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图书馆阅美志...吧 关注:86贴子:1,882
  • 1回复贴,共1

比才180周年诞辰-回顾一位伟大作曲家如彗星划过的一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 生平与作品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875年逝世。当我们提到比才,就不得不提到他最著名的,也是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作品《卡门》。
乔治·比才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古诺、马蒙泰尔、阿莱雅等人。
1850年,开始作曲;1855年,完成了第一首交响曲;1857年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至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剧作品《采珍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5年,完成的歌剧作品《伊凡四世》(Ivan IV);1866年,完成歌剧作品《贝城佳丽》;1872年,完成歌剧作品《阿莱城的姑娘》(L’arlesienne);1874年,完成歌剧作品《卡门》(Carmen)。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1870年新婚不久后即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
1875年,逝世,享年三十七岁。
二 作品风格与特色
他的音乐呈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将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其它作品还有歌剧《唐普罗科皮奥》、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C大调交响曲》等。
世人评价比才,是继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 他的音乐热烈而不轻浮,华丽而不繁复,洋溢着多元的情感,充满了巧妙设计构思。
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同时展现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如《卡门》中的西班牙风格、《阿莱城的姑娘》中的法国南部气息),充满热情,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三 艺术经历
在此期间乔治·比才探索各种作曲方法,尝试不同音乐形式,谱写交响序曲、干唱剧、钢琴曲等,为歌剧创作作准备。
回国后,他于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而后推出《帕思丽珠》,但两部歌剧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回响。继之创作了《嘉米蕾》,虽然还是没有成功,但已经找到自己的风格。不久他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大获好评。
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退役后在塞纳河畔的布日瓦勒(Bougival)从事写作。1873年初,比才开始歌剧《卡门》的写作,《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惨遭失败。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指责这是一部“淫秽的作品”,“音乐不知所云”。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苦地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
但《卡门》却受到了同时代的圣-桑、柴科夫斯基以及后辈德彪西的赞扬,前面两位预言“十年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
然而,比才未能等到这一天,仅三个月后的1875年6月3日,他即因抑郁在布日瓦勒逝世,年仅37岁。
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获得了极大轰动。
四 名句摘录
如果你要知道一个人的价值,就得计算他里面有什么,而不在于他身上有什么。
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作曲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是全力以赴的。他轮番地经历了相信、怀疑、热心、绝望、欣喜和痛苦。
乔治·比才,曾有人把他与音乐神童莫扎特做比,他们的生命同样热烈璀璨而短暂。
他的人生如白驹过隙,烟花转瞬,却惊才绝艳地为我们留下了他灿烂繁芜的天才之作,让后人唏嘘慨叹。
那鲜明的主题音乐,已经成为当代生活的流行乐句。歌剧《卡门》与小说原著在艺术上可谓珠联璧合,一部是不朽的音乐名著,一部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都是世界文化瑰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0-26 15:31回复
    长知识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2-13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