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曲艺网吧 关注:49贴子:436
  • 0回复贴,共1

天桥老胡同拾遗——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雪后的九湾胡同
  如今北京留学路以东,前门大街以西,西珠市口大街以南,永安路以北的区域内,分布着许多明代就有的古老胡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西与新市区为邻、南与繁华老天桥为伍,众多文化人和艺人在这里栖息生存,给这些老胡同增添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在这些胡同里,有清代大学士翁方纲的生活足迹,也有《光绪顺天府志》编纂者、清末顺天府府尹周家楣的身影。到了清末民初,京剧大家谭鑫培、交响乐指挥家李德伦、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人都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如今,游走在这些古老胡同中,不仅能感受到胡同千奇百怪名字后的逸闻趣事,还能在古老胡同里的一砖一瓦中,发掘那些尘封久远的记忆。
  九湾胡同住过清代内阁大学士
  九湾胡同以拐弯多著称。这条胡同从东到西不过三百八十多米,但直弯、急弯、斜弯、缓弯比比皆是。胡同东口略显宽敞,与一般胡同无异,越往西走,胡同越发窄小,胡同西端最窄处只能容一人勉强通过。
  九湾胡同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交,西出口向北与校尉营胡同相连。笔者唯恐胡同的弯道数量不准,从东到西接连数了两遍,发现直弯有九个,而斜弯、缓弯有四个,多达十三个弯,还有一些细小的弯忽略不计。在京城的诸多胡同中,一条胡同里出现如此之多的弯,恐怕只有九湾胡同了。
  明代时,九湾胡同因有一小庙,而称为般若寺胡同,隶属正南坊。清朝末年因胡同弯曲多变,改称九曲湾。民国后称九道湾,1965年更名为九湾胡同,胡同早年由河沟衍生而来,因而胡同名里沿用了“湾”字。
  清代诗人、书法家、内阁大学士翁方纲曾在九湾胡同内居住过。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据翁方纲《翁氏家事略记》记载,翁方纲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出生在正阳门外的罗家井(今崇文门外一带),乾隆五年(1740年)翁家迁居正阳门西大马神庙(今培英胡同),不久又迁入小马神庙胡同(今培智胡同)。
  乾隆六年(1741年),翁家迁到了城南的般若寺胡同(今九湾胡同)居住,坐南朝北的三间小屋成为一家的住所,而正中的一间堂屋,是翁方纲读书学习的地方。翁方纲在他的《复初斋文集》中对此有一段文字回忆:“乾隆六年辛酉正颖仙先生选拔贡生时,吾家僦居正阳门外般若寺胡同陈氏之屋。坐南向北三椽,中间一椽方纲初读五经……”
  此后,翁方纲先后居住过原宣武区的沙土园夹道、大力胡同、香炉营二条等处。乾隆十七年(1752年),翁方纲中进士,殿试改选庶吉士,从此步入翰林院。
  翁方纲精于考据、金石、书法,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创始人。其书法学欧体、虞体,谨守法度,尤善隶书。在当时,翁方纲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其主要作品有《复初斋文集》、《复初斋外集》、《苏斋题跋》、《粤东经石略》、《礼记附记》等。
  校尉营胡同编出《顺天府志》
  出了九湾胡同西北口,就是只剩“半壁江山”的校尉营胡同。前些年拓宽两广大街时,校尉营胡同北侧的民房大部分不存,如今胡同东口北侧还剩孤零零的几座民居。
  胡同西部路南44号是一座三房相连、中为广亮大门的门楼,它在此街低矮的平房群中显得气派。从它饱经沧桑的建筑中,就能感觉到它是一座有故事的建筑,它就是江苏宜兴会馆,此前是清末顺天府府尹周家楣的故居。
  周家楣,江苏宜兴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进修三年,结业后历任礼部正六品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相当于外交部司长)等职。光绪四年(1878年),周家楣升任顺天府府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周家楣在顺天府府尹任上,主持了《光绪顺天府志》的编纂工作。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重修《畿辅通志》,调取各府州县志书参阅,独缺顺天府府志。周家楣奏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于光绪五年(1879年)成立了《顺天府志》编纂局,请李鸿章拨九千两官银为启动资金,并请张之洞任总纂,起草了《修书略例》,聘请翰林院和各部名儒,担任分纂。
  《顺天府志》编纂伊始,周家楣因母故世返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周家楣与纂志人员往来信件商讨修志事宜。光绪八年(1882年)周家楣守孝期满再次出任顺天府府尹时,《顺天府志》已编纂三分之一,此时担任总纂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他推荐翰林院编修缪荃孙接任总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绪顺天府志》终于编纂完成,而此时周家楣已调任通政使司通政使,但他还为经费不足不能印刷此书而忧心忡忡,后上书李鸿章续得官银四千两,才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将此书印刷出版。
  《光绪顺天府志》共一百三十卷,书分为十大门类,全面记述了北京的历史沿革和当时的全貌,成为后人研究北京历史的必读书籍之一。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五月,周家楣卒于吏部左侍郎任上。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周家楣去世,顺天府的老百姓感戴他的德政,吁请清政府将周家楣故居改建为宜兴会馆,方便进京赶考的学子,并在馆内设立祠堂,以纪念周家楣治理顺天府时期的政绩。
  校尉营胡同中段路南14号,曾是“把子魏”的制作作坊。所谓把子,就是戏曲中使用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多种道具。而“把子魏”所做的把子不仅工艺精湛、坚固耐用,演员应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如虎添翼,因此得到京城梨园界很多名角的称赞。
  “把子魏”的创始人叫魏忠山,1899年生于河北,14岁时来京。15岁时经人介绍,学习把子制作技术。由于他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制作把子的工艺程序和制作要领。
  出师后,魏忠山从老家将二弟永平、三弟永廷接来北京,在校尉营中段路南宅内安营扎寨,建立忠山号和永平号把子作坊,并在西草市建立了售货门市。
  把子魏制作的把子除了结构牢固、尺寸适度外,他还能根据不同演员的特点和所演不同角色的要求,制作出精良的把子。1956年7月,魏忠山率两号合并入北京市剧装厂。1960年魏忠山退休,1982年病逝。
  位于校尉营胡同18号(原36号)的住宅,著名武生迟月亭曾在此居住。迟月亭(1883年-1964年),原名振源,乳名亮儿。祖籍山东蓬莱。其曾祖迟宝财,是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京腔武生、“京腔名伶十三绝”之一。其父迟遇泉(名春祥)是三庆班著名武老生,擅演《对刀步战》、《秦琼表功》等戏,享誉一时。迟春祥膝下有三子,第三子名振源,即迟月亭。
  迟月亭人长得帅气漂亮,扮相也俊美,观众送美号“迟亮”。20世纪30年代,迟月亭应邀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执教,1950年至中国戏曲学校任教。1964年,迟月亭病故。

留学路与电影《地下尖兵》

今日留学路
侯宝林年轻时在留学路居住
留学路是一条连接西珠市口大街与永安路的南北街道。正午时分,笔者走在这条胡同上,街道两侧的饭馆、商店鳞次栉比,各色商品琳琅满目,高高低低的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一股股饭菜的香味儿扑面而来。
留学路,早年称牛血胡同,全长四百多米,东与校尉营胡同、鹞儿胡同、赵锥子胡同、灵佑胡同,西与板章胡同、香厂路、仁民路相交。这条胡同当年是连接珠市口西大街几大剧场与城南游艺园(今友谊医院西院)、大世界(香厂路与万明路交叉路口东北角)的必经之路。因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天桥卖艺的众多艺人多寓居于此。
曾在老天桥公平市场撂地卖艺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我第一次说相声》一文中回忆他17岁(1935年)撂地卖艺居住留学路时的情况,当年的饥饿,给年轻的侯宝林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了填饱肚子,侯宝林跑遍了北京街头的卖艺市场,在艰苦的生存环境里摸爬滚打、闯荡江湖,终成一代相声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由浦克、张圆、陈汝斌、安震江等著名演员主演的电影《地下尖兵》外景地的部分镜头,就是在留学路北口拍摄。
为此,笔者重温了这部红色经典的老影片。电影中,昔日的留学路两侧店铺林立招幌高悬,地下党员钱经理(浦克扮演)与地下党员、打入敌军成为参谋的艾永伯(陈汝斌扮演)接头时,背景就是至今还矗立在留学路与赵锥子胡同相交转角处的那座庆三元饽饽房。
如今,这座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已成为众多胡同摄影爱好者追逐的对象。不过,随着风沙的侵蚀,它早已褪尽铅华,门脸上高高的女儿墙已然不见了踪影。但影片中以此为景的场面,像一幅民俗风情画牢牢地定格在观众的心中。(未完待续)


1楼2017-10-20 23: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