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吧 关注:39,247贴子:1,748,983

总结东亚文化圈比较有意思的思想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能长期不定时更新吧 其实人类思想大体上都差不多 就是细节和复杂程度的问题。可以自行对比一下欧美思想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1-05 00:09回复
    邓晓芒评价中国哲学
    从秦汉到宋明,中经印度( 佛教) 文化的冲击,中国哲学在阐发人和物的个体生存能动性方面基本.上没有突破先秦儒、道奠定的传统。以道学的“立人极”(周敦颐)、心学的“心外无物”或"一念发动之处便是行”(王守仁)来说,实质上都未脱儒家"我欲仁”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旧模式。所以理学导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的个性失落或存在遗忘。
    只有明清之际的一批叛逆传统的思想家,才第一次产生了对传统有威胁性的冲击力。明末李贽破天荒在肯定的意义上把人的本心看作一种“私心”, 从而提出了崭新的个性解放要求。不过这种要求还是朦胧、幼稚的。它只能以“童心"的方式出现,而未能建立一套堪与强大传统相抗衡的成熟的伦理规范,甚至也常常未能真正与传统划清界限。
    因为他的“童心说”正如儒、道对婴儿、赤子之心的崇拜一样,仍是以人心的“清静本原”作理论概念的。李贽不赞成道学对私情私欲的一味压制,而主张任其宣泄,但其最终目的仍在于恢复人的童心、真心、自然之心,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个体性屏障。在这点上他并未超出传统,与道学所推举的“率性之谓道”(《中庸章句一》)还有某种暗合。
    清初方以智受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影响,把中国两千余年一贯的"气的哲学”向“火的哲学推进了一步,提出了“火一气一元论”。当然,传统的气论在这里仍是理解的基础,但方以智终于看出,要解释万物运动的实际动因,就不能停留在太虚之气的无定形原则上,而必须引入“火”的能动性。火的作用在他这里主要就是解释万物的“自己运动”。“上律天时,凡运动,皆火之为也”(《物理小识。卷一》 慧田哲学公众号「zhexue-ht」编), 火的特征是"内阴外阳而主动”,是弥漫于天地之间、永恒运动的元素。
    古希腊从阿那克西米尼到克拉克利特的过渡,中国哲学竟走了两千余年。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方以智也试图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即所谓"悖”、“害”之“几”来解释‘°变之端”。但由于他对“火”的理解仍然未能摆脱”气”(火气、阳气)的古老传统,火仍只是气的一种形态,因而他最终并未真正贯彻“火”的自我定形的能动原则,而仍局限于对“气”的微妙动机(几)的无穷分析。方以智对运动变化的理解又落入了传统外因论的旧模式。——邓晓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1-05 00:10
    回复
      庄周
      庄周就美妙地提出过这种思想: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已。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溪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成群,草木遂长。是故**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居;族分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上薛下足)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庄子·外篇》——"马蹄第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1-05 00:10
      回复
        张载
        张载认为,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井田。井田的最大的优越性是“均平”。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经学理窟:周礼》)
        张载认为,行井田并不困难,只须“朝廷出一令,可以不笞一人而定。”(同上)皇帝下一命令,将天下土地收为国有,然后测量,把土地分成棋盘式的小块,每小块一百亩,每一个农民分给一块。这样,自己没有耕地的农民都有了自己的耕田,他们自然拥护这种政策。原来的地主失去了田地,但皇帝可以封他们为一个地方的“田官”,即使对一个很大的地主,也可封他一个五十里大的国,这就超过他原有的土地了。其他地主,随其所有土地的多少,封他们或大或小的官,使他们在他们受封的范围内,征收租税。这使原来的富者都“不失故物”、“不失其为富”。他们所收的租税,以土地生产的十分之一为限,这比他们原来收自佃户的要少一些,但是这种办法既然得到农民的拥护他们也只得拥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1-05 00:11
        回复
          王艮
          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他十分憧憬、向往“羲皇”、“三代”圣世,深恶痛绝“五伯”社会。锋芒所指,不言自明,矛头直指当时的专制社会。他在《王道论》里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众多,制用无节而风俗奢靡。所谓一人耕之,十人从而食之。一人蚕之,百人从而衣之。欲民无饥寒,不可得也。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不可得也”。他明确地主张:重德轻刑,施行仁政;予民教养,让民参政;均分土地,使民乐业。他说:“为人君者体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王仁民之政”。“盖刑以弼教,不得已而后用之”。“刑因恶而用,恶因无教养而生,苟养之有道,教之有方,则衣食足而礼义兴,民自无恶矣,刑将安施乎”?为济困扶贫,共同求富,王艮还在垂暮之年(逝世前两年),亲自起草《均分草荡议》并带头践议,将多余的草荡无偿划分给贫民。这样的具有反封建独占的平均主义、小私有观点和行动,在“田连阡陌”、“一人口插几张匙”的封建地主眼里,把它视为“异教旁门”、大逆不道,而广大劳苦大众则是衷心地拥护和爱戴他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1-05 00:11
          回复
            何心隐
            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观点,五伦中,他最重朋友。何心隐为理学正宗所不容,犯的是思想罪,思想史上可以称之为“异端”。何心隐曾在家乡江西永丰试行过一套乌托邦,“构萃和堂以合族,身理一族之政,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明儒学案》卷三二)与他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只写在纸上,何心隐的萃和堂却已建在地上,行动上早已领先了,可惜思想上却还停留在中世纪封建的框架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1-05 00:12
            回复
              王世贞
              王世贞的治史方法大致是以国史辩野史、家乘;以野史、家史互较,取其可信者;以亲见亲闻为考史依据;以诏诰等原始材料为考证的重要依据;以事理、情理作为撰史的重要标准。王世贞运用这些方法对明代史实进行了深入的考辨,这在明朝是不多见的,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史乘考误》体现出王世贞对这些考证思想方法的运用,《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评价是:“皆能辨析精核,有裨考证”,“且征事既多,不无小误……然其大端可信,此固不可以为病”。清人夏燮也说:“正史(《明实录》)之受欺者遂不少,弇州所辨,十之一二耳”。这都说明了王世贞的史学成就不可小觑。
              明代文坛复古风气使得时人对前人的模仿造成了一种误区,其所谓矫枉过正也许就是这样的。此时的史学颇受这股文坛复古风气的影响。然而,通过对当时文坛大师王世贞受此文风影响下对史学考辨的成绩来看,或可能因为这样一种思想使史学得到了某些已经被丢弃的先前史家的精髓思想,或可能是明朝史学在另一个天地中得到了光辉的成就。王世贞“天地之间无非史而已”的理论,是明中叶复古思潮之下的一次史学理论创新,它第一次直接从史学本身去探索史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他将六经看作是古代史事的记述,称得上是对史学的理论的更深一步地认识,推动了此后史学家对史学的思考。王世贞的史学思想应当代表明代史学的一大特点,虽然这一时期官修史学表现出了一种衰退的迹象,但是王世贞所代表的私修史书的兴起使得明代史学不至于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地位因为其前、或之后史学的成就而被湮没。这时期的史学成就不仅仅局限在这里,还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1-05 00:12
              回复
                李贽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1-05 00:13
                收起回复
                  日本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鲁思·本尼迪克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1-05 00:13
                  回复
                    山本常朝
                    《叶隐闻书》当然会涉及武士的技战术问题,但主要是将武士的职业精神从哲学上加以确认,该书开宗明义:"武士道者,死之谓也。"
                      叶隐之武士,对死追问不已,高举着死的观念而活,就像存在主义。
                      武士之刀法,讲究简洁明快的动力美;武士赴死,于死的瞬间与美相遇,便舍弃人生,跟着美去。因此,武士道是一种死的美学--落花之美。
                    狂气,作为人类之魂,其本身自有合理性。与狂气相对的是平常心,它们本为一体,处于正反两面:一体就是人性,而两面就是狂气和平常心。这两面之间,有一种差之毫厘的微妙。就人的生活和心情而言,人们所求的是安定,这就是平常心,也叫做合理性,它支配着时代的思想和精神。但是,若把平常心放到"狂"的精神世界中去,它还能生存下去吗?答案是应该能够生存。有个人建议人们把平常心与"狂"融为一体——这个人,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谈的《叶隐闻书》的作者山本常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1-05 00:14
                    回复
                      荻生徂徕
                      荻生徂徕(荻生徂徕(1666-1728):江户中期的儒学家,号徂徕,典出中国山东泰安东南有徂徕山。他创办的学塾号称萱园。因模仿中国风习,自称物茂卿,在《孔子画像赞》上自己署名为"日本夷人物茂卿",引起周围人对他贬低日本的攻击。据说,他为了能够离他心仪的中华更近一点儿,不惜在江户城中屡次搬家。他开创了属于日本儒学中的"古学派"的一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1-05 00:14
                      回复
                        这是我对比的中西比较
                        中国的心学(解放思想、肯定欲望)、实学(考据学、经世济用)、道家、墨家、杨朱、大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解放思想、肯定欲望)、社会主义(经世济用、考据学)、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个人主义、共产主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1-05 19:14
                        回复
                          古中哲没人离得了“朴素”二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1-07 00:56
                          回复
                            中国和欧美杰出人物时间对比
                            赵匡胤(960年黄袍加身建立宋朝)(927年-976年)--------奥托一世(962年被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12 年 ~973 年)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1231年-1316年)--------罗杰·培根(英国实验科学家)(1214年-1293年)
                            赵孟頫(元代画家、诗人)(1254年 -1322年 )-----乔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1266-1336)
                            张养浩(元代诗人)(1270年-1329年)------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1265年-1321年)
                            杨维桢(元末诗人)(1296-1370)----------彼特拉克(意大利文艺复兴诗人)(1304年 - 1374年)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1296-1370)----------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1313年--1375年)
                            唐伯虎(明代画家)(1470年-1524年)-----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1452年-1519年)
                            汤显祖(明代戏剧家)(1550-1616)---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1564年-1616年)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1562-1633)------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1564年-1642年)
                            戴梓(清代铸炮专家)(1649-1726)------牛顿(英国科学家)(1643—1727)
                            郑板桥(清代画家、文学家)(1693-1765)-------孟德斯鸠(法国思想家)(1689-1755)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1715-1763)---------卢梭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1712--1778)
                            郑复光(清代科学家)(1780--1853)--------瓦特(英国发明家)(1736-1819)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1792年—1841年)------黑格尔(德国哲学家)(1770年-1831年)
                            魏源(清代思想家、文学家)(1794-1857)------巴尔扎克(法国文学家)(1799-1850)
                            詹天佑(清代铁路工程师)(1861-1919)-------爱迪生(美国发明家)(1847-1931)


                            IP属地:辽宁16楼2018-11-07 22:55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11-08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