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回复贴,共1

我是一个康复者,会分享一些体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是一个康复者,会分享一些体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21 22:17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5-21 22:1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5-21 22:17
      回复
        咋不说说体会


        4楼2017-05-21 22:46
        回复
          我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都是大同小异的。就好像一个人从小孩成长成成年人,都会有几个必经阶段。今天对康复过程中的几个必经阶段进行一下总结。一方面肯定自己,巩固自己的康复成果;另一方面或许对病友有一定启发作用。
          恐慌。刚得病时,恐慌在蔓延。由于对这种疾病的未知和世俗的偏见,家属首先会恐慌。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可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很快就会被家属所感染。这种恐慌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最危险的时段。因为恐慌,家属会有病乱投医,甚至会去算命看风水,请神婆,容易走弯路,耽误治疗。多么希望,初犯病的朋友能够保持冷静,去正规大医院进行治疗,而不是遮遮掩掩,讳疾忌医。
          绝望。当不断了解到这种疾病的特殊性,也就是病因不明,无法根治,绝望就发生了。消极的情绪不断蔓延,整个人都会失去意志,失去斗志。这是最痛苦的时期。家属和患者都会感觉到前途暗淡,无助,没有希望。这时候如果没有外部力量进行积极的引导,绝望很难自行消失。也就是在这期间,很多病友会求助于宗教。有的信佛,有的信神,有的信道。走投无路的人,是容易求助宗教信仰的。也有病友开始自我解脱,写日记,读书,锻炼等等。但是,要走出绝望并非易事。在反复的失败中,绝望不断被加深。
          逃避。绝望之后就是逃避,不敢面对自己,不敢面对现实,极度自卑。这是一个自我否认的时期。否认自己,否认自己的过往,否认自己的人生。这期间,家属也是悲观失望得,不肯接受现实。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始终会处于这个时期,直到终老。他们就像长不大的孩子,终究没能战胜疾病,没能战胜自己,成为了疾病的俘虏。
          接纳。从逃避到接纳,是一个质的飞跃。迈出了这一步,眼前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一切重新有了意义,人生又有了希望。这就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一步。怎样才能做到接纳?接纳自己,接纳现实。大道理的说教都是无用的。需要的是内心的顿悟。顿悟从来都不是凭空发生的。只有抵挡住了恐慌,绝望,逃避的侵袭,经受住了种种煎熬,都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才会领略到这番风景。光明从来都是从无尽的黑暗中来,黎明是最寒冷的。希望病友们始终坚守一份信念,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苦楚,始终都不放弃。相信光明终会到来。
          憧憬。接纳之后,一个人就会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且,不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了。承认自己是社会特殊人群,承认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残缺,但坦然面对。这是需要一种胸怀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太多。有人天生残疾,比如凯伦凯勒;有人中途罹患大病,比如霍金;也有人出身在贫民窟,一出生就面临疾病和死亡。然而,他们顽强的生存着,反而攀登上了人类精神的高峰。多看一些这样的故事,不为别的,因为精神是可以传承的。
          喜悦。一切看都是那么不值一提,疾病和药物不再令人恐惧,都归于了平常。一颗平常心养成了。思想不断的升华。有的人开始在现实中做出一定成就,开始找回自信,赢得做人的尊严。我们很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有点思觉失调。内心开始有了喜悦感。这段时间病友们会活出色彩斑斓的生活。经历住了灾难的洗礼,甚至比正常人更能体味人生。上帝最好的礼物是磨难。
          幸福。我们终于融入了正常的生活。就像一名饱经战火的将军,终于赢得最终的胜利。我们拥有了思想的深度,灵魂的广度,还有宽阔的胸怀。这些是我们的战利品。我们的人生是充满荣誉的,充满故事,充满回忆的。我们最终体会到了人生的幸福。
          亲爱的朋友,你正处于哪一个阶段?要坚信,我们也有自己的春天,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5-22 11:59
          收起回复
            太精僻了,请楼主继续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5-22 13:26
            收起回复
              楼主停药了没有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5-22 14:20
              收起回复
                与其他的疾病不同,精神病的病因在医学上尚没有明确的定论。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精神病的成因,因而就没有彻底根治它的方法。如果说一种疾病只有从根本上治愈并且不再复发那么才叫康复或者痊愈的话,那么精神病确实是不治之症。然而,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疾病可以彻底根治?比如感冒,可以么?今天治好了能确保明天不再犯吗?所以,治愈的标准不是终生不再犯,而是症状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病也是可以治愈或者说暂时治愈的。
                当很多资料和我的主治医生说我可能要终身服药时,我确实被吓到了,而且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会因此而觉得自己始终是个病人,是个无用之人。然而,并不是只有精神病需要终身服药。比如高血压,也是需要长期服用减压药;比如慢性气管炎,哮喘,糖尿病,脑血栓......由此,我可以列举出几十上百种需要终身服药的疾病。人的生老病死是常态。人总是要生病的。精神病患者只不过是生了精神方面的疾病而已,仅此而已。现在的我,对于终生服药已不再感到恐惧,而是逐渐可以坦然的接受了,甚至可以拿自己的疾病开开玩笑了。因为我意识到,精神病也就是一种病而已,跟其他的病没有什么两样。人们之所以对精神病有种恐慌大概只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已。
                带病生存。刚开始得病的时候,我总想恢复到没得病之前的状态。为了保持自己的完美无缺,也是为了年轻人的无知无畏。我做了种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实,我就是桀骜不驯不肯面对现实,不肯接受现实。结果,这样折腾了十多年,大好的时光都在这种折腾中流失掉了。现实生活中完全健康的人有几个呢?大部分人都是在带病生存。只不过,精神病总令人感到恐慌,一听说谁有精神病,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原来我以为这种病离自己很遥远,只有在书本中才可以读到。当它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霎时间迷失掉了。带病生存。我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这个生存方式。我也逐渐学会与疾病和平相处。当做到这些,很多疑惑和恐惧都烟消云散,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了。我就想一个在迷雾中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孩子,大雾散去原来我已站立在了家的门口。这是一种重生的感觉。我庆幸自己可以走到这一步。
                最后,做一个总结:精神病的康复或痊愈就是在药物的帮助下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精神病人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带病生存。
                希望我自己的经历能够对你有益,感谢你的阅读。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5-22 16:5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5-22 17:40
                  回复
                    “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一语道破了快乐的真谛。
                    也许,很多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内心是一座鬼城,扭曲,荒诞,荒凉......即使置身都市的繁华或是友情的甜蜜之中,或许内心也掀不起一丝波澜,那里是永恒的死寂。然而,这与钱钟书先生所言是大相径庭的。一种是病态,一种是超脱。二者却有相似,实则大大的不同。我相信,若是患者朋友们有朝一日可以从内心超脱,重新定义世界,定义自我身份,生活一定会有大大的改观,随不敢说疾病会痊愈,痛苦一定会大大减少。
                    我们痛苦都是我们认为我们应该痛苦,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试想世间的美景,沧桑对于天上的飞鸟,河里的泥石来说有意义吗?有意义的是人心而已。患者朋友们内心世界的荒芜是导致痛苦的根源,反而与真实的境遇无关。因为面对同样一种境遇,从来都不会有两个人的心境是一样的。懂得幸福的人明白,内心的世界才是自己能够把握和真实的。反而外部的遭遇,境遇确确实实都是幻境而已。如何能够走出内心的荒芜,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个世界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内心的世界也不例外。慧根深者,如六祖慧能,能够顿悟成佛,到达彼岸。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就要通过主观上认识的不断提高,一步一步抛弃现有的内心世界,重建新世界。内心的世界也是需要营养的,这营养是文字,音乐,美术,话语,是一切信息。患者朋友们经常出现的认知上常见的谬误有:
                    1:自己是不幸的人。不幸,一定是因为你首先定义了幸福。如若把你放在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社会,你心中的幸福或许又是另一个样子。不幸,仅仅是一种认知的结果。我深信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下,一个人总能找到幸福的理由。为什么人类历史上会有数不尽的人在面对所谓的磨难时,确找到了幸福。比如凯伦凯勒,比如史铁生,比如霍金......当我们真正从内心对所谓的磨难宣布:不过如此。一切就都过去了。一个旧世界就被摧毁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就会出现。不幸从来都是自我认知的结果,提升认知,不幸不过是一种成长的烦恼而已。
                    2:被很多人伤害,充满仇恨。我不否认,或者有些患者朋友有糟糕的家庭环境,糟糕的过往。然而仔细想来,所谓的伤害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想与情人打情骂俏时被扇一耳光和被大街上一个陌生人扇一耳光感受是相同的吗?前者甜蜜蜜,后者会感到委屈愤怒。然而,不都是一耳光吗?终究还是爱恨的封闭逻辑。一个人的观念中存在爱和恨这两个互相矛盾的两个极端。由此会演绎出了风情万种。佛祖一直让人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爱恨的执着。不要再把自己套在爱恨的封闭逻辑里,而是要跳出来。爱恨究竟是什么?是幻境,是情绪的麻醉剂。纵使一个人被无情的伤害过,然而那有有什么?对于天上的飞鸟,河里的泥沙来说,有意义吗?为爱生,为爱死,可以是肉体上的存亡,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存亡。也许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未曾放下,都在爱恨的轮回中,直到肉体的死亡。然而,有些人活着的时候,能够体会到爱恨已亡,终结一种生命,开始新的生命。这生命不是指肉体,而是指精神灵魂。不求患者朋友们都能活着的时候超脱爱恨,只是不要陷得太深,一定要不断走出爱恨的泥潭,只求陷得浅一些。学会放下吧,即使不能彻底放下,或许能一点点放下呢?
                    3:自卑,抬不起头。精神和心理疾病当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降低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失去在现实中打拼的基础。所以,我们也许深感自卑。比起仇恨来说,自卑就是小儿科了。自卑因何而起?自卑源于比较。有没有发现,当患者朋友们在同病友交流时就不是那么自卑了。为什么?因为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看到了吧,这就是真相。自卑源于比较。正常人中或许拥有100万的人在拥有1000万的人面前会自卑,拥有1000万的人会在拥有10000万的人面前自卑。然而,你一定会发现也有很多人面对任何人都会淡定自若,不因为外物而动容。这不就是古人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认为,只要能够看到自卑的根源源于比较,一个人就会慢慢放下自卑,走向平淡。原来自卑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不过心性暂时被比较所蒙蔽。
                    4:抵制服药。因为药物有副作用,会伤害身体。因为服药会让自己始终觉得自己是个病人。抵制服药的根源或许在于追求完美。药物确实会伤害身体,然而那又怎样呢?恐慌是因为健康不再完美吧。是因为自己不能像别人一样了。又是比较心理。结论就是接受带病生存的状态。一定很难吧,为什么?因为那就不完美了,哈哈~
                    。。。。。。
                    你会发现,无论是怎样的问题,总会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内心世界的问题也都是可以对症下药的。然而本质的问题是:认知问题。通过改变认知,就会影响心理。通过重建自己的认知,就会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后的目的就是重新认识自我,认同自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5-23 18:4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5-24 08:19
                      回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按说,精神病人没有必要隐瞒自己的病情,要胸襟坦荡。但是,当下中国社会对于精神病人还是存在很大的歧视,这种歧视不仅仅停留在思想领域,而且也会落实在行为上。比如,精神病人很难找到工作,找到对象,交到真朋友。
                        就此种现象,精神病人应当把自己的病情当成是个人隐私,该隐瞒的就隐瞒吧。我想正常人也有见不得光的一面,也有阴暗面,需要个人隐私。况且,得病本身并没有什么丢人的,并不算阴暗面,只是因为社会的不包容,我们才会选择隐瞒。所以,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的隐瞒是迫不得已,是社会的不包容比我们这样做的。错不在我们,错在社会观念。
                        做为精神病人,要从心理上拜托病耻感,那是社会落后观念强加给我们的,我们不能接受。精神病人跟正常人一样应当拥有自己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权力,而不应当被贴上可耻的标签。做为精神病人一定要从心理上逾越这个坎。
                        所以,当我们隐瞒自己的病情时,要明白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是落后的社会观念的悲哀。同时,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我们要活出自信,活出阳光,活出幸福的人生。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5-26 09:4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5-26 14:1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5-26 1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