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与王妃吧 关注:32贴子:1,706
  • 12回复贴,共1

【人偶与王妃】《列子·汤问》中华智慧,每日一则,一起静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17-02-22 16:44回复
    作 者:列御寇(尊称列子)
    类 别:神话传说
    时 代:春秋战国
    列子,本名列御寇,华夏族学者。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以飨博物君子。
    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
    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
    “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处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于事”,适形避世。


    IP属地:辽宁2楼2017-02-22 16:58
    回复
      《列子·汤问》第一则【殷汤问于夏革】

      【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
      商汤问夏革说:“古代最初有万物吗?”
      【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
      夏革说:“如果古代最初没有万物,现在哪来的万物?将来的人要说现在没有万物,可以吗?”
      【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
      商汤又问:“那么万物的产生没有先后之别吗?”
      【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②?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夏革说:“万物的死亡与产生,本来没有界限。这个事物的产生可能就是那个事物的死亡,这个事物的死亡可能就是那个事物的开始,又怎么能弄清它们的头绪呢?就是说,在我看到的万物以外,在我知道的万事以前,都是我所不知道的。”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权尽乎?”】
      商汤问:“那么上下八方有最终的尽头吗?”
      【革曰:“不知也。”】
      夏革说:“不知道。”
      【汤固问。】
      商汤再三问他。
      【革曰:“无则无权,有则有尽③,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夏革说:“看不见的东西没有极限,看得见的东西没有止境,我怎么能知道呢?但是在没有极限之外又没有极限,在没有穷尽之中又没有无穷尽。既没有极限又没有无极限,既没有穷尽又没有无穷尽、我根据这一点知道万物没有极限、没有穷尽,而不知道它有极限有穷尽。”
      【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商汤又问道:“四海之外有什么?”
      【革曰:“犹齐州也④。”】
      夏革说:“同中国一样。”
      【汤曰:“汝奚以实之⑤?”】
      商汤问:“你用什么来证实这个看法?”
      【革曰:“朕东行至营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⑦,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⑧。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⑨,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⑩,怒而触不周之山(11),折天柱,绝地维(12),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13);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夏革说:“我向东走到营州,人民同这里一样。问营州以东,又同营州一样。向西走到豳州,人民同这里一样。问豳州以西,又同豳州一样。我根据这些知道四海、四荒、四极这些地方同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大物与小物互相包含,没有穷尽。包含万物的,也像包含天地一样。因为包含着万物,所以没有穷尽;因为包含着夭地,所以没有极限。我怎么能知道天地之外没有比夭地更大的天体呢?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但是天地也是物体。物体自有不足之处,所以过去女娲氏烧炼五种颜色的石头去弥补天地的空缺,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后来共工氏与颛项争夺帝位,因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断了顶着天的柱子,扯断了拉着地的绳子,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地往东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
      商汤又问:“万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
      【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夏革说:“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王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数也数不清。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神仙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天帝担心这五座山流到最西边去,使众多的神仙与圣人失去居住的地方,于是命令禹强指挥十五只大鳌抬起脑袋把这五座山顶住。分为三班,六万年一换。这五座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没走几步就到了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大鳌,合起来背上就回到了他们国家,然后烧的大鳌的骨头来占卜吉凶。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便流到了最北边,沉入了大海,神仙和圣人流离迁徙的多得要用亿数来计算。天帝大发脾气,于是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国土使它越来越狭,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人民使他们越来越矮。到伏羲、神农时,那个国家的人还有几十丈高。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从中国往西四十万里有一个僬侥国,人高只有一尺五寸。最东北边有人名叫净人,身高只有九寸。荆州南面有一种冥灵树,生一次叶的时间需五百年,落一次叶的时间也达五百年。上古时有一种大椿树,生一次叶需八千年,落一次叶也达八千年。腐烂的土壤上有一种叫菌芝的植物,早上长出来,到晚上就死去了。春天和夏天有一种叫蠓蚋的小飞虫,下雨时出生,一见太阳就死了。终北国以北有个溟海,又叫天池,其中有一种鱼,宽达数千里,它的长度和宽度相称,鱼的名字叫做鲲。又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翅膀像垂在天上的云,它的身体和翅膀相称。世上的人哪里知道有这些东西呢?大禹治水出行时见到了,伯益知道后给它们起了名字,夷坚听说后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眥眉而望之,弗见其形;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江浦之间生有一种极细小的虫子,它的名字叫焦螟,成群地飞起来聚集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它们互相之间还碰不到。在睫毛上休息、住宿,飞来飞去,蚊子一点也不觉察。离朱、子羽在大白天擦了眼睛去观看,也看不到它们的形体;俞、师旷在夜深入静时掏空耳朵低着脑袋去倾听,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只有黄、帝和容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一同斋戒三个月,心念死寂,形体废弃,然后慢慢地用神念去观察,才能看得土块一样的东西,像是嵩山的山丘;慢慢地用气去倾听,才能听得砰砰的声音,像是雷霆的声音。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吴国和楚国有一种大树,它的名字叫做柚,绿色的树叶到冬天还是青青的,果实是红的,味道是酸的。吃它的皮和汁,可以治愈气逆的疾病。中原人珍爱它,但移植到淮河以北便成了枳。八哥不能渡过济水,狗獾渡过汶水就死了,这些都是地气造成的。纵然如此,形状和气质不同,但本性是一样的,不必互相交换,天性就很完备,天分也很充足。我怎么能辨别它们的大小,怎么能辨别它们的长短,怎么能辨别它们的同异呢?”

      【完】


      IP属地:辽宁3楼2017-02-23 10:06
      收起回复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乱入某人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2-23 12:11
        收起回复
          《列子·汤问》第二则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①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②之南,河阳③之北。】太行、王屋这两座高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北山愚公④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⑤,出入之迂也⑥,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⑦,达于汉阴⑧,可乎?”杂然相许。】北山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住在两座山的对面。苦于山北路途的阻塞,出入道路多绕远,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他说:“我和你们一道竭尽全力削平门前大山险阻,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抵达汉水南边,行吗?”大家一听,纷纷表示赞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⑨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但他的妻子却疑惑地说:“凭你这点力气,还不能挖平那个名叫魁父的小土丘,怎能搬得掉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那些泥土石块运到哪儿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⑩,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岸边,隐土的北面去。”于是,愚公便带领儿孙之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砸石头,挖泥土,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之滨。他的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男孩子,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他们从冬到夏,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河曲有个名叫智叟的老汉,嘲笑着劝阻愚公说:“你也傻得太过分啦!凭你这点残年余力,还不能拔掉山上的一棵小草,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河曲智叟听了,无言可对。【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山神听到了,害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去禀告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北边,道路畅通无阻。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2-24 16:18
          回复
            《列子·汤问》第二则【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跑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2-25 22:49
            收起回复
              《列子·汤问》第四则【大禹与夏革说】
              原文:
              【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①之以星辰,纪②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③。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夏革曰:“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④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⑤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译文:
              大禹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大自然以日月的光芒来照耀它,以星辰为标志划出天区地域,以四时的变化安排它的秩序,以岁星的循环规定它的纪年。神妙的灵气所产生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各自的形状,有的短命,有的长寿,只有圣人才能通晓它们的规律。”夏革说:“但是也有不须依靠神灵之气而产生的,不须依靠阴阳运动而自己成形的,不须依靠日月照耀而自己明亮的,不须依靠杀戮而本来就短命的,不须依靠保养而自然长寿的,不须依靠五谷而饱的,不须依靠絮帛而暖的,不须依靠车船而行的,它的一切都依自然之道而生成,不是圣人所能通晓的。”
              品评:
              这篇文阐述了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IP属地:辽宁7楼2017-03-02 10:03
              回复
                《列子·汤问》 第五则 【终北国】
                原文: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①,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②。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③。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④。顶有口,状若员环⑤,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臭⑥过兰椒,味过醪醴⑦。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⑧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⑨,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⑩,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尅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则诸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译文:
                大禹治理水土,迷失了道路,误入一个国家。该国濒临北海的北边,不知道距离中国有几千万里,这个国家名叫终北国,不知道边界在哪里。这里没有风雨霜露,不生长鸟兽、虫鱼、草木之类的生物。四方都是无际平川,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高山。在国土正中有一座山,山名叫壶岭,样子像只小口腹大的陶罐。山顶有个洞口,形状像个圆环,名叫滋穴。洞口有水喷涌而出,名叫神,气味清香胜过兰椒,味道甜美赛似美酒。一个源泉分为四道水流,灌注到山下。在全国循环盘绕,流遍各处。这儿地气调和,没有瘟疫。人民性情委婉顺和,不竞逐,不争斗;心地柔顺,品性怯弱,不骄傲,不妒忌;老幼同居,不分君臣上下;男女杂游,不需媒妁,不要聘礼;临水而居,不耕土地,不种庄稼;土气温适,不织布帛,不穿衣服;百年而死,不短命,不生病。这儿的人民繁衍兴旺,人口无数,只有喜悦安乐,没有衰怨愁苦。这儿的风俗爱好唱歌,成群结队,轮流歌唱,歌声终日不停。饥饿疲倦了就喝神的泉水,力量和心神立刻得到充沛。喝多了就醉倒,十多天才醒过来。用神的泉水洗澡,肤色洁白光滑。香气十多天才消失。周穆王在北方巡游时经过这个国家,一住三年,留连忘返。回到本国以后,仍思慕“终北之国”,怅惘恍惚,若有所失。不食酒肉,不亲近嫔妃,几个月后才恢复常态。管仲劝齐桓公趁巡游辽口之便,一同到那个国家去。眼看就起行了,隰朋劝阻说:“大王拥有宽广的国土、众多的人民、壮丽的山川、丰富的物产、隆盛的礼义、华美的服饰、盈庭的美女、满朝的忠臣。一声呼喝就召集兵卒百万,随意指挥便可使得诸侯从命,又为什么要羡慕别国而舍弃齐国的江山,到那些夷族人的国家去呢?这是仲父老糊涂了,怎么能听从他呢?”齐桓公便打消了出游的念头,又把隰朋的话告诉了管仲。管仲说:“这本来就不是隰朋所能理解的。我恐怕不能了解那个国家了。如果真能去成,那么齐国的富饶又有什么值得留恋?隰朋的话又有什么值得顾及的呢?”

                解读:
                道家的神仙国有两个,华胥国和终北国。它是道家学派天地境界人类生活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人民是处在自然境界的,境界的理想性依赖于环境的优越性。“终北国”环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一是社会环境的理想性。“终北国”无疑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IP属地:辽宁8楼2017-03-05 17: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