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贴吧吧 关注:9,185贴子:1,275
  • 2回复贴,共1

“翁家蛋”象牙球 五代秘传的中华绝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颗直径不足18厘米的象牙镂雕花球,外边刻有精致的龙、凤、花、叶,球内却是薄如蝉翼的网状镂空雕花,里里外外共有57层,花团锦簇。这就是出自翁耀祥之手的“翁家蛋 ”,由一层接一层的套球组成,多层镂空,层与层的空隙比发丝大不了多少,用手指轻轻一拨,重叠闭合的内层便轻快地向各个方向旋转开来,玲珑精巧,让人叹为观止。正是凭借这件作品,翁耀祥为“翁家蛋”鬼工球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国争光是“翁家蛋”鬼工球的光荣传统
在翁耀祥工作室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幅奖状,是翁耀祥曾祖父翁昭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工艺特种奖,这是一段牙雕行业内传颂了上百年的传奇故事。

1915年夏天,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翁耀祥曾祖父翁昭制作的25层牙球,越洋参展,而日本参展作品也是一个30层的牙球。二者大小相仿,表层雕刻与内部戳花,各尽其妙,但日本的比广州的多了六层,人们都以为金奖非日本莫属。这时,中国代表要求把两个牙球放到沸水里泡煮,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日本牙球顷刻四分五裂,而广州牙球则完好无损。原来日本牙球是用胶水拼接粘合的,而广州牙球是用整块象牙雕成的,翁昭的作品因而获得了博览会特等金质奖章。
牙雕世家 五代秘传
“翁家蛋”象牙球传承史
第一代:翁五章,广州近代象牙球镂雕工艺的创始人。
第二代:翁彤,将象牙球镂雕接近20层。
第三代:翁昭,在1915年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凭借25层象牙球荣获一等奖。
第四代:翁荣标,将象牙球的层数从28层增加到45层,被誉为“球王至尊”。
第五代:翁耀祥,翁荣标长子,在公认再无可能的情况下雕出57层象牙球,象牙球每层的平均厚度不超过1.2毫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出身于牙雕世家的翁耀祥,从小就受到爷爷、父亲的熏陶,从21岁开始学习及从事牙球工艺的制作,承继了“翁家蛋 ”五代相传的通雕绝活,在象牙球的镂空雕刻、人物雕刻、花卉雕刻、细刻工艺、拼镶工艺等方面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技艺。雕刻象牙球最关键的是分层,该技艺在国家保密等级中属于“机密”一级。
翁耀祥说:“最难是分层,刀要讲究角度准确,角度走出了就分不到那么多层,走入了就会破,这个时候就要用耳朵听着刀怎么走,走入和走出都是可以听出来的。”在翁耀祥手里,一块直径十几厘米的象牙整料,最多能雕出惊人的57层“鬼工球 ”,其中最靠近球心处的象牙薄层球,只有绿豆粒那么大小,而这样大小的薄层也许还不止一层。要让一个20层的牙球“活 ”起来,至少要花费一年时间,每一步都是眼凝视,手触摸,脑反应合而为一的精工细作。内层分离后,还要由另一名工匠在牙球的外层和每一内页上雕出细腻的花纹,再对成形作品进行抛光。“以超过50层的牙球为例,内层厚度仅仅是毫米,下手之时别说要屏住呼吸,甚至连眼睛都使不上,完全是靠多年经验积累下来的过人手感。”翁耀祥说,自己从木球到牙球这个入门阶段就花了近一年时间 ,“没有十几年的功力根本没有机会去驾驭十几厘米的牙料,因为哪怕就是一点点的失手,整个牙球就前功尽弃了。可以说,牙球的每一层就好比是见证着艺人刻苦钻研的年轮。”
从铁匠到大师
从解放初期的凿、手锯、弓锯、各种挑刀等纯手工工具,到现今软轴雕刻机、手电钻等机械工具应用,尽管牙雕作品在线条顺畅和平滑程度等整体表现上有所突破,但在从实心牙料到活动花球这一分层通雕环节上,仍然是全凭双手完成的鬼斧神工。象牙球雕刻这门技艺对于手感要求非常之高,甚至严苛到每一件工具都需要艺人亲自打造的地步。在翁耀祥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工具柜,里面密密麻麻摆放了上百把大小不一的刻刀,最大的刀刃有五六厘米长,而最小的则只有一两个毫米长度。

“雕一个牙球,这上百把刀具全部都要用上。”翁耀祥说,要根据牙球雕刻的进度,不断选择不同的刀具。翁耀祥摸索着这百余把用来雕琢深浅不同的球层的手凿和挑刀,笑称:“学雕牙球,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打铁师傅。”这并非自嘲的笑话,事实上要想雕象牙,还真得先打铁。
由于材料珍贵,学习雕刻象牙,得先从雕木头开始练习,手艺娴熟以后,才能正式接触象牙。而在雕牙球前,还有一门更重要的手艺要学——打铁做刀。这是由于每个牙球雕刻艺人的手型大小、使力方式不同造成的。自己的手法只有自己清楚,于是,每一个牙球师傅都被要求有独立制作刀具的能力,也都各自拥有一套专属私人使用的刀具。
神技式微 谁来继承这门绝技
对翁耀祥而言,每一次的牙球雕刻都可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材料珍贵,且来之不易,让他不得不小心再小心。但即便如此,“翁家蛋”的技艺仍然面临失传的危险。

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象牙贸易喊停,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之一,中国也在1990年正式执行全面禁止非洲象牙及其制品国际贸易公约。随着“禁牙令”的开展,牙雕艺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翁耀祥所在的大新象牙工艺厂也从鼎盛时期的近500名职工,逐渐减员至不到40人 。
尽管早在1980年翁耀祥就收过一批徒弟,但他们后来都纷纷改行另谋生计。时至今日,仍与翁耀祥并肩作战的就只剩下他的“老表”易志平,他们两人也是厂里仅有的掌握了牙球分层技艺的师傅。“随着资源的愈发紧缺和象牙收藏政策的逐步收紧,眼下牙雕几乎成了一门看天吃饭的手艺,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让不少有志者半途而废。”

除此之外,技艺的高难度也是“翁家蛋”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用翁耀祥的话来说,要熟练掌握镂雕分层的技艺,不仅需要漫长的经验积累,对天赋的要求更加严苛。“镂脱球层要一气呵成,手、脚、心、耳朵、眼一齐协调,往往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且不能有半点走神,对人本身的性格有严格要求,急性子根本就做不来。”

如今快到退休年龄的翁耀祥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盼他能将“翁家蛋 ”继续发扬光大:“干这一行要付出的太多了, 像我三十多岁时眼睛就老花了,当时连医生都不相信。其实我并不强求儿子能继承衣钵,关键在于不能让这门绝活失传。


IP属地:广东1楼2017-07-11 13:07回复
    https://z.jd.com/project/details/82867.html
    现在“象牙球”已登上京东众筹,有兴趣的藏友可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欢迎关注“象牙球”众筹项目!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IP属地:广东2楼2017-07-11 1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