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节选一下《茶经》中相关的部分。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茶经·二之具》
找了一下百度百科,这玩意应该长这样。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茶经·二之具》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茶经·二之具》
这个应该是以前串铜钱的线类似的。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经·三之造》
“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也。”——《茶经·五之煮》
然后是下篇的内容。
“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茶经·五之煮》
后面那一段,并不是源于《茶经》而是同时期的文人张又新根据《茶经》的五之煮,把重点放在水上,所写的《煎茶水记》。前列刘伯刍所品七水;次列陆羽所品二十水,原文摘要是:“扬子江南泠之水第一、无锡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丹阳观音寺之石泉水第四、扬州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为最下第七。”加以扩大,重新品评为:“庐山康王谷之水帘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苏州虎丘寺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之潭水第六、扬子江之南零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之淮之源第九、庐山龙池山之顾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王虚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之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之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万花茶典到这里就说完了,各位晚安,明天说下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