波逐流。这是王闿运的解释。
          作者简介:谭伯牛,长沙人,生于1973年,自称“有味”的历史不必“戏说”。是当前“全国最年轻、最富才情的晚清史学写作者”之一。谭伯牛这个长沙伢子属“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类型,在湖南多不被重视,在全国却极具名声。目前已出版《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2004年)、《天下残局——断章取义晚清史》(2006年)等四本书。最新出版有《湘军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奋斗史》(2009年)一书,再度热销全国各书店。谭伯牛曾在《南方都市报》和本报开过专栏。


          5楼2019-01-22 1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