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立陶宛吧 关注:667贴子:2,215
  • 7回复贴,共1

史海钩沉:决定欧洲命运的1920年华沙会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美国1楼2018-03-06 14:08回复
    戴艾贝尔仑勋爵曾说:“在现代文明中,没有比1920年华沙会战还更为重要的事件,而其意义在今天却很少有人能认清……这一次胜利的获得,最主要的应该感谢一个人的战略天才,在做那样危险的行动,所需要的实际上还不只是天才,而更是英雄的气质了。”他还提醒欧洲的政治作家们认清此次会战的政治意义:是波兰改变了欧洲的命运。
    波兰民族在历史上虽有四次被瓜分的悲惨经历,但在20世纪初叶,这个儒弱的民族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闪电,有了一次惊世骇俗的表现,从而让世人对它刮目相看。


    IP属地:美国2楼2018-03-06 14:09
    回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民族英雄约瑟夫 ·毕苏斯基成为独立不久的国家元首,他素有雄心大志,不仅仅满足于把波兰从罗曼诺夫Wang朝、哈布斯堡Wang朝和霍亨索伦Wang朝统治下解放出来,而是想借助三个Wang朝的覆没,以及英法两国需要在东方寻找策应伙伴以牵制德俄的外交战略,实现民族的复兴,把波兰的版图恢复到1772年的状况,即大致以今天的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为界。巴黎和会对于波兰东部边界的规定远远不能满足波兰的硕大胃口,这就必然要与苏维埃俄国发生冲突。“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陷于内战中,红军正同彼得流拉、邓尼金、高尔察克艰苦作战,这就给波兰提供了向东拓展的契机,毕苏斯基判定:必须抓住机会,如果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则难以实现恢复故土的宏图大志。
      1919年4月,毕苏斯基开始实施“大波兰”计划,波军侵入立陶宛并占领其首府维尔纽斯。5月里,波军侵入乌克兰,同彼得流拉为首的乌克兰民族独立政府发生战争。8月里,波军攻占了俄国东部军事重镇明斯克。1920年春,波兰与乌克兰民族独立派停战讲和,4月22日在华沙签署和约:波兰承认乌克兰独立,并支持乌克兰同苏俄对抗。
      面对咄咄逼人的波兰人,苏俄鉴于国内战争尚未结束,为避免被内外两个战争搞得焦头烂额,同时也为“攘外必先安内”争取时间,遂于1919年12月22日向波兰政府发出和平谈判邀请,双方坐到了谈判桌边。然而双方条件差距太大,数月谈下来毫无结果。拖延时间明显对波兰不利,于是在4月25日,毕苏斯基在西南方向的日托米尔恢复攻势,挥戈东进,于5月7日一举拿下乌克兰首府基辅,谈判被战争机器彻底击碎。


      IP属地:美国3楼2018-03-06 14:11
      回复
        一、红军天才挡住“波兰旋风”
        ——————————————
        正当欧州被波兰人所向无敌的攻势,惊得目瞪口呆时,波军的进攻已成强弩之末,战线从北面的维尔纽斯、明斯克一直延伸至南面的基辅,部队远离基地,后勤供应时断时续,普里皮亚特沼泽区又把波军分割成两个互不联系的孤立战场。这时,正值红军刚刚将击败伏尔加河地区的高尔察克,并把邓尼金赶入克里米亚半岛,正好能抽出兵力来对付波兰。看来4个月的“谈判”确实让苏俄争取到极宝贵的时间。此时苏俄国防人民委员托洛斯基也已看出波军的虚实,他指出:若是被毕苏斯基最初的胜利所吓倒,那就太缺乏精神毅力了,波军的右翼越是向乌克兰深入,就越会引起乌克兰人的反抗,而在红军的集中打击下,波军将失败得越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预见非常准确。
        5月15日,苏俄红军从南北两线发动反攻,北面的进攻虽然失败了,却使毕苏斯基大感震惊。次日,赫赫有名的布琼尼第1骑兵军团在南线向基辅实施迁回进攻,从西面攻入日米托夫,截断波军第3军团的退路。6月13日,波军突围向利沃夫方向逃窜,波军全线退却,部队开始发生恐慌。7月4日,红军天才将领图哈恰夫斯基挥动4个军团以斯摩棱斯克-布里斯特里托夫斯克铁路线为轴心全线压进,先后收复基辅、布里斯特里托夫斯克、明斯克、维尔纽斯、格罗德诺等重镇。在整个7月份,红军向西推进300英里,把波军赶至维斯瓦河一线,进逼华沙城下。无论从哪方面看,图哈恰夫斯基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反攻都是上乘之作。


        IP属地:美国4楼2018-03-06 14:11
        回复
          二、战场形势和双方决战计划
          ——————————————
          到了7月底8月初,战场形势来了个戏剧性的颠倒,波军排山倒海般的进攻转瞬间被瓦解成兵败如山倒。苏军旋风般向西进军有席卷一切之势。毕苏斯基自己也承认:“全国都有陆沉之感,人民都在发抖,我们军人也就士无斗志了。”眼看波兰的总崩溃即在眼前,英国外交部长奎松给苏俄政府发出通牒,建议波俄两国休战,并建议两国以布格河为界。英国首相劳易德 ·乔治在下议院建议波兰接受苏俄的和平条件,但被毕苏斯基拒绝。英法两国同时还向波兰派出军事顾问团帮助出谋划策。
          在各国进行外交斡旋的同时,败退的波军在以华沙为防御支撑点的维斯瓦河一线勉强收住脚,但形势依然危如累卵。在长达200英里的战线上,波军分为南北两大集团,北面华沙附近依次为第5军团、第1军团、第2军团和第4军团。南面以利沃夫为支撑,分别是第6军团和第7军团。连接南北两个集团的是第3军团。波军总数约为17.8万人,其中包括乌克兰、
          罗马尼亚部队2.4万人。苏俄红军由北往南分为图哈恰夫斯基的西方面军和叶戈罗夫的南方面军。西方面军是攻打华沙的主力,包括第4军团、第3骑兵军、第巧军团、第16军团、和莫齐里兵团。南方面军包括第12军团、第10军团和布琼尼第1骑兵军团,总兵力约为17.7万人,外加跟在大军后面的3.3万辆农家大车和总数约为18万人的后勤人员。


          IP属地:美国5楼2018-03-06 14:11
          回复
            8月上旬,战线从华沙西北的普沃茨克附近蜿蜒延伸至华沙东南的利沃夫,基本呈对角线形状。图哈恰夫斯基的作战方案是用一部兵力在华沙正面牵制住波军主力,主力则从北面迁回,强渡维斯瓦河,协同正面一举拿下华沙,这就是利德尔 ·哈特极力推崇的“间接战略路线”。由于维斯瓦河在华沙北面向西折去,苏俄红军西方面军的迁回形成对华沙的“新月型”包围态势,红军第16军团攻克那累夫河上要塞普乌图斯克后,继续西进,强渡弗克拉河进逼华沙侧后的普翁斯克,第4军团已经背向德国,由西向南迁回,进逼到华沙深远侧后维斯瓦河上普沃茨克-弗沃茨瓦韦克一线,坚守左翼顶端的波军第5军团遭到迁回,苏军已形成席卷波军整条战线后方之势,形势之危间不容发!


            IP属地:美国6楼2018-03-06 14:12
            回复
              此刻英法顾问团的魏刚将军提出反攻计划,从华沙北面的莫德林出击,把苏军右翼顶回布格河以南。但没有被毕苏斯基采纳。8月6日凌晨,毕苏斯基在贝尔弗德里宫的书房里经过一夜苦思冥想,一个大胆卓越的作战计划产生了。他觉得如果从华沙附近的莫德林出击,正好与对方主力“硬碰硬”,自己占不了上风,他判定越是远离华沙的南面,苏军的后方就越是空虚,他决定从远离华沙南面的登布林向东北方向进攻,以“直角线”刺破对方的“对角线”,打击在对方的“七寸”上,穿透苏军后方再转向正北,用一个巨型的迁回行动席卷苏军西方面军整个后方,并加以全歼。


              IP属地:美国7楼2018-03-06 14:13
              回复
                学一下


                IP属地:美国8楼2023-07-14 17: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