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窗网吧 关注:37贴子:976
  • 3回复贴,共1

乡村振兴生动实践—陕西安康汉滨区坝河镇访谈-人民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滨区坝河镇党委书记杨琳介绍,坝河镇乡村振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地”,培育出了千亩猕猴桃园、千亩核桃园、千亩绿色经济园三大现代农业园区和千亩烤烟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描绘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蓝图。(记者 王开成)


1楼2018-06-23 21:58回复



    图为安康市汉滨区委罗俊康和镇党委书记杨琳一同调研坝河镇烤烟、红薯等产业基地。为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坝河镇紧盯烤烟生产,采用以老烟农为主,老户带新户相结合的主体培育模式和种烟地优选榜坡田和坡土、面积GPS测量全覆盖的田块筛选模式,在寺姑村、斑竹园村、鸭鸽山村、伍湾村、繁荣村、二郎村等村组共落实种植主体,完成烤烟育苗全部移栽大田1100多亩,推广烟粮轮作、有机肥集中堆制,改善烟田生态环境。目前,烤烟长势喜人。(记者 王开成)


    2楼2018-06-23 22:00
    回复
      2025-08-31 15:3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秦巴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橘柑垂金弹,谷稻吐白莲。


      3楼2018-06-23 22:00
      回复
        仲夏的坝河镇,熏风习习,骄阳似火;榴花绽红,清荷吐绿,生机盎然。这里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最边远的山区镇,国家级的贫困镇,旬阳、汉滨、平利三县交界镇;这里有一群党政干部,善于双手十指弹钢琴,破解了全国脱贫攻坚工程中,突出存在的两大不平衡问题: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中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存在的心态不平衡问题。
        坝河,汉江一级支流,古时候称巴河或灞河,纵贯全镇。坝河镇,因坝河而得名。辖5行政村1社区,118个村民小组,2936户11763人,总面积77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山大人稀土地脊薄,贫困人口重多的山区镇。
        日前,记者深入坝河镇,采访调研这个山区镇——
        如何破解扶贫攻坚工程中出现的“非贫困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中非贫困户存在的心态不平衡”这“两个不平衡”?
        坝河镇党委书记杨琳介绍,近年来,坝河镇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农林牧副渔”产业结构调整,采用农户量化土地股权,入股合作社或公司,“变现”土地经营权价值,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非贫困村:产业为基,打破资源要素瓶颈。
        “乡村振兴就象旅行,发展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谈起乡村振兴,咋解决 “贫困村扶持吃撑非贫困村饥饿”的问题时,坝河镇党委书记杨琳如是说。
        杨琳告诉记者,寺姑村是坝河镇唯一的一个非贫困村。为了让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同步发展,寺姑村走“党支部+”模式,成立了产业合作社,激活产业资源。在确权确股基础上,按照“联结农户、搭建平台、对接市场”的要求,推动股份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让分散的农户与合作社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走“党支部+”模式,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寺姑村是非贫困村,更要抛弃‘等靠要’思想,需先扶志扶技,换发出战天斗地无坚不摧的生产力。”坝河镇派驻寺姑村的包村干部冯文知说,寺姑村物质虽然脱贫了,但精神没有脱贫,离奔小康的目标相差距离大。立斗志,相互帮扶,让精神逐步“脱贫”,向小康路上迈进。
        寺姑村党支部书记柯贤礼告诉记者,寺姑村有10个村民小组277户1101人,现有耕地面积2066亩,林地面积5800亩。寺姑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是村民主要靠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收入来源,经济收入极其不稳定。
        柯贤礼介绍,近两年来,寺姑村走“党支部+”模式,全村277户农民成立了15个农场;然后组成股份制山地生态猕猴桃种植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以15个家庭农场为产业主体,提供技术、设备保障,企业提供销售平台,按照股份分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坝河镇党委书记杨琳说,“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外部帮扶是条件,自身努力是基础,提高素质是关键。”
        近年来,坝河镇邀请农业、扶贫、科技、林业等部门及省内知名专家,举办了猕猴桃、核桃、蔬菜等扶贫培训班、现场会,分析“三农”政策、市场形势,到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推广,并就一些实用技术深入农户指导。
        “咱农民不仅要有技术,还要知道国家政策是啥、市场需要啥。以前这些方面了解得少,这次扶贫培训给咱补上了这一课,越干心里越有底!”寺姑村养殖户老余,在听完市里农业部门举办的培训课后深有感触地说。
        “前些年,政府年年都发放扶贫款,单靠这样的‘输血救济’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坝河镇刘琛副镇长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扶贫的同时扶志气扶技术,让群众明白脱贫致富等不来、靠不来、要不来。只要踏踏实实干、勤勤恳恳干,靠科技发财致富奔小康不是问题。”
        ——产业为基,激活产业资源,分享发展利益。
        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人口繁,百物贵,仅树五谷,利薄不敷以为养。古昔之农患惰,今之农患拙。
        非贫困村怎样快速发展?捷径在哪里?“乡土产业为基,激活产业资源。”坝河镇驻村干部冯文知简短地回答。
        冯文知介绍,寺姑村立足乡土产业,确立了猕猴桃、核桃、黄花、特色养殖、劳务输出等“五大支柱产业”项目。农民个人围绕这“五大支柱产业”组成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加入股份制合作社,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主旋律,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
        提起姜家塘农场负责人沈怀文,寺姑村的群众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能人”。沈怀文通过120亩猕猴桃园区,带动贫困户8户19人,今年兑付农场务工贫困户工资7万多元。寺姑村像他这样以猕猴桃为主的家庭农场有15家,带动贫困户76户252人。预计5年后的丰产期,亩产优质猕猴桃2000公斤,按合作社和龙泰集团提供的现时市价每公斤10元计算,亩产值达2万多元,群众以土地入股分红,每亩可获产业经营红利3000元以上。
        寺姑村村民彭成安,放弃了在江浙工厂里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流转林地50亩,采取“家庭农场+贫困户”订单模式,养殖乌鸡3000只,纯获利3万余元,带动8户贫困户22人加入乌鸡养殖产业,人均增收1800元。
        杨琳介绍,寺姑村在让乡村“沉睡”资源活起来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不缺位,争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扶持,部分产业补助资金“折股量化,配股到户”,让非贫困村非贫困户参股加入合作组织,分享发展利益。解决“贫困村扶持吃撑,非贫困村叫饿”问题,让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同步发展。
        目前,寺姑村现已发展山地核桃2000亩,猕猴桃1300余亩,黄花300多亩,养殖汉江黑猪200余头,黑凤鸡2000余只。


        4楼2018-06-23 2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