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吧 关注:1,190贴子:5,812
  • 64回复贴,共1

朱棣或许是三次著名的“削藩”造反的藩王中最占优势的一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人都说朱棣是历代造反者当中实力最弱的,但偏偏只有他一个成功,我一直觉得这种事情不怎么正常。下面就从史料中关于朱棣实力的记载和三次著名的因为削藩而起的谋反的对比中,来论证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很多朱棣粉信誓旦旦的说,朱棣起兵前身边只有八百亲兵,所以他造反一定是被逼的。
我在之前的帖子里列过几个疑点,其中最大的一个疑点就是:“为什么兵马都削了,那些将军们却还都在?”
朱元璋规定,藩王的直属兵马只有三护卫,具体到朱棣这儿也就是燕山左、中、右护卫,而在起兵的一开始就跟随朱棣的张玉、朱能、谭渊这些人,就是这燕山三卫的长官,指挥,千户,副千户以及百户。
那么问题来了:燕山三卫都走了,这些军队的高级中级低级的武官居然都在!在也就在吧,还都是原来的职位。
其次,朱棣粉们说朱棣起兵的时候,只有八百人的证据就是史料中记载朱棣在得知张信的告密之后,密调八百勇士入府。说了调八百人,没说只有着八百人。而朱棣要避免与张昺谢贵正面冲突,不能大规模的调动军队,否则就打草惊蛇了,所以调八百人入府埋伏,是为了抓张昺谢贵的,从他杀了张昺谢贵之后,迅速控制北平城,攻下北平九门的表现来看,没有其他部署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极有可能是让这八百人在府中埋伏,然后将其他的兵马部署在府外。
北平都指挥彭二,在燕王起兵的时候,纠集了千余人马,却被燕王的人一冲而散,大家注意这是防守北平这个重镇的兵马?有可能被几百人冲散吗?
以上这些疑点,充分说明了朱棣的燕山三卫,并没有被调走,或者是朝廷下了削兵权的命令,而朱棣并没有执行。
那我们就折半,算他这时候,只有本来兵马的一半。
那么这个一半是多少?
史料记载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不是全部的宁王兵力,所谓带甲指的是装备精良的甲兵,革车指的是战车,这八万是最精锐的八万,可以想见宁王真正的军队肯定要比这八万要多。
但是还有至少两个藩王比宁王的军队还要多,那就是晋王和燕王,史载他们手下有十余万精兵。那我们往少了算,就算十万,十万的一半儿是五万。
而朱棣在杀了张昺谢贵之后,快速平定了北平,将北平的一大部分原来的驻军收归麾下,兵力得到了增强,后来又跟宋忠交战,收了很多投靠宋忠的原来的北平守军,再加上宋忠军队的俘虏。
在耿炳文到来之前,还有好几位旧将带着自己的兵马来投靠他。再加上他平定北平三府之后,收揽的降兵。
这时候他的军队是多少大家可以错略的算算了。耿炳文带来的第一波平燕的兵马是13万,我认为此时朱棣的兵马跟这个数比其实也是不虚的。
耿炳文败了之后,李景隆统兵号称六十万其实也就四五十万,攻打北平,燕王带人去了大宁,窃取了当时最强的战力朵颜三卫,以及宁王的其他兵马,上面我们说的那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全是朱棣的了,这一会我们终于有了具体的数字,至少八万,我们就按这个至少算,但这还不算完,大宁的守将陈亨带着大宁的军队投降了朱棣,带了多少呢?史料上这样说“乃与指挥徐理、陈文等谋降燕。夜二鼓,袭刘真营。真单骑走广宁,亨等帅众降。成祖尽拔诸军及三卫骑卒,挟宁王以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陈亨带着徐理和陈文打跑了不投降朱棣的刘真,刘真一个人一匹马逃到了广宁,陈亨带着其他的兵马投降。意思就是,几乎全部的大宁守军都投降了朱棣。
在军队的数量上,确实是南军占优势,但是对比军事力量不能只比数量,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棣本身就是个一等一的统帅,而李景隆就是个草包不是草包也是间谍,然后南军的将军们能跟张玉、朱能有来有往的也就平安、瞿能寥寥几个。
将领素质朱棣远超南军,士卒的素质也是同样,宁王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朵颜三卫就不用说了,明确的当时最强战力,而燕王与宁王在实力上可以说是平齐的,所以他的护卫至少也跟宁王的军队在一个档次上。剩下的呢?是北平和大宁的守军!这些边防重地,这两个地方的守军可以说是朝廷军队当中战力最高的部分之二。
那么李景隆带的什么军队呢?士卒大多来自南方?朱棣陈列李景隆的用兵五大错处中有一条就是他的士兵来自南方,不能适应北平的气候。当然这些兵马也没缺了所谓的“练兵”但那毕竟只是练兵,能跟防卫边疆有过多次真正的军事经验的燕宁守军比吗?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骑兵对步兵的优势,朱棣南下用兵的优势,朝廷北上用兵的劣势……
这么一看,南军的有利条件真的就只剩下兵多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其他两次著名的因为削藩而引起的造反,有没有这样的优势
第一,汉景帝削藩时的七王之乱。
所谓的七王,是吴王、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淄川王、济南王,有的人一听这七王之乱,就下意识认为他们会比朱棣更容易取得胜利。
但是这七王之中,真正跟朝廷交手的是谁?只有吴楚联军。那么他们有多少兵马呢?史载,吴王起兵的时候在封地上发强制征兵广告,年龄上限是他吴王,下限是他吴王的小儿子,在15-65岁之间,“得兵20余万”。所以,吴王起兵的主力是现征召的,那么这些强制征用的他们的军心、战力能跟防卫边防重镇的守军比吗?更别说相朵颜三卫这样当时国内的顶尖战力了,相反顶尖战力在朝廷那边呢。
朝廷那边有谁?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等人,这个周亚夫就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朱棣,所以说,朱棣谋反时期帝国最强的统帅在他那边,而七王之乱的时候,帝国最强的统帅在朝廷这边。其余窦婴等人也都是宿将名将。朝廷的军队是呢?当然不是现招募的乌合之众,而是正规的守卫兵。
有人就感到奇怪了,其他五王在哪里?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这四位在围困齐地,也就是齐王的封地,因为当时齐王不想造反,其实这几个藩王也有点儿保存实力的小心思。
至于赵王他做了什么呢?只是跟匈奴人定了个约定,一同进兵犯汉。根本就没来得及出兵。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藩王中的一位梁王刘武,那可是坚定的站在朝廷这边的,他带兵与吴楚联军对抗,周亚夫趁着两军胶着,切断了吴楚的粮道,这是平定七王之乱的关键,这样的优势建文有没有?完全没有。
所以这七王里面有五王是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的,真正跟朝廷对抗的吴楚联军前期也是跟梁王打的激烈,周亚夫一开始都没跟他们正面交锋,只是断其粮道。而且他们的军队大部分也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
我们列一下双方主要交锋的实力:
七王之乱
朝廷:精兵+强将+两大强援
七王:乌合之众+平庸将领+五王出工不出力
靖难之役
朝廷:平庸将领(平均来看)+平庸士卒
朱棣:精兵+强将
有人说靖难之役建文那边是十倍的飞龙骑脸,其实建文那里大部分都是杂兵,朱棣这边倒是有朵颜三卫还有他自己这条飞龙,再加上对方那个统帅李景隆,更是朱棣的一条飞龙。
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另一起由削藩引发的谋反,是清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
史料记载当时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兵马大概是两三万,他以汉人的身份起兵,应该是不信任满人的,即使是不考虑在骑兵为主力的战场上,满人对汉人的优势,他的兵力也是相对较弱的,据说他后来征召了一些兵马。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征兵这种事儿,朱棣也能做。
三藩之乱兵力相对悬殊,想不明白康熙是怎么打的,打了那么长时间,甚至有人说他最后都想要迁都避祸了。
这个真的是没什么好细究的。
综上,我认为在这三次造反当中,朱棣的优势明显大于其他两方。


IP属地:山东1楼2018-02-08 19:02回复
    点赞


    IP属地:上海2楼2018-02-09 15:33
    收起回复
      当时北境雄兵多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3-03 22:13
      回复
        有道理,精兵都给了北方边界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3-21 15:20
        回复
          因为建文帝打压武将,所以有的武将比较支持藩王,许多军队还没打仗,就去投靠朱棣了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8-06-18 12:17
          收起回复
            密调二字正说明北平城内朱棣占据完全的劣势,否则为何不明调,就是因为明着打不过,最后是把谢贵骗进来杀掉群龙无首才连夜举兵攻打北平九门,打懵了守军,北平城外燕王的兵力再多又如何,只要把燕王一家干了城外纵有百万又有何用,大家讨论的是朱棣起兵时候北平城内的兵,不是总共效忠他的兵,三护卫本来就是王爷的私兵.所以800亲兵起兵并没有什么矛盾.另外燕王等镇守北疆,久领边军不假,但边军不是三护卫,不是他的私兵,是战时他替朝廷带而已,很多高级将领曾受他统领,建文刚上台就提高文人地位,削减文官主要地盘所在江南地区赋税,三个宰相黄子澄,方孝孺齐泰也就齐泰懂点军事,建文从其号也就能看出这位重文,相对而言武将地位自然会降低不少,自然会引发武将和勋贵的不满, 另外带甲多少一般就是指兵力多少,而不是什么精锐部队带甲,比如说什么带甲百万之类的,要按你这种分析,精锐带甲的部队百万, 那不带甲的部队该有多少 另外你所说的燕王没有被调走三护卫也很好笑,朱允文以备边为名索要三护卫,虽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朱棣不能不给,否则朱允文就能说你截留兵马,意图造反,他也不用再找什么莫须有的罪名,只能表明朱棣最后决定造反重新联系了旧部而已 ,因为北平已被建文控制,所有只能800,而且是密调。另外你说的一千余兵马怎么就不能被八百人击溃 ,第一,朱棣在杀死谢贵之后,下一步就是夺取北平九城,虽然事发突然,但朱棣他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而北平守军比较懵比,毕竟前一秒还是重兵围困燕王府下一秒就短兵相接。第二,在起兵之后,燕王等人就已经没有退路,拼一把还可能有机会,韩信背水一战以一万兵马打垮二十几万赵军,为何朱棣不能,就算朱棣王府外还有布置,为了不引起注意,又能有多少。另外附从起兵的800人很可能是来自朱棣最精锐的燕山三护卫 ,北军精锐的燕山三护卫在做了准备以后对上 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守军,北平之战为何不能赢


            8楼2018-06-29 23:57
            收起回复
              建文帝手下兵并不弱,靖难那会距离朱元璋开国也就三十来年,军中尚武之气犹在,开战之初,卫所兵不说,至少拱卫南京的四十万禁军战力还是很强悍(朱棣最后一次南下就是被徐辉祖带着十万禁军打了一下狠的,要不是建文帝猜忌徐辉祖把他调回,两淮的局势尤未可知)。
              朱棣能赢得胜利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朝堂的人心向背。
              建文时期朝堂由三大势力组成:宗室、勋贵、文臣。建文帝裁撤藩王得罪宗室,又借消藩打压勋贵得罪武将阶层,他唯一重用的文臣在战争中根本没有作用。实际上靖难开始的时候建文帝在政治上已经众叛亲离了,四年靖难,朱棣的地盘只有北平 保定还有个啥忘了三个郡,四年见山西、河南的武装居然没有大规模进犯简直是个奇迹。


              IP属地:江苏9楼2018-10-08 12: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