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吧 关注:299,949贴子:14,562,915
  • 7回复贴,共1

愛好與研究的區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为历史学研究生强答一发~
个人感觉,历史爱好者更加偏向于讲故事和做评价。就讲故事而言,如果一个爱好者掌握的史料多,故事讲得细腻,地图贴的多,甚至有两三处精彩的论断,往往就会被“封神”,变成“大牛”;而就做评价而言,历史爱好者往往喜欢将不同时间段或者不同地域的文明、国家、族群、人物乃至事件进行比较,分出高下,或者对单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好与坏,强与弱,光明与黑暗的判断。比如“怎么看……”、“如何评价……”之类的问题,就是典型的爱好者式的提问。
而历史研究人员则不然:首先,在非研究方向的领域,历史研究人员对于其史料的了解程度一般不如该领域的历史爱好者,但是,这些“外行”历史研究人员所作出的判断往往仅次于该领域的研究者,而普遍高于“内行”的历史爱好者。
这是因为,历史研究不仅仅在于史料掌握的多少,更在于在有限的信息条件下,如何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历史感”。个人以为,“历史感”可以分为技术和视野两个层次。所谓技术,就是考据的功夫。针对一个陌生的史料,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首先关注的问题,不是史料的内容,而史料的来源、功能、创作者、创作年代、地点、创作动机、目标受众、版本源流、之后的接受史等等外在的信息。譬如,我们看到了一份公元800年的抄本,里面抄录了一份公元500年写作的史书,在史书中作者引用了一份公元300年写作的传记,写的是公元100年的历史事件。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他们往往不加批判地阅读这份抄本,并以某种角度来为公元100年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大家可以自觉带入任何史料)。但是在历史研究者看来,这份抄本所提供的疑问和信息一样多:
首先,抄本是800年的,而史书是500年的,期间差了300年,中间是否有人为的增删改动、或者文字错讹?抄写者为何要在公元800年抄录这部史书呢?他抄录史书时能看到几种之前的抄本?等等无数问题。。
其次,史书是500年的,传记是300年的,期间差了200年。那么史书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份200年前的传记,他的目的是什么?这份传记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假托的,或者是作者改写过的?在作者之前还有没有人提到过这部传记?如果有的话,前人所引用的传记是否与史书作者引用的有所不同?等等无数问题。。
再者,传记是300年的,历史事件是100年的,期间差了200年。假设这份传记为真的话,那么同样的,传记作者如何得知200年的历史事件的?他的信息源为何?他提到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是什么?这部传记的读者是谁?这所谓的“历史事件”究竟是他虚构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真实存在,前人是否也有类似的叙事?不同叙事之间有神马差别?这些叙事是如何“建构”这一历史事件的?等等无数问题。。
经过一番考辨分析,历史研究人员往往会对上述情况作出两种解答:如果史书、传记等等在基本的叙事方面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极其谨慎的情况下做“实证”,而且这种“实证”的基础是很不牢固的;如果其中任何一环在可信度上出现了问题,我们则把史料处理成不同时代的历史记忆:如果传记和历史事件之间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把传记中的历史事件视为传记作者时代的历史记忆,这一记忆在史书创作者和抄写者的时代得以延续;如果传记和史书之间出了问题,我们就把传记本身视为史书创作者时代的历史记忆,这一记忆在抄写者时代得以延续;如果史书和抄写者之间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份史料只能是抄写者时代的历史记忆。然后,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为什么中间出了差错,以及历史记忆是如何“建构”、“转变”、“重塑”的,甚至“历史记忆”是怎样“层累地造成的”。。。。(说的好累啊。。。)
当然,以上问题的讨论还有很多其它的可能,在逻辑上也并没有完全的严密。但是大家不妨先忽略这一点,只需要了解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在处理史料问题上是极其费神的。
但是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技术不是“历史感”的全部。“历史感”的另一部分是视野。这是因为古代留下的史料就好像摔碎的花瓶,技术人员只能做到判断碎片的来源、表面釉色的技术、破碎的时代、破碎的原因等等问题,而所谓“视野”,就是凭借几片残缺的碎片,想象花瓶的全貌。
实际上,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不乏想象力,因此很多时候会给研究者带来灵感。二者“视野”的根本差别是,研究者的“视野”要么是建立在扎实考据的基础上的,要么是建立在之前考据的经历上的。换句话说,其实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想象明显有问题,并能够指出几种可能的合理的想象的方向。当然,作为一个正常人。。。大家都是很懒的。。。所以基本上只做本领域内的考据,然后时不时跨个领域用上帝视角批判一下,“不熟悉你们的史料,但是你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你们的视野不对!”。。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史料性质决定了研究方法,也决定了研究视野,而不同研究方法和不同视野的人往往是相互鄙视的。。。差不多就是如此。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05 18:34回复
    無論哪個公共平台,都會有一些真知灼見的人,個人轉發一篇知乎關於歷史研究人員和歷史愛好者區別的回復,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助益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05 18:36
    回复
      看了以上的內容,個人認為我們的爭論是為了捍衛自己評價的結果和自我認知的絕對正確性,而不是為了考證史料內容與相關內容的系統研究。因此,很多爭論是“各為自己”,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偶像(人物)。
      儘管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麼狹隘的“惰性”,但是事實如此。
      老規矩,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0-05 18:43
      回复
        太长不看
        不过问一下为什么一楼是简体字,二三楼是繁体字


        IP属地:天津4楼2017-10-05 19: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