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吧 关注:8,022贴子:75,026

朱元璋十大名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3-06 07:48回复
    后面呢?这就完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3-06 08:02
    收起回复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1]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3-06 14:11
      收起回复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8-03-06 14:14
        回复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3-06 19:33
          回复
            就两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3-06 21:37
            收起回复
              刘伯温根本不是谋士,是吹出来的。


              10楼2018-03-13 12:34
              收起回复
                刘伯温没有神机妙算连汪广洋都不如。
                ……
                刘伯温历史上只是一个官瘾很大的儒生——
                刘基,字伯温。现在许多书籍说他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在历次的主要战役中出奇谋、划妙策,协助朱元璋靖平宇内各股叛乱势力。历史上的刘伯温真有如此伟大?近日,作家佟平撰文考证指出指出,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既不是什么有杰出军事才能的谋略家,也不是什么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连高洁的隐士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官瘾很大的儒生而已。
                刘基之功不亚于之张良,还是天才军师吗?——
                大多数书籍提到刘伯温的军事才能时都说,他“神采飞逸,性格刚毅,朱元璋一见刘伯温大喜过望,拜刘伯温为军师,朱元璋之所以能扫平元末群雄,一统天下,其中刘基之功,不亚于汉初之张良。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刘伯温共写过两本与军事有关的书。一本是《百战奇略》,一本是《时务十八策》。可是这两本书不但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被引用的记录,现在甚至连具体的内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见是两本没有什么价值的书。要不然早成十大兵书了。
                从刘伯温在朱元璋身边实际从军记录来看,他是从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官衔的普通参谋之一。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时已经不需要他随军,而这时朱元璋的仗还远没有打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刘伯温其实对朱元璋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
                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是刘伯温定的“大计”? ——
                一些书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说成是刘伯温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计。佟平认为,这纯粹是穿凿附会的说法。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 大战发生在1363年,刘伯温是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当军事参谋,到这时已经当了三年,可是当陈友谅打上门来的时候,朱元璋才匆忙赶造战船来迎战,哪里有什么先打陈友谅的“平定天下大计”的影子?
                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大势,如果刘伯温真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随军参谋,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能不想到刘伯温吗?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单中原来根本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是汪广洋和刘伯温,汪广洋年奉禄360石,刘伯温240石。
                佟平在文章中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补封刘伯温一个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军事贡献,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筹备登基、修建南京城、担当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等“建国”方面的成绩,再加上他跟着朱元璋十年、这时他也已经六十岁了,所以才象征性地封了他一个爵位。
                刘伯温是汉代张良一样功成身退的隐士? ——
                刘伯温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辞官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亮点,这是否站得住脚?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刘伯温每次辞官和每次“辞而不甘”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辞官都几乎与做隐士没有什么关系。刘伯温第一次辞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县长之后,嫌官职太小、没有提升的机会,又与同僚关系不好才辞官的。1349年,第二次辞官是由于他越界举报其他官员受到上司责问不得不辞官。尽管有过两次辞官的经历,却还是看不开,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荐他去做“平乱”的官,他立刻毫不犹豫地就答应去做了。
                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为什么被神化?——
                到了公元 1514年,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明朝文官们却突然加赠刘伯温太师衔,谥文成。说他“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为什么明朝皇帝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突然想到赠封他而不是别人?
                佟平认为,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其一,跟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大都数人都是武将文臣不多。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式的神仙人物来证明朱元璋是上天选的“真命天子”。在神化朱元璋的时候自然就不能用武将来做陪衬了,这样就将原本排在40名之后的刘伯温一下提到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位置了。
                其二,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担当的是太史令,这个官职除了编制历书等,还负责观察天象,同时兼管起草文书、策命、记史事、编史书、国家典籍、祭祀等。这类工作的性质让通过刘伯温来预测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神圣性,让世人深信不疑。
                其三,刘伯温是著名文人,方便文人们吹捧他。实际上打天下是武将的功劳,文人动动嘴皮子能有什么用?朱元璋有个臣子叫汪广洋,这个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明朝初年宰相 重臣。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如果汪广洋不被杀了的话现在估计是吹的是汪广洋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3-14 08:03
                收起回复
                  冯胜
                  年代:洪武
                  籍贯:濠州府定远(安徽定远)
                  民族:汉族
                  亚民族:淮右民系
                  简介:“明初六国公”之一“宋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右副将军”。朱元璋攻打定远时,冯胜和其兄长冯国用一道归附。冯国用去世后,冯胜继掌其兄兵权。冯胜早期地位并不显赫,军功也不甚突出,基本是从攻。但是在1365年徐达攻取淮东的两淮之战中,朱元璋因为一些考虑,没有调动麾下所有淮东籍将领,于是冯胜便在这场战役中被顶了上去。冯胜初战高邮就遭大败,明太祖大怒,将冯胜召回,责罚十大杖,然后命他步行回高邮,冯胜既惭愧又气愤,从此知耻而后勇,克高邮、取淮安。后来征讨江东的围攻平江战役中,朱元璋继续没有调动麾下所有淮东籍将领,冯胜继续顶上前,并在平江表现突出,功劳仅次徐达、常遇春,升为右都督,并不久以征虏右副将军这个北伐军三号人物的身份,和徐达、常遇春一道北伐,表现突出,朱元璋大悦下诏命右副将军冯胜位居常遇春之下,偏将军汤和位居冯胜之下,而冯胜在后来攻取陕甘的表现亦非常突出,但因擅自返师被加以切责。洪武五年岭北之战,中路主力军徐达出师不利,东路李文忠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全胜而归,但当时有人说他私藏驼马,因而未获赏赐。洪武二十年金山之役,冯胜带领傅友德、蓝玉北上平定辽东,降服纳哈出,但因朱元璋爱将濮英在回师殿后中遇伏被杀,朱元璋大怒没收其大将军印,移交给蓝玉发起了捕鱼儿海之战,来为濮英报仇。冯胜因此后来再没有掌兵,洪武二十八年被猜忌赐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4-03 19:28
                  回复
                    常遇春
                    年代:洪武
                    籍贯:濠州府怀远(安徽怀远)
                    民族:汉族
                    亚民族:淮右民系
                    简介:“十八翼元帅”之一“中翼”,“明初六国公”之一“鄂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左副将军”。起初为活跃于濠州一带的绿林,1355年常遇春去和州刚好遇到率领部队攻打和州的朱元璋,于是就直接投靠了朱元璋,弃盗为良。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尤其是在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表现最为突出。此战,常遇春箭射张定边,组织火攻,泾江口截杀陈友谅,最终在鄱阳湖之战论功行赏排名第一,居功至伟。接着又征服江西未下州郡,进攻湖广迫降陈理,两淮之战中与徐达攻取泰州,作为徐达副将参加平江战役消灭张士诚。后来又以副将身份和徐达一道率军北伐,于塔儿湾与元军相遇后,单骑杀向元军,20余蒙古骑出来迎战,攒㮶刺之却无一中,常遇春强行突至元军阵前,一矢殪其前锋,驰入元军,刀锋过处所向披靡,仿若天神,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斩获元军五万俘获无数。随徐达攻占大都后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逼走元顺帝,火烧上都开平。他是朱元璋手下最具人格魅力的一位,他从不接受投降,却从江南打到漠北未遇败绩,他所向披靡无所畏惧,世人称之为“天下奇男子”。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大明征虏左副将军”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准备入陕参与庆阳之战,行至柳河川暴卒,年仅三十九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4-03 19:30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4-03 19:31
                      回复
                        李文忠
                        年代:洪武
                        籍贯:泗州府盱眙(江苏盱眙)
                        民族:汉族
                        亚民族:淮左民系
                        简介:“明初六国公”之一“曹国公”。朱元璋的外甥,姐夫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朱佛女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1355年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将领赵普胜,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而又因为其亲父李贞是朱元璋唯一一位同辈亲戚,所以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爱。李文忠后来被派往徽州驻守,徽州的两位镇将邓愈和胡大海,与李文忠皆为朱元璋麾下少有的淮东籍将领,三人又都是泗州人,所以邓愈和胡大海对其又格外帮助。后来邓愈出军江西,胡大海战死,李文忠也开始了自己独当一面的表演。李文忠在浙西长期抵御张士诚,屡次击溃张士诚,并夺取了杭州。洪武二年,徐达攻取大都后,李文忠和汤和、杨璟等人作为第二梯队北上支援,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攻下上都,赶走元顺帝。洪武三年,李文忠奇袭应昌,前后降服四万余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威震漠北。洪武五年,李文忠以征虏左副将军率东路军北伐参加岭北战役,不利,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战死。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因病去世。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4-03 19:33
                        回复
                          汤和
                          时期:洪武
                          籍贯:濠州府钟离(安徽凤阳)
                          民族:汉族
                          亚民族:淮右民系
                          简介:“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十八翼元帅”之一“镇江翼”,“明初二十八侯”之一“中山侯”。汤和是朱元璋幼年玩伴,二人是在一条街上长大的。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出家的和尚朱重八参加义军,带他混。朱重八于是和周德兴一道入伍,但朱重八作战更加勇猛,很快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反在汤和之上,并改名朱元璋。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1357年,汤和随徐达攻打常州,击溃张士诚大将吕珍,活捉张士诚胞弟张士德,此后镇守常州,多次与张军会战,战果不俗。1365年,汤和参加平江战役,为覆灭张士诚立下大功。徐达北伐时,汤和拜征南将军,先后消灭浙东方国珍和福建陈友定后作为第二梯队北上作战。汤和一向不服徐达,自认能力在徐达之上,这次他决定在朱元璋面前露两手,于是和杨璟一道由河南孤军挺进山西,准备在徐达、常遇春由河北出兵之前攻占山西,独占功劳,不料在韩店被王保保部将韩礼儿杀的尸横遍野,汤和无奈撤回河南怀庆府。这一大败仗也被认为是汤和在明初无法受封国公的主要原因。汤和此后在洪武四年征巴蜀和洪武五年岭北战役的战事中均不利。晚年告老还乡凤阳,洪武二十年去世。活脱脱一个高配版卢绾。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4-03 19:35
                          回复
                            明初会打仗的只有这四人:傅有德、常遇春、廖永忠、李文忠。


                            IP属地:安徽19楼2018-11-09 11:38
                            回复
                              胡大海不错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11-10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