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2,367贴子:89,675,848
  • 5回复贴,共1

后主刘禅  章武三年春,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他在临终之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后主刘禅
  章武三年春,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他在临终之际,嘱咐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诏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小名阿斗。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及即尊号,册为皇太子。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
  刘禅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一生做了什么事,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他貌似憨厚的外表后面隐藏了什么样的心机?

天资仁敏,尚学能武。《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就是是射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原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可以说,刘禅在小时候就接受了很完整的文武教育,初步掌握了治国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果阿斗是一个愚笨的儿童,他能掌握这些技能是不可想像的。

谨遵父教,慎行宽容。刘禅以幼小之躯初登大位,他严格的遵循了父亲的教诲,对诸葛亮“事之如父。”同时“政无巨细,咸决于亮。”到他长大时,对于诸葛亮的屡次北伐,刘禅有自己的意见,他曾小心的规劝诸葛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心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用人失误,街亭失守,大军无功而返,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的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的死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大将魏延反叛被诛,刘禅说::“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闻过则改,毋固毋我。臣下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致使朝廷发生丑闻。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在诸葛亮死后,民众设庙祭祀,刘禅当初反对为其立庙。但在属臣的劝说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顺应了民众的习俗。由此可以推定阿斗并非是一个无廉耻,刚愎自用的昏君。

乐不思蜀,大智若愚。蜀国后期,刘禅对外反对姜维的军事政策。姜维连年北伐,穷兵黩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实现丞相未了的遗志,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刘禅对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宠幸侫臣,荒于理政,此时蜀国亡期已近。魏国征西大将军邓艾出奇计,兵临城下。为了免于兵戎相见,生灵涂炭,刘禅只好开门投降。刘禅被迁移到洛阳后,司马昭为其举办了一场欢迎会,席间为其演奏了蜀国音乐,蜀人皆哭,惟有后主独笑。司马昭问其“思蜀否?”他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使司马昭对他完全放下心来,并感叹到:“一个人无心肝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重生也无能为力了。”正因为司马昭的放心,后主才能保全性命,得以天年。
  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泰始七年,薨于洛阳,终年65岁。
  后主执政40年,是三国君主执政最长的人,诸葛亮生前只保了他十七年,余下的时间可以说是他对内对外斗智斗勇的结果,没有一定心智的人难有此长运。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8-07 17:58回复
    刘禅是真愚,曹丕才是大智若愚。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8-07 18:06
    收起回复
      2025-09-22 09:08: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8-07 18:06
      收起回复
        你以为阿斗是真的靠那句乐不思蜀保命的?是人家司马昭根本就不想杀他们,你看看吴国皇帝孙皓怎么说?臣在南方亦设此座待陛下。司马昭收拾他了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8-07 2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