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吧 关注:50,370贴子:816,550
  • 3回复贴,共1

大儒王阳明的智慧人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立志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伟大人物,人们提及他时一般都誉之为“三立完人”、“圣人”。王阳明的成圣之路并不平坦,但一路的坎坷并未摧毁他强大的意志与神经。因为,成圣是他青少年时期就立下的终极志向。年谱记载,王阳明十二岁那年,曾与老师探讨“何为人生第一等事?”。鉴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几年前已高中状元,故老师说读书登第是人生头等大事,而年少的王阳明却不以为然,说:“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令老师大吃一惊。18岁时,返乡途中拜谒大儒娄谅后,更是坚定了他学为圣人的志向。王阳明最终的成就和他青少年时期的非一般志向有很大关系。
据说,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是有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调查结果表明,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较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期的目标。
25年后,调查结果显示:3%的人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目标,他们朝着目标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10%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短期的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成就。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25年来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常常报怨他人、报怨社会。
事实上,这很可能是人为杜撰的心灵鸡汤。但无可否认,目标(志向)对于个人有强烈的激励、暗示、约束和教育功能。并且,细细一想,目标和志向,两者还是有点区别的。目标更像是一个外在的远处的东西,像灯塔;而志向是发自内心的,更像是自持的一盏明灯,其功能更显著、动力更强劲。王阳明自己有远大志向,在教育子弟时也就特别重视“立志”。他于贵阳修文的贬谪期结束时,临别之际赠了篇诫勉文章《教条示龙场诸生》给当地学子,以四事相规劝: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排在第一位。
王阳明在文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个人认为,立志不算什么难事。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立过志。
我儿时就立过宏志大愿。当年还在乡村初中读初一的我,因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理想》,受到了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表扬。我想我一定是震撼到了他,毕竟我的理想是做共和国的总理。那时,我读了很多有关周总理的故事,特别尊崇他。但高中的时候,我的志向变了,我迷上了物理巨人爱因斯坦,因为觉得相对论实在太伟大,尽管我一点儿都不明白它的意思。我的志向不可谓不大,但时至今日,我依然一事无成。
其实,王阳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曾警告学子:“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我的平庸在于不能持之以恒,在于不肯勤学。而王阳明,终其一生,都不曾改变志向。为了实现志向,他不顾嘲讽和打击,不顾羸弱的身体,他苦读圣贤书,更勤学圣人该有的本领。
另一方面,立志又是一件极难的事。因为立志如培根,培下什么根,基本决定了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所以,如果是出于私欲立下功名利禄之志,则很可能会走歪路错路。王阳明在给学生黄诚甫的信中,曾有一段忠告:“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这真是振聋发聩的醒世恒言。因此,我们必须立圣人之志。
圣人之志?有人一定会问:不是孔夫子、王阳明这样具有近乎完美人格的人才当得起“圣人”的称呼吗?尤其是王阳明,罕见地完成了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凡人怎么可能成为圣人?事实上,按王阳明的观点,良知天赋、人性本善,人人生来便具备圣人之资。只要守住良知,只要肯致良知,即便是凡人做凡事,也是个小圣人。圣人,不在于轻重,而在于成色。一个有良知的人,如一心治病救的医生,不啻为一个圣人;,一心教书育人的教师,不啻为一个圣人;一心保国安邦的战士,不啻为一个圣人。哪怕是一个快递员,能够一心为客户提供精诚服务,他何尝不可以是一个圣人。故,王阳明才说“满大街都是圣人”。故,成功的人生,当从立圣人之志开始。


1楼2018-12-26 13:23回复
    (二)交友
    中国文化中有“五伦”一说,也即社会中存在五种基本人伦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朋友是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伦。今天的人们光从文字中便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交友的重视和对友谊的珍惜。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诉我们有了朋友后灵魂便不再孤单;白居易的“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让我们感受到失去挚友的无尽悲伤;而刘关张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成大事者必须有朋友。
    纵然认为良知良能天赋,王阳明依旧非常重视朋友在修身求道中的作用。他在给蔡希渊的书信中告诫弟子说:“为仁由己,固非他人所能与。而相观砥砺之益,则友诚不可一日无者。”在《别三子序》中王阳明也强调过交友的重要性,他说:“故凡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者也。”朋友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当然,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至关重要。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实在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择友标准。王阳明在《书顾维贤卷》中感慨:“孔子大圣,尚赖’三益’之资,致’三损’之戒。吾侪从事于学,顾随俗同污,不思辅仁之友,欲求致道,恐无是理矣。”他告诫天下学子,当以君子自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彼此应该成就对方的德行和事业。王阳明的成就固然得益于自己的品行、学识、能力和权位,但也因善于结交益友而受益匪浅。他在贵阳与席书的交往,促进了心学思想的传播。他与湛若水的交往,更是成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王阳明堪称以友辅仁的典范。
    王阳明交友甚广,只要有益于自己德行的,哪怕是学生辈,也视为“师友(五伦中的友广义上是师友的意思)”。甚至,连诋毁攻击自己的人,王阳明也视为有益于提升自己修养的师友。他有一句名言:“攻吾之短者即是吾师。”这是一种何等广阔的胸襟,何等高明的择友观。但我们应该拒绝与小人奸人恶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多少贪官,被抓后感慨自己交友不慎,这固然是一种推脱,却也不乏道理。至于青少年们,因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彻底定型,如果不慎结交到损友,后果不堪设想,更应早日确定择友标准。为人父母、为人子弟者,不妨认真学习一下王阳明的家训《慎交游》篇。他在这篇短文中如是训诫子孙:“朋友居五伦之内,一生学业要他帮助教导,异日儿女成行尊为父执,此之谓取善辅仁的朋友。若同恶相济,朋比为奸,当初虽谊胜漆胶,其后必盟寒车笠,如是之人,不胜枚举。与其悔之于后,何如慎之于先?”
    王阳明对于朋友间乃至人与人的相处,也有很多论述。比如“圣贤处末世,待人应物,有时而委曲,其道未尝不直也。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是要与人相处时,不要通过陷人家于不仁不义而突显自己的仁德。“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即可。”,是要与人相处不要太死板太清高。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抵朋友之交以相下为益。”则是要人多点包容心和虚心,少点好胜心嫉妒心。
    圣人虽只言片语,于后人却是吉光片羽,受用无尽。


    2楼2018-12-26 13:24
    回复
      2025-09-21 06:01: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苦难
      很少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因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何况圣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其遭受的苦难比常人更多更大。苦难可以使人痛苦、消沉乃至灭亡,但苦难也可以锻炼意志、磨砺心性、提升能力。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句引人深思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所以,当苦难无可躲避地降临时,智者选择直面它,迎战它。
      在今人看来,王阳明才华横溢,功勋卓著,光芒四射,彪炳史册。其实他遭受的磨难,超乎想象。年幼丧母、科举失利,与后来的苦难相比,只能算是人生平常事。
      大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顽劣成性,无心过问政事,任由人称“立皇帝”的太监刘瑾把持朝政。刘瑾为人阴毒,狐假虎威。少数正直官员看不惯他的胡作非为,大胆上书,反被打入大牢。王阳明当时虽只是名不起眼的兵部主事,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冒死为同僚仗义执言,却遭刘瑾报复,廷杖四十后打入锦衣卫大牢。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又被贬谪至荒无人烟的贵州修文龙场(年谱记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九死一生。
      圣人也是人。孔夫子尚且会有“丧家犬”般的狼狈,会有“逝者如斯夫”的感伤,会有“天丧予”的悲痛,何况是成圣前的王阳明。面对苦难,他自然也会有心情低落、郁闷和悲伤的时候。王阳明在锦衣卫大牢里写了14首诗(现存8首),消极情绪随处可见。如《见月》中的“……客子夜中起,旁皇涕沾裳。匪为严霜苦,悲此明月光……”,如《屋罅月》中的“幽室不知年,夜长昼苦短……来归在何时?年华忽将晚。萧条念宗祀,泪下长如霰。”。但是,王阳明素怀圣人之志,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他度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在狱中,他更多是在默诵四书五经;在龙场初期,他更多思考的是“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最能代表他洒脱乐观坚强的是那首写于赴龙场途中的《泛海》。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度过贬谪期的王阳明在刘瑾倒台后迎来了春天。他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此乃明隆庆帝穆宗朱载垕的评价),为明王朝立下了不朽军功,仕途一帆风顺。但春天很短暂,王阳明因功高而遭小人嫉妒、奸人构陷。有权臣因王阳明的文韬武略足以进入内阁而担心自己的官位,有佞臣因王阳明平叛期间掌握了自己与宁王勾结的证据而害怕自己的性命。反正,王阳明不但没有获得应有的奖励,反而变得身家性命岌岌可危。若不是为人清白、一身正气、德能勤绩廉无懈可击,正德朝的头号功臣很可能就成了阶下囚。但此时的王阳明除了为下属得不到朝廷嘉奖赏赐、为自己的学生冀元亨冤死而感到悲愤之外,没有丝毫的自怨自艾。
      经历过百死千难、早已悟透了圣人之道的王阳明,面对苦难,颇为豁达。在不同的书信、文章中,他的心态相当积极:“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养之以福,正在此时,不得空放过也。” “患难困苦之余,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宜必日有所进。” “患难忧苦,莫非实学……”“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与常人喜欢为自己的不公待遇鸣不平不同的是,王阳明将磨难视为财富,视为学问。面对小人的诋毁(诋毁他先前与宁王朱宸濠勾结,是因为害怕大事不成而被迫起兵平叛)和中伤(说他兴办书院讲学是传播歪理邪说),他安之若素,不以为意。在与友人的书信中他作如是说:“君子与小人居,决无苟同之理,不幸势穷理极而为彼所中伤,则安之而已。处之未尽于道,或过于疾恶,或伤于愤激,无益于事,而致彼之怨恨仇毒,则皆君子之过也。昔人有言 ‘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君子岂轻于从俗,独不以异俗笃心耳……”“何以止谤?无辩。故,有其事,不可辩也;无其事,不必辩也。无其事而辩之,是自谤也;有其事而辩之,是益增己之恶而甚人之怒也,皆非所以自修而平物也。”都说王阳明堪为百世之师,不止是学问,他面对苦难表现出来的大智慧,也值得后人学习仿效。
      苦难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能让人看清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明星钟镇涛在一档节目中聊起自己的苦难时,颇为淡然。他说苦难像过滤器,筛掉了那些酒肉朋友,剩下的全是真正的朋友。经历磨难后的钟镇涛,有着和圣人王阳明一样的大智慧。这也充分证明了王阳明“心即理”、“人人皆可成圣”思想的合理性。
      最后再借用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灿烂的花朵。”


      3楼2018-12-26 13:25
      回复
        这是目前写完的三篇。如果读者中有一人受益,即是无量回报!


        4楼2018-12-26 1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