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词吧 关注:1,701贴子:7,066
  • 0回复贴,共1

转载拓词知乎:8102年了,你还在相信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有用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知乎提问
1885年,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他的著作《记忆》中提出了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说,已学的东西如果不能再次运用,就会在记忆中逐渐消退乃至永久消失。
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由于吻合了我们生活中的直觉体验,理论一经提出,便被奉为圭臬。影响了此后百余年,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对于遗忘的恐惧和焦虑,就像上图的同学一样,“遗忘”让他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20世纪初期,伦敦巴拉德老师让学生背诵一首诗,学完休息五分钟,马上进行默写测试,结果成绩都一般。巴拉德没有要求学生继续学习这首诗,学生们以为这件事儿就算过去了。 两天后,巴拉德突然要求学生再次默写那首诗。在这期间学生们都没有进行任何复习,测试成绩反而平均提高了10%。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记忆会随时间推移不断消退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那为什么又会出现上述实验的情况呢?
这个实验,触及到了记忆研究的盲区,没有人能解释这个现象。又因为巴拉德老师的地位不如艾宾浩斯,很少有人在意这个实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终于发现由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试验依据是毫无意义的音节,所以结论并不完善。
那么记忆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上世纪9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比约克(Elizabeth Bjork)两位教授,提出“记忆失用理论”: 人的记忆其实有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存储能力不会随着时间减弱,记忆一旦形成,将永久保存在大脑中。但提取能力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通过复习可以提高提取能力。
记忆一直储存在大脑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早已不记得的东西会在不经意间又再次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记忆失用理论 学习反馈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大脑能储存的东西可以供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这个量级的空间足以储存你从出生到走向坟墓这漫长一生中每一秒的所见所闻。
和储存能力比起来,你能提取的记忆容量很小。你能感觉到自己记住的东西,其实只是那些你能提取出来的东西。用得多的就被强化了,也就是说,越用记得越牢。那些总是用不到的,就得不到强化,也就越难提取出来了,你就会误以为那些记忆已经被你遗忘了。我们觉得自己记忆力差,单词背不牢,不是因为没有记住,而是提取的时候出了问题。相比于储存能力,人的记忆提取能力往往很不靠谱,它会受到当下环境和心境的影响。
其实学习的奥义就是先遗忘,再有记忆。所以,背完单词就忘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很多时候只完成了遗忘这一步,没有做再次记忆的第二步。
「拓词」为每个单词设置了一个10分制的掌握程度,答对累计10分后记为熟识不再出现。新词第一次出现2次均答对,记10分不再出现,这就是「拓词」的熟词过滤机制。新词第一次答错后,当天最少会再出现2次,之后每日首次答对,记2分,如答错,当日答对次数>答错次数,记1分。每个新词的学习时长最少为5天,通过不断的记忆提取加深记忆。
同时拓词设计了满分复习机制,答错次数较多的已掌握的单词将在7天和15天等长记忆遗忘点,自动进入学习流程复习。此外也可以通过踢回重背,再次复习已掌握的单词。
小tips:若一个单词比较难记,可以在快满分时故意答错,延长这个词的学习时长,增加出现次数,通过更多次的重复进而记住。


1楼2018-11-15 16: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