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吧 关注:8,130贴子:147,275
  • 6回复贴,共1

汉代采用察举制选拔官僚是一种必然吗?在汉代可否使用科举制度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代采用察举制选拔官僚是一种必然吗?在汉代可否使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呢?
泪痕春雨
建林哥说了,年青人不应该好高骛远,而应该先实现一些小目标,比如说,先挣它一个亿。
一听建林哥这种话,整个网络都炸锅了。因为这也太夸张了,一个小目标,就是一个亿?大目标是什么呢?
其实呢,建林哥说的话,一点错也没有啊。
事实上,建林哥说的这句话,让思聪去听,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了;就是让思聪一块玩的小伙伴去听,也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了。因为,对人家而言,挣一个亿就是小目标啊。
你觉得,挣一亿是一个天大的目标,只能证明你爹没本事!你觉得建林哥说的话太疯狂,放到两晋南北朝时代的话境中,只能证明你的血统、门第比较低。


1楼2017-04-03 10:39回复
    一个帝国选择什么样的选拔制度?通常都是利益群体博弈出来的。
    如果上层的利益群体占据绝对优势,那必然会制订一种对上层利益群体有利的选拔制度。在这种背景下,谁也别扯什么科举制度;在这种背景下,扯科举制度只会被人喷成狗的。
    从冠冕堂皇的角度去说。
    拼爹起家的人,看不起科举起家的人,那是很正常、很合理啊。因为拼爹起家的人,从小就生活在管理层里,对于管理而言,那是标准的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啊。让他们进入国家管理层,自然是一种最优秀的选拔制度。
    而科举起家的人呢?通常也就是读过几本死书,甚至是只会写几句歪诗,让这种人大批进入国家管理层,国家能不乱吗?


    2楼2017-04-03 10:39
    回复
      所以以到满清末年,一些看过几本西洋的书的人,都纷纷跳出来说了,科举制度也就是一群脑袋让驴踢过的人,才能想出来。事实上,就是科举制度把中国人的思维弄成了浆糊桶,更让中国从此落后于西方世界了。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会知道,科举制度并不是某个人天才的产物,而是上层利益群体衰弱的结果。事实上,只有上层利益群体衰弱了,这种明显对上层利益群体不利的选拔制度,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上层利益群体占据绝对优势时,社会只能存在一种非常拉风的选拔制度,那就是比谁会投胎。总而言之,官员的儿子永远是官员,于是一代、二代、三代.....N代的传过去,就传成了传说中的贵族、士族。


      3楼2017-04-03 10:40
      回复
        上层利益群体占据相对优势时,就会流行一种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对上层利益群体的好处就是。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不行;我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于是玩着玩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当上层利益群体处于劣势时,科举制度就会兴起了。
        科举制度对上层利益群体的坏处就是,你即使把这种制度喷成了狗,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官N代(说得拉风点叫贵族、士族),再也不能大行其道了。
        选拔制度本无谁优谁劣可言,一切就看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罢了。
        比如,在科举制度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就曾喷科举制度。总而言之,一个人读了几本死书,甚至就会写几句歪诗、歪词,就能进入国家管理层,这也未免太如儿戏了。
        这种言论如果放到清末民初,估计会有许多志同道合者。但是在科举制度高度繁荣的时代,一个人提出这种言论,自然会让人喷回去的。
        在科举制度高度繁荣的时代,你竟然敢说科举制度不能选拔出优秀的治国人才,这不是找死吗?因为朝堂之上的官员们,有几个不是顺着科举制度上来的?你说科举制度不能选拔出优秀的治国人才,你这一杆子,实在有扫翻一船人的嫌疑啊?


        4楼2017-04-03 10:40
        回复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出优秀的治国人才,用血统、门第的方法,就能?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出优秀的治国人才,用官员们之间互相推荐的方法,就能?
          你千万别说,就算考试,也应该考大家“策论”。如果用“策论”选拔优秀人才,结果肯定是,网上的论文生意非常好,而且随便拉出个小学生,也会背出一大堆治国大道理;到时候,考官看着一大堆指天划地的论文,怎么评判优劣呢?
          更主要的是,就算一个人在论文里,指天划地无所不能、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真能证明他是治国人才吗?估计是不能的,因为范文背多了,名家理论引用多了,到了一定境界,就是书呆子,也可能写出这种高分论文。
          你千万别说科举制度评判标准太死,科举制度好就好在,它的评判标准比较死。因为它的评判标准比较死,所以官员的儿子与农民的儿子,才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如果用你们那种评判标准比较活的方法,官员的儿子与农民的儿子,起跑线就能差出几百米,甚至能差出几百里去。[注]
          [注]:时议者多欲变旧法,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独以为不必变,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独以为不必变,议曰:“.........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近世士人,纂类经史,缀缉时务,谓之策括,待问条目,搜抉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且其易入也。无规矩准绳,故学之易成;无声病对偶,故考之难精。以易学之士,付难考之吏,其弊有甚于诗赋者矣。唐之通榜,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托之害,卒使恩去王室,权归私门,降及中叶,结为朋党之论。通榜取人,又岂足尚哉!......”


          5楼2017-04-03 10:40
          回复
            是不是有点走题了,我们赶紧靠一靠题吧。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时,社会的交通、媒介比较落后,所以中央政府对许多地方,都是鞭长莫及的。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地方自然只能交给一些人去全权打理;这样一来,自然会出现传说中的贵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交通、媒介渐渐发达,所以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地方越来越广阔。在这种背景下,上层利益群体垄断地方的难度自然是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传说中的贵族就会渐渐消失了。
            在初期,上层利益群体的影响还比较强大,所以他们还可以制订一些上层利益群体互相推荐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虽然否定了血统的神圣性,但是上层利益群体互相推荐,显然还会把更多的机会留在自己的阶层里面。
            当然了,这些制度的变革,存在一定的曲折反复。
            比如,在交通媒介相对落后时,上层利益群体更容易占据主动权,因为交通媒介相对落后,那就是天高皇帝远,村长是皇帝,这样弄下去,自然会有一种传说中的贵族存在。
            问题是,当交通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上层利益群体在维护自己共同利益时,也很容易实现各种团结协作,也会出现几大家族控制一个地方,或是控制一个系统的局面,这样弄下去依然会存在类似贵族的利益群体。
            总的来说,打破阶层固化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阶层的固化不被打破,类似科举的制度,就不会成为时代的主流。
            我这样说,无意说哪种选拔制度更合理、更科学。
            因为任何一种选拔制度,在运行时都会有非常复杂具体操作程序。你简单的批评它时,自然可以把它喷得一无所是,如果你细看它时,一切就没有这样简单了。


            6楼2017-04-03 10: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