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吧 关注:635贴子:1,367
  • 5回复贴,共1

“武术进校园”——全新的学校师资需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术进校园”——全新的学校师资需求
  3月6日,“两会”专题报道“部长通道”栏目里,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我们祖先留下的诗词、书画、武术、中医药、戏曲等传统文化都应该全面走进学校课堂!” 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同志还引用古人的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开合有度,治国良策。”
  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武术蕴涵着许多丰富的内容,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指出,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有利于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手段,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早在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就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出体育课中适当增加中国武术的号召。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这一号召并未得到普遍落实,即使在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也多面临师资、设施装备等方面的巨大困难,武术进入中小学课堂阻力重重。要改变这一现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至关重要。近期经相关教育专家组会商研究,建议将武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组织进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普及推广工作。
  “武术进校园”的实施办法。
  各基层单位参照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同志在相关工作会议讲话内容先期做好如下工作:
  一、将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内容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家长、学生近乎是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上,科目之间精力的分配与该科目在考试中所占权重成正比。要使武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站稳脚跟,首先必须从国家层面调整政策,加大对武术的支持力度,对课时、教程、师资、考核等做出硬性规定,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单设武术课。
  二、改革传统评价体系
  武术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是武术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建议将武术规定为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综合素质考核的必考项目,借鉴跆拳道段位考核系统,每一段级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定量指标来激励学生提高自我身体素质。同时评价过程要重视综合功能的检验,综合考量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等素质。
  三、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武术师资配备是保证武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第一、要加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培养适合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师资。由于武术课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一般体育教师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武术课的教学任务。只有将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师资的培养与中小学武术教学联系起来,才能解决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
  第二、制定专业标准和专业准入制度,中小学武术教师在资格认证或审核时必须具备体育教师和武术教师的双重身份,坚决排除不具备资质的教师再做一些适得其反的武术传承工作。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对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武术教师要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建立健全武术教师在职培训体制,加强队伍建设。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联合起来,多举办一些中小学教师武术培训班,开展学区间教研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武术教师培训,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武术进校园”系列工作提示我们,迅速升温的中小学师资需求,是师范类艺体生就业创业的全新思路。


1楼2018-12-18 16:17回复
    有道理!支持弘扬民族尚武精神!
    只有把古老的武术传承和全民健身运动联系起来,和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和广大中老年朋友期待健康长寿的愿望联系起来,传统武学才可能有发扬光大的机会!
    现代人挺现实的,你只有能够帮助他们通过五禽戏等功法活动筋骨肢体、通过丹田吐纳导引术运动胸膈脏腑增加肺活量、通过拳械演练强身健体御侮扶弱、通过读心术预测学解心结除心魔指导行止、通过老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新一代孝悌温良和谐生活,中华民族传统国学精粹才有生存延续的意义。
    楼上的策略无疑是近年来最英明的决议之一!赞一个!


    2楼2019-01-02 23:06
    回复
      武木提振时代精神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用武术进校园来提振中国孩子的“精气神”!
        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小眼镜”、“小胖墩”现象比较突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提议用武术提振中国孩子的精气神。
        武术教学,它是教练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各种不同的技术技能,与此同时,将“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思想融入武术的教学之中,以素质教育、知礼爱国、启智育心、强身健体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服务意识、终身学习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就是很好的理论依据。
        中小学生学习武术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水平,因为“武术不仅仅是体育,更是德育”。
      一、是很好的品德教育
        武术提倡“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这是一种谦让和宽容的运动精神。修炼武术,可使人具备一定的反应力、判断力、统率力;并使人自信、自卫、自主、自立,培养民族卓越之精神。
        武术礼节、礼仪体现出武术练习的实质,就是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炼和道德品质的完善。
        一个武术运动员,他的言行举止体现着他本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行,而武术的训练的实质就是对一个人的磨练和道德品质的完善。
        通过武术能培养学员自重,自强,自信,自立,互助,向上,团队协作,使练习着在磨练中培养出理想的人,让每位学员在武术的训练和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谦虚,忍让,克己,恭敬,纯朴,坦诚,诚信,服从的人格素养,使每位学员在武术的训练和学习工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自己,从而达到武术的礼节仪式的规范和要求。
      二、可以促进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它更重要的蕴藏着一种精神企求和信念,它能教会如何做人。
        武术能从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开始改变,学习者从开始就养成谦逊、宽容、礼让的品质和尊师重道、讲理守信、见义勇为的情操,最重要的一点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正义献身的崇高精神。
        所以在全校积极开发武术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可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及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发展
        武术的技术动作是由全身协调配合,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腿法来表现。它能很好地促进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协调等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练习武术必须活动全身肌肉、关节、神经,通过全身的运动使所有器官都运动起来,从而锻炼身体,增强人的体力和脑力,开发智力及精神的潜能,提高人的分析力、洞察力、判断力,使人的主观活动更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
        


      3楼2019-07-03 18:03
      回复
                   金庸过世之后为峨眉武术正名
        有关峨眉传说的调研
          就“郭襄女侠开创峨眉派”传言,记者在近年的调研考察中,通过对大量峨眉武术典籍资料的翻阅和对峨眉武术传人的走访,发现《倚天屠龙记》中的说法完全是金大侠的"想当然",并没有任何依据。目前得到峨眉系列武林界公认的是,峨眉武术有记载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宋末元初;峨眉武术早期代表性人物有战国武师司徒玄空,而不是郭襄女侠;开创峨眉派系统武学的应为南宋峨眉山白云禅师和白眉道人,他们都是男人而不是尼姑。
          在"峨眉武术文化论坛"上,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乐山文化名人魏奕雄先生提出的“峨眉武术起于战国之前,成于南宋"论述得到了与会武术名人、峨眉派传人们的一致认同。魏先生对峨眉武术探究多年,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魏先生告诉记者,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道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据说学徒甚众。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峨眉武术由此迅速发展。
          宋朝以后,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习武者不少。南宋建炎年间,峨眉山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糅杂,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桩功",因其类共有十二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桩功"。同一时期的德源长老观摩猿猴腾跃情趣结合通臂拳动作,编出一套猿拳,由于德源和尚眉毛纯白,人称白眉道人,所以武术界又将猿拳称作"白眉拳"。白眉道人所著的《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派武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应该说,这本书就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到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深刻影响。宋元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逐渐兴起,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兼融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现今川内青羊宫、青城山、川东各道观、及云贵诸道统俱属龙门系列。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人体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火龙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充实或衍生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巴子城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太乙火龙掌等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其实张三丰所学已经不是最初的通臂拳,而是融汇过的通背拳,否则他后来创编的就不一定是内家拳了。明代兵学武学大师唐顺之先生佳作《峨眉道人拳歌》,记载了一个峨眉道人表演通背拳之始末。其传神妙笔“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峨眉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通背缠拳。
          峨眉通背拳,明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川东及武当道门内部传袭。《峨眉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广泛宣传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迅速扩散。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唐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江浙及中原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南拳北上”说。
          此外,整个清朝各个时期大批“反清复明”志士隐匿川东,大多顶礼以火龙真人、张三丰、癞道人、黄益川、盘山道长、陈晓东、徐矮子为代表的道门武技,为规避官方侦查追缉,常以“峨眉山”为总部及各联络据点的暗语,并非是指乐山峨眉山市辖区内的那座风景名山。道门弟子内部成员一般知道,川东“峨眉山”总舵因形式所迫虽顺势转移泸州纳溪、华蓥山、涪陵、宜昌、大足龙水、达州、万县、遵义、汉中等地,但很多时候都在以合州钓鱼城为中心的相对远离清廷州府屯兵要塞的地方。钓鱼城自蒙古大汗蒙哥之后一直是汉人心中之民族英雄圣地,兼之合州老街巴子城边铜梁洞二仙台(亦名二仙观)是张三丰及其师火龙真人修行传道洞府,尽管因清朝官府不满张三丰反对异族统治而使二仙台毁损荒废二百余年,可这一带却一直是川东“反清复明”人士的精神家园。合川老城区一些资深茶客茶馆闲聊时还会偶尔冒出“峨眉山钓鱼城”之习惯性切口。
          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通背缠拳的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赵堡太极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分流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转自百度 “缠丝拳会馆”吧)


        5楼2020-11-24 09:23
        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之刚柔说:
            柔者刚之本,刚者柔之用,若欲极刚必力极柔,刚柔相济,峨眉之本传也。
            故与敌交手,未发手时,宜松柔灵活,不用一丝一毫之强劲,即松肩沉肘,虚领顶劲,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寓随时变化之机而以意示形。
            出手时,讲究“旋腕避锋,接手半空。扣步拧腰,顺势顺风”。能得机得势,则能虚实收放自如,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处便从何处击人),极刚极强(刹时间集全身之力于一拳,有雷霆万钧之力)。
            然世有以刚求刚而未能刚者,是未知若欲极刚必为极柔之道也。是以习技未达者,多形过于意;造诣较深者,则以意示形。形过于意,拳未发而形先动,骗则人知之,攻则人防之,退则欲收不止,进则欲罢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轻灵之有!
            以意示形,拳已出而人不知,指东打西,示退而进,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当手者是处皆手而莫辨真假;旁观者,若见放箭而未见开弓。攻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其变化莫测,玄妙横生,庶几可随必所欲矣。是以刚柔相济之道,白猿老祖之本传也。
            (转自百度 “巴渝缠丝拳”吧) 


          6楼2021-04-06 1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