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食从表面上看,就是孩子吃多了而已。但实际上的危害却并不止于积食。积食常常是小儿生病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生活中很多孩子几乎每周都要往医院跑,每天都要吃药。究其原因,很多都跟家长养护不当有关,尤其是积食,往往让孩子很受伤。孩子体弱多病、呼吸道反复感染、甚至高烧等,其实就是积食引起的,而很多家长都不明白这个道理。
积食为什么是百病之源?
1、积食与咳嗽
积食会导致咳嗽,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食咳”。这在古代的医书上有很多记载,比如《内经》:“食于胃,关于肺”;《医学入门》:“食咳因积食生痰,痰气冲胸腹满者”;《脾胃论》:“脾虚肺最受病”。
饮食不节,特别是多食膏梁厚味,积而不化,既影响脾胃功能,变生痰浊,又因积食化热,熏蒸清道,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而成为喘证的内在病因。
很多家长不理解,脾和肺是两个器官,积食怎么能引起咳嗽呢?这要从中医上就能解释得通了,因为五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积食过久,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导致咳嗽不止。所以说,看那些食咳的小儿,大多有积食化热的症状,比如说肚子胀、不爱吃饭、嗳腐、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偏红、舌苔厚腻等。
2、积食与发热
积食导致的发热叫“积热”,吃的食物都停滞在中焦,积滞时间长了就会化热,热蒸于内,孩子体温就会升高。
这类孩子大多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大便酸臭异常,这都是吃东西吃住了。《脉经》中就说:“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
3、积食与腹泻
中医上说,积食常与“风寒”、“湿热”、“暑湿”之邪相兼并存,交结胃肠,脾胃气机难复升降之常,所以积食会导致泄泻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如果是成人,吃得过多,可能主要的表现是呕吐——婴幼儿则不同,首先他们的胃部功能较弱,食物过量或消化不耐受时呕吐能力较弱(单纯母乳喂养儿大多可以将过量的奶喷射状呕吐出来,这是特例),所以若食物中脂肪、蛋白质过多,或者食物量过大,或者食物性状不容易磨碎(如过硬、过黏的食物),都会导致食物滞留在上消化道,不能像通常那样顺利地以食糜状态逐渐向下。
应该说这时候,宝宝的消化道还是非常想把这些“滞留物”往下运。若肠蠕动不能克服这种滞留,那么肠内容物可能发生反流,大肠内的正常菌群也随之进入本来无菌或者少菌的上部肠道——这就麻烦了,本来无菌的环境是缺少免疫控制的,本来是正常菌群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在这些部位的寄生、繁殖,会导致局部肠黏膜发生炎症反应,充血水肿。最终这种正常菌群的异常增殖会波及全肠道,大肠也可能发生相应的病变,未被消化的食糜被直接排出体外(粥样腹泻),或者是肠内液体直接排出体外(水样泻、稀便)。
4、积食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我们生活中还经常见到一些小孩子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一生病就输液,再生病再输液,反复输液,孩子身体越来越差。其实,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也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关。
上面说过,积食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到肺,但是“肺主皮毛”,所以有积食的时候小孩子体表一受寒,就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肺胃积热证,属阳明有热促进肺热证的发生发展,而平时阳明积热,则易招致外邪,表里互为相引,积蕴而导致发热,最终成为肺与阳明同病之热证;小儿脏腑娇嫩,加上饮食自我节制能力较低,易于成积而蕴热,而小儿的体质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外邪侵犯肺,阳明积热引邪深入,病邪顺传阳明而积热,通过肺、脾胃之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使脾胃积热上熏于肺,肺失宣降就会导致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5、积食与咽炎
咽炎,中医上叫“喉痹”。咽喉是肺胃的门户,积食的时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会上攻到这个门户上,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痹。
现在,很多孩子脾胃虚弱,究其原因,与吃肉过多有关。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孩子,只要一有点儿外感,火马上就出来了,立刻扁桃体就肿了,可能其他症状还不明显呢,可是嗓子咽喉肿痛了,扁桃体肿大了。根据观察,一般这样的孩子,往往都非常喜欢吃肉。爱吃肉的孩子特别容易由外感引起上焦的热症,因为这样的孩子脾胃功能往往相对比较弱,所以热症更容易一下子变得很严重,引起肺部感染,等等。
6、积食与便秘
古代有个小儿方面的医书非常有名,叫《幼科发挥》,上面说:“太饱伤脾”。太饱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吃得太饱,也可以理解为腹胀、积食。所以,就会有:太饱伤脾→脾常不足→脾胃运化不及→积滞肠腑→积久化热→积热蕴结→肠道传导失常→大便秘结不通。
有些家长一看孩子便秘了就给孩子吃泻药,虽然当时有用,但过后更严重,因为它的病根儿不在那个位置。打个形象的比喻,您可以把积在肠道里的大便想象成船,肠道里的水少了,大便下不去,那就“增水行船”。多让孩子喝水,河(肠道)里的水多了,船自然就能起动了。
9、积食与盗汗
孩子积食久了会引起连锁反应,食滞肠胃→郁蒸化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小儿脾胃功能未臻完善,便产生了对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而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矛盾,易为饮食所伤。加之父母爱子心切,一味让孩子吃多、吃好,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每餐以高蛋白、高热量之品喂养孩子,或家长过于宠爱,任其进食生冷、甜腻、油炸及不消化食物,以致超过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及转运功能。小儿为纯阳之体,夜寐则阳入于阴,加之积热内蕴,所以晚上会出现盗汗比较严重的情况。这类孩子,调理一下脾胃,去除内热,很快盗汗就消失了。
10 、积食与贫血
积食容易导致脾虚,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积食时间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虚。从西医上说,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厌食挑食,营养不均衡,时间长了就会贫血。
11 、积食与惊啼
《素问·逆调论》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有:食滞于中→气滞不行→胀满、腹痛→不眠不安。另外,还会积滞化热→内扰心脾→惊啼不止。
12 、积食与荨麻疹、丘疹样荨麻疹
小儿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而脾主肌肉四肢,这时候,一方面,热、痰、湿相合,外发于肌腠,容易导致荨麻疹等。另一方面,脾胃损伤,易感外邪。这时候内有积热,外有外邪,内外交攻,就容易郁于肌腠而出现荨麻疹等疾病。
为什么会积食?
食物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能量、热量。如果孩子吃得过多,就会积食生内热,中医上叫“积食郁热”,老百姓叫“食火”。说白了,就是吃得过多,或者过于高营养,超过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最大限度。这时候很多食物不能被及时地消化吸收。这样一来,它会损伤脾胃的功能,使消化吸收功能更差,因而形成积食。积食郁积生热化火,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很多家长都想不到的问题。
积食是怎么引起的?
1、饮食不节;
2、外感风邪(感冒、中暑等诸邪在身);
3、误食补品(诸如人参、鸡、犬、牛、羊肉等)。
4、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停滞中焦。
5、长期服用西药及抗生素,肠道菌群紊乱,更易积滞。
有很多积食的孩子,不少还是没有断奶的宝宝也会积食。
母乳虽然是流质的,但也会使孩子积食!而且吃母乳的孩子可能比正常的孩子更容易积食。
母乳质量有高低、寒热之分。如果妈妈的饮食不健康,经常食用寒凉或者辛辣食物,母乳难以消化,幼儿吃了积在脾胃里也就难以消化,引发积食。
现在,很多妈妈喜欢给孩子买进口奶粉,其实国外的孩子的体质和国内孩子体质是不一样的。幼儿吃了也常常引发积食。
有的孩子一点东西都不想吃,没有胃口,这往往是积在胃部更多,因为胃不能受纳了;这是有形积食。
有的孩子特别能吃,还是很瘦,这往往积滞在脾,脾无力运化了,身体没有营养,于是发出求助信息,报告司令部说需要吃更多的东西,这样司令部发出指令,要吃很多的东西,于是孩子就开始猛吃,可是吃得越多脾越无力运化,最后就都泻出去了。这是无形积食。
有的孩子每顿饭都喝粥了,什么都不敢吃,可孩子还是积食?这就是那种无形的积食,孩子的脾胃被某种食品给拖累的功能异常了,至今未能恢复。
此时的孩子,往往瘦弱不堪,毛发黄稀成绺,甚至肚子胀大,四肢却很瘦,胃口不佳,或者特别能吃却不吸收,容易腹泻,口中有味,舌苔厚腻,积食的状态反复出现。
因为脾胃虚弱,所以这样的孩子抵抗力也弱,容易外感,容易咳嗽缠绵不愈等各种问题。可以这么说,这种积食引起的问题,千奇百怪,特别不容易调理身体问题的小孩,往往会从这里找到根源。
如何判断小儿积食?
1、小儿口气臭(可能是酸臭或腐臭等),必定是积食。
2、大便很臭(可能是酸臭),必定有积食。
3、如果发烧,看一下孩子是不是手心手背、肚子后背温差很大(嘴唇碰来检查),如果肚子很烫背不烫、并且手心很烫手背不烫,则必定积食。
4、想想是不是吃东西后引起,比如是否吃太多,是否呕吐过。
5、大便是否正常(不顺畅或拉稀,但都偏臭);或刚开始拉稀臭,拉几天就不臭了;或放屁特别臭;积食大便颜色不正常,一般偏深如黑色。
6、积食几天后舌苔会偏厚,逐渐变黄腻;舌苔黄厚一般就是已经积食至少几天了;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也必定是有积食。
7、食欲不正常,可能是不想吃东西,也可能总是吃不饱的样子。
8、有没出现脸蛋发红,一边(一般是右边)偏烫;可能还有手心脚心偏烫。
9、晚上睡觉不安稳,不停翻身,哭闹(积食必然会睡觉不安,所谓胃不和卧不安),还有磨牙。
10、喊肚子痛,大便后就不痛了,过后可能还要痛。
积食不及时荡涤,秽物造成的体内污染容易向其他脏器发展,出现咳嗽痰多、低烧不退、睡卧不宁、反复感冒等各种症状,就像河水漫堤淹没房屋、农田一样,形成连锁反应,带来更大的健康威胁。
中医认为,积食是孩子的百病之源,我们时时刻刻提醒父母注意,调理小孩的身体,要把小孩的积食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用中医贴敷来理气健脾和中、消食导滞、引热下行,在“消”“通”的同时,整体调理,这才是调理慢性的、无形的积食的思路。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因积滞内热上行引起咽喉、扁桃等部位红肿、肿痛;内热下行引起排便不通畅、或者积滞泻,效果很好。特别是孩子可能因积滞引发的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甚至高烧,多用中医贴敷技术,相信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乐意将这方面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积食为什么是百病之源?
1、积食与咳嗽
积食会导致咳嗽,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食咳”。这在古代的医书上有很多记载,比如《内经》:“食于胃,关于肺”;《医学入门》:“食咳因积食生痰,痰气冲胸腹满者”;《脾胃论》:“脾虚肺最受病”。
饮食不节,特别是多食膏梁厚味,积而不化,既影响脾胃功能,变生痰浊,又因积食化热,熏蒸清道,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而成为喘证的内在病因。
很多家长不理解,脾和肺是两个器官,积食怎么能引起咳嗽呢?这要从中医上就能解释得通了,因为五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积食过久,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导致咳嗽不止。所以说,看那些食咳的小儿,大多有积食化热的症状,比如说肚子胀、不爱吃饭、嗳腐、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偏红、舌苔厚腻等。
2、积食与发热
积食导致的发热叫“积热”,吃的食物都停滞在中焦,积滞时间长了就会化热,热蒸于内,孩子体温就会升高。
这类孩子大多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大便酸臭异常,这都是吃东西吃住了。《脉经》中就说:“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
3、积食与腹泻
中医上说,积食常与“风寒”、“湿热”、“暑湿”之邪相兼并存,交结胃肠,脾胃气机难复升降之常,所以积食会导致泄泻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如果是成人,吃得过多,可能主要的表现是呕吐——婴幼儿则不同,首先他们的胃部功能较弱,食物过量或消化不耐受时呕吐能力较弱(单纯母乳喂养儿大多可以将过量的奶喷射状呕吐出来,这是特例),所以若食物中脂肪、蛋白质过多,或者食物量过大,或者食物性状不容易磨碎(如过硬、过黏的食物),都会导致食物滞留在上消化道,不能像通常那样顺利地以食糜状态逐渐向下。
应该说这时候,宝宝的消化道还是非常想把这些“滞留物”往下运。若肠蠕动不能克服这种滞留,那么肠内容物可能发生反流,大肠内的正常菌群也随之进入本来无菌或者少菌的上部肠道——这就麻烦了,本来无菌的环境是缺少免疫控制的,本来是正常菌群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在这些部位的寄生、繁殖,会导致局部肠黏膜发生炎症反应,充血水肿。最终这种正常菌群的异常增殖会波及全肠道,大肠也可能发生相应的病变,未被消化的食糜被直接排出体外(粥样腹泻),或者是肠内液体直接排出体外(水样泻、稀便)。
4、积食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我们生活中还经常见到一些小孩子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一生病就输液,再生病再输液,反复输液,孩子身体越来越差。其实,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也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关。
上面说过,积食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到肺,但是“肺主皮毛”,所以有积食的时候小孩子体表一受寒,就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肺胃积热证,属阳明有热促进肺热证的发生发展,而平时阳明积热,则易招致外邪,表里互为相引,积蕴而导致发热,最终成为肺与阳明同病之热证;小儿脏腑娇嫩,加上饮食自我节制能力较低,易于成积而蕴热,而小儿的体质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外邪侵犯肺,阳明积热引邪深入,病邪顺传阳明而积热,通过肺、脾胃之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使脾胃积热上熏于肺,肺失宣降就会导致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5、积食与咽炎
咽炎,中医上叫“喉痹”。咽喉是肺胃的门户,积食的时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会上攻到这个门户上,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痹。
现在,很多孩子脾胃虚弱,究其原因,与吃肉过多有关。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孩子,只要一有点儿外感,火马上就出来了,立刻扁桃体就肿了,可能其他症状还不明显呢,可是嗓子咽喉肿痛了,扁桃体肿大了。根据观察,一般这样的孩子,往往都非常喜欢吃肉。爱吃肉的孩子特别容易由外感引起上焦的热症,因为这样的孩子脾胃功能往往相对比较弱,所以热症更容易一下子变得很严重,引起肺部感染,等等。
6、积食与便秘
古代有个小儿方面的医书非常有名,叫《幼科发挥》,上面说:“太饱伤脾”。太饱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吃得太饱,也可以理解为腹胀、积食。所以,就会有:太饱伤脾→脾常不足→脾胃运化不及→积滞肠腑→积久化热→积热蕴结→肠道传导失常→大便秘结不通。
有些家长一看孩子便秘了就给孩子吃泻药,虽然当时有用,但过后更严重,因为它的病根儿不在那个位置。打个形象的比喻,您可以把积在肠道里的大便想象成船,肠道里的水少了,大便下不去,那就“增水行船”。多让孩子喝水,河(肠道)里的水多了,船自然就能起动了。
9、积食与盗汗
孩子积食久了会引起连锁反应,食滞肠胃→郁蒸化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小儿脾胃功能未臻完善,便产生了对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而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矛盾,易为饮食所伤。加之父母爱子心切,一味让孩子吃多、吃好,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每餐以高蛋白、高热量之品喂养孩子,或家长过于宠爱,任其进食生冷、甜腻、油炸及不消化食物,以致超过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及转运功能。小儿为纯阳之体,夜寐则阳入于阴,加之积热内蕴,所以晚上会出现盗汗比较严重的情况。这类孩子,调理一下脾胃,去除内热,很快盗汗就消失了。
10 、积食与贫血
积食容易导致脾虚,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积食时间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虚。从西医上说,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厌食挑食,营养不均衡,时间长了就会贫血。
11 、积食与惊啼
《素问·逆调论》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有:食滞于中→气滞不行→胀满、腹痛→不眠不安。另外,还会积滞化热→内扰心脾→惊啼不止。
12 、积食与荨麻疹、丘疹样荨麻疹
小儿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而脾主肌肉四肢,这时候,一方面,热、痰、湿相合,外发于肌腠,容易导致荨麻疹等。另一方面,脾胃损伤,易感外邪。这时候内有积热,外有外邪,内外交攻,就容易郁于肌腠而出现荨麻疹等疾病。
为什么会积食?
食物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能量、热量。如果孩子吃得过多,就会积食生内热,中医上叫“积食郁热”,老百姓叫“食火”。说白了,就是吃得过多,或者过于高营养,超过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最大限度。这时候很多食物不能被及时地消化吸收。这样一来,它会损伤脾胃的功能,使消化吸收功能更差,因而形成积食。积食郁积生热化火,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很多家长都想不到的问题。
积食是怎么引起的?
1、饮食不节;
2、外感风邪(感冒、中暑等诸邪在身);
3、误食补品(诸如人参、鸡、犬、牛、羊肉等)。
4、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停滞中焦。
5、长期服用西药及抗生素,肠道菌群紊乱,更易积滞。
有很多积食的孩子,不少还是没有断奶的宝宝也会积食。
母乳虽然是流质的,但也会使孩子积食!而且吃母乳的孩子可能比正常的孩子更容易积食。
母乳质量有高低、寒热之分。如果妈妈的饮食不健康,经常食用寒凉或者辛辣食物,母乳难以消化,幼儿吃了积在脾胃里也就难以消化,引发积食。
现在,很多妈妈喜欢给孩子买进口奶粉,其实国外的孩子的体质和国内孩子体质是不一样的。幼儿吃了也常常引发积食。
有的孩子一点东西都不想吃,没有胃口,这往往是积在胃部更多,因为胃不能受纳了;这是有形积食。
有的孩子特别能吃,还是很瘦,这往往积滞在脾,脾无力运化了,身体没有营养,于是发出求助信息,报告司令部说需要吃更多的东西,这样司令部发出指令,要吃很多的东西,于是孩子就开始猛吃,可是吃得越多脾越无力运化,最后就都泻出去了。这是无形积食。
有的孩子每顿饭都喝粥了,什么都不敢吃,可孩子还是积食?这就是那种无形的积食,孩子的脾胃被某种食品给拖累的功能异常了,至今未能恢复。
此时的孩子,往往瘦弱不堪,毛发黄稀成绺,甚至肚子胀大,四肢却很瘦,胃口不佳,或者特别能吃却不吸收,容易腹泻,口中有味,舌苔厚腻,积食的状态反复出现。
因为脾胃虚弱,所以这样的孩子抵抗力也弱,容易外感,容易咳嗽缠绵不愈等各种问题。可以这么说,这种积食引起的问题,千奇百怪,特别不容易调理身体问题的小孩,往往会从这里找到根源。
如何判断小儿积食?
1、小儿口气臭(可能是酸臭或腐臭等),必定是积食。
2、大便很臭(可能是酸臭),必定有积食。
3、如果发烧,看一下孩子是不是手心手背、肚子后背温差很大(嘴唇碰来检查),如果肚子很烫背不烫、并且手心很烫手背不烫,则必定积食。
4、想想是不是吃东西后引起,比如是否吃太多,是否呕吐过。
5、大便是否正常(不顺畅或拉稀,但都偏臭);或刚开始拉稀臭,拉几天就不臭了;或放屁特别臭;积食大便颜色不正常,一般偏深如黑色。
6、积食几天后舌苔会偏厚,逐渐变黄腻;舌苔黄厚一般就是已经积食至少几天了;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也必定是有积食。
7、食欲不正常,可能是不想吃东西,也可能总是吃不饱的样子。
8、有没出现脸蛋发红,一边(一般是右边)偏烫;可能还有手心脚心偏烫。
9、晚上睡觉不安稳,不停翻身,哭闹(积食必然会睡觉不安,所谓胃不和卧不安),还有磨牙。
10、喊肚子痛,大便后就不痛了,过后可能还要痛。
积食不及时荡涤,秽物造成的体内污染容易向其他脏器发展,出现咳嗽痰多、低烧不退、睡卧不宁、反复感冒等各种症状,就像河水漫堤淹没房屋、农田一样,形成连锁反应,带来更大的健康威胁。
中医认为,积食是孩子的百病之源,我们时时刻刻提醒父母注意,调理小孩的身体,要把小孩的积食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用中医贴敷来理气健脾和中、消食导滞、引热下行,在“消”“通”的同时,整体调理,这才是调理慢性的、无形的积食的思路。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因积滞内热上行引起咽喉、扁桃等部位红肿、肿痛;内热下行引起排便不通畅、或者积滞泻,效果很好。特别是孩子可能因积滞引发的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甚至高烧,多用中医贴敷技术,相信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乐意将这方面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