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咖吧 关注:9贴子:80
  • 0回复贴,共1

一位海归硕士的家族企业改造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游的办公室位于湖南衡阳岳屏公园的湖光山色中,临窗即是一面湖。在南方的暖冬中,他的办公室洒满阳光,满满一架小苏打产品率先吸引了我的目光。
34岁的周游是海联三一小苏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没有想象中工厂主的江湖气,周游谦和平易,倒像一个邻家暖男。他向我介绍道,这些都是客户的产品,从最初级的工业原料,到澳洲定制的泳池水处理剂、日本北海道客户的温泉泡汤剂,再到欧洲客户的烘焙烹饪、家用洗涤、苏打饮品、苏打食品、面膜、牙膏等不一而足,花花绿绿的包装上印着各国文字。
在国内小苏打出口企业大军中,海联三一的产销一度排名第二,小苏打出口到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中不乏欧洲、美国、日本大牌。在国内,海联三一也是肯德基、麦当劳、屈臣氏苏打水的原料供应商之一。
海联三一由周游的父亲周小平和外公于2003年创立,父亲任董事长,外公曾是天津碱厂的总工程师、湘衡盐矿总工程师,师承侯德榜(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世界制碱业权威),一直以来担任海联的技术顾问。
周游开始对这家企业一点兴趣都没有,“很小很破,泥泞的路上都是杂草,红砖房,看不出未来的前景”。2003年,工厂年产值仅500万元,年销售3000-5000吨,一吨利润1块钱,一年只挣了5000块钱,在衡阳市开个餐馆都要比这赚得多。
2006年,周游已经在英国留学六年,拿到金融本科、IT硕士学位,找好了工作,一心想要移民。不过,母亲的一个越洋电话,让周游了解到父亲创业的艰辛,由于内销渠道不畅、出口无路,海联已经濒临倒闭边缘了。周游决定回国,和家人共渡难关。以英国海归硕士的身份来到这个三线城市的小化工厂,周游心理落差很大,在一段时间里心情很压抑,甚至都不敢去同学聚会。
周游回来发现,内销主要难在欠账收不回,他决定从外销入手。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撑不过两年。虽然一开始对行业完全不了解,周游很快把所学的IT和经济知识应用到生产经营、市场开拓中。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所有的生产数据电子化,然后针对外国人的喜好设计了网站。留学经历让他知道如何设置推广关键词更有效,比如小苏打在国外叫法有“baking soda”、“sodiumbicarbonate”等,日本则叫“重曹”。考虑到外国人不喜欢代表警告的红色,他将网页的基调定成了绿色。
在广交会等大型国际展会上,他的海归优势得到发挥。他知道用什么方式和老外打招呼更能拉近距离,事实上,“How do you do?”并不算正确的打招呼方式,在英国人们会说“Allright, mate?”,伦敦人说“谢谢”是“Tata”,完全是民间俚语。通过这样的小细节,周游赢得了客户的好感和信赖,逐渐打开了局面。
起初,海联三一的小苏打原料品质较低,只能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随着不断升级品质,开始进入欧美发达市场,成为一个出口产值占比80%的外向型生产企业。2006年销售额只有1000多万元,2010年增长到1亿元以上,此后年销售额一直保持在1.5亿元左右。
我去工厂参观时,当地修了一条专门通向工厂的“海联路”,厂区景致堪比公园,生产全自动化,周游说,员工已从200多人精简至不到100人,生产流程只需六个人用电脑操控。
不过,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周游敲响了警钟。在这之前,“闭着眼睛都能赚钱”,但一夜之间价格腰斩,并且毫无征兆。海联三一出口的产品均为中低端原料,交易量虽大,但利润不高。这样低附加值的出口模式能否持续?出路在哪里?
梳理客户时,周游发现,世界主要小苏打产区仍在欧美发达国家,全世界最大的小苏打厂在欧洲,第二大在美国,国土狭小的日本竟然有四个小苏打工厂。为什么小苏打没有完全迁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周游分析认为,原因在于,欧美的小苏打民用市场需求蓬勃,生活应用场景很广,在本国生产更能保证价格优势和供应稳定。
与海外小苏打的大受欢迎相比,国内小苏打则是低质、廉价、工厂原料的同义词,民用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周游想,“如果做到美国企业产品水准时,市场能否放大100倍,让海联三一依托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大小苏打工厂?”
高附加值产品和工业原料之间的价格差刺痛了周游的心。他的很多同学出国看到不错的小苏打产品,就会带回来给他参考,他发现,“这不就是我自己的小苏打粉吗?”换了身“行头”,产品价格就翻了数十倍。比如,韩国客户LG集团出品的“2kg多功能清洁用小苏打”返销到衡阳,68元一包。而海联三一是LG的原料供应商,卖给LG的小苏打一吨2000元,两者价格相差17倍。日本客户狮王的美妆类产品更是以克计价。
随着国内生产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低端产能总有一天会被淘汰,被印度塔塔、泰国索尔维等工厂,甚至廉价的美国小苏打产品“包围”。长痛不如短痛,2012年,周游就开始筹备转型,打算抛弃旧产能,只做高附加值产品。
2014年,覆盖整个亚洲中高端市场的澳大利亚最大小苏打工厂蓬莱斯(Penrice)倒闭,周游引进其关键技术并加以升级改进。新的工艺可以通过使用纯碱加二氧化碳生产碳酸氢钠实现减碳生产,每生产一吨小苏打,消耗300公斤二氧化碳,还能把节省下来的碳排放权通过交易市场变现。而此前的盐卤水加碳铵的工艺,则会让小苏打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他称,海联三一还练就了一个杀手锏——颗粒控制技术,可以用一批原料制造出不同的颗粒,应用到不同领域,附加值也不一样。例如,粗颗粒可以出口日本做沐浴剂,中粉用于食品行业,细粉做苏打水、化妆品、药品。独创的40~60目高级超粗颗粒小苏打更是以12000元一吨的价格出口欧洲,结束了高端小苏打只有欧美造的历史。有了技术的护城河,周游更有信心做产业链下游。
2016年,周游决定带领海联三一转型,从toB拓展至to C。
目前海联三一在山姆会员店上架了一款食用小苏打粉,完全按照欧美标准生产,关键指标比中国国标高60多倍,虽然价格比国内同款高3倍,但仍然比进口产品便宜不少。接下来海联三一还会根据大数据推出餐具净、蔬果净、异味净、口腔清洁类系列产品,他希望,以后消费者不用出国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小苏打日用品。
但转型之路仍然十分艰难。周游面临的挑战是,toC模式对产品品质、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之前的工业原料生产模式远远达不到标准。to C领域的市场容错率也更低,工业原料出错更换合格品就可以了,消费品出问题,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纠纷和高额索赔。
周游坦言,2016年是最惨痛的一年。一方面,国内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跟世界顶级生产商竞争时缺乏议价权。中国小苏打行业长期做低端产品形成的刻板形象,让国外客户认为只要是made in China,就应该比美国便宜一半。他感到无奈的是,客户试用产品多次后还不放心,以为是他拿美国货欺骗客户,不但反复来到厂里看,还要求再打八折。
不过,周游认为,随着中国中产阶级日益庞大,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小苏打的前景依然很广阔。
周游以前介绍自己时,不敢说是做化工的,而说是做外贸的。他现在可以自豪地介绍,“我是做绿色制造的。”他在微信中告诉我,“今年开工很顺利,不用担心环保督查。
原文转载:中国企业家网, 本文供外贸小伙伴们欣赏


1楼2017-03-03 16: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