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吧 关注:1,073,433贴子:33,866,922

瘙痒的辨与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瘙痒是一种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但它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病,指那种无原发病。
究其原因,主要是临床上对瘙痒的认识与治疗都是一大难题,西医皮肤科疗效不够理想,正是这个原因,患者只得求中医。医者也只好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应对了。
瘙痒的多发性、普遍程度和危害,完全可以与疼痛症状相提并论。人活一世,谁都痒过,婴儿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对瘙痒有体验与反应。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疼痛的了解和研究,要比对瘙痒多得多。
因此,瘙痒是一种熟悉而陌生的病症。专题文论研究不多,亟待我们去诠释、辨识、求证与治疗,进而研究之,战胜之。
有关瘙痒的文献,载于外科与杂病之中,临床分类在中医外科,因其治疗的难度,俗语谓:“内科怕治齁(哮喘),外科怕治kou(搔)。”中医书有瘙痒之名,《外科证治全书·卷四》记有:“遍身瘙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清代大医家叶天士对痛症的治疗经验丰富,而对瘙痒的治疗记录少,一部《临证指南医案》只有一处,记有“风块瘙痒”(P371),推测可能或是当时瘙痒症少,或是疗效不好,才未记录。
何谓“瘙痒”?先以说文解字的方法去认识一下。
“瘙”象形字,虫行之状;“蚤”通早,跳蚤;“叉”表示伸出手指头,用指甲搔抓皮肤与物体,称为“搔”,“又”字中的那一点,指搔抓过程中指甲中留下的皮屑。从造字意义上说,非常准确与形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08 08:57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08 08:58
    回复
      2025-08-10 13:22: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08 08:59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2-08 09:03
        回复
          “痒”( 癢)《说文》:“蛘,瘙痒也,从虫羊声。”
          “癢,扬也。其气在皮中,欲得发扬,使人搔发之而扬出也。”(《释名·释疾病》)此条文字的描述,诚有深刻体验者。对于瘙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挠挠”,搔抓得皮肤发热,发红,抓破出黄水,流血,这是一种发扬和能量释放的过程,临床有的皮炎、荨麻疹患者,止痒用冷水、或温热水洗,可以暂时止痒,此乃使风邪出肌肤之故。
          “蛘从虫者,往往有虫潜于膜也。”古人没有显微镜,没有见到疥螨之虫,但他的感觉就是虫在皮肤下爬。
          “痒者阳也,浅刺之。”(《灵枢·终始第九》)阳,指表皮。把瘙痒分在外科、皮肤科是对的。
          “夏时有痒疥疾。”(《周礼·天官·疾医》)夏天的瘙痒最为多见。
          “疾痛疴痒,而敬抑搔之。”(《礼记·内则》)
          “内虚外实者,多痒而不痛;外虚内实者多痛而少痒。”(《中藏经·论痈疽》)从病机而言,痒是内虚外实,验之临床,的确如是。
          古代的典籍中,有一些记述,原汁原味,很可贵,可留作日后研究。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2-08 09:12
          回复
            我儿子就老说身上痒的这难道是病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08 09:17
            回复
              最近手脚看出汗,是不是肾虚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2-08 09:26
              回复
                阿丹大哥过年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08 09:34
                回复
                  2025-08-10 13:16: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2-08 11:13
                  回复
                    @qwe2054565 老哥,你的瘙痒有救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2-08 11:15
                    收起回复
                      风热之痒,多突然发生,针帽大至粟米状红色丘疹,遇热则剧,搔破出少量血,随破随收,不流黄水,不化脓。
                      风燥之痒,多在秋季,伴皮肤干燥,脱落白色肤屑,以老年人更多见。
                      风湿之痒,多发生在夏季,特别长夏秋初,其特征是皮疹瘙痒,一经抓破则黄水流漓,或疹顶水疱,破后流水。
                      风寒之痒,不多见,但这种痒,中医治疗更有效。一般疹块好发于体肤的暴露部位,冬季重,早晚重,遇风冷即发。皮肤常见白色之抓痕,或淡红色丘疹或风团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08 11:46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2-08 13:16
                        回复
                          貌似新春第一贴哇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2-08 14:39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2-08 15:02
                            回复
                              2025-08-10 13:10: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除风之外,当考虑“热”,因“逢热则痒”是常态。其中血热以红赤为主,湿热可生虫疥,火热常可成毒化脓,波及全身。《伤寒论》23条所说:“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这是皮热久郁肌肤之痒,表现为痒无定处,时而头面,时而肢体。皮疹以红色丘疹、红斑为主,多数成播散性分布,部分融合成遍。自觉灼热刺痛,或有针刺感,搔破渗鲜血,结血痂,偶有化脓,或成疖肿之表现。
                              瘙痒因虚者不多,但只有中医才能治,在这里应专门谈一谈。《伤寒论》196条说“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这是久虚汗欲出而不得所造成的痒。另外,《诸病源候论·风行身体如虫行候》说:“夫人虚,风邪中于荣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状若虫行也。”临床有血虚之痒,常皮肤干燥,苍白无血色,多夜间加重;阴虚则多见口、鼻、咽、眼干燥,皮肤干枯不润,失去光泽,且有细小鳞屑脱落;气虚者则不耐六淫之邪,易于感冒,气温寒冷变化时常可诱发或加重;阳虚之痒,秋末冬日加重,多见于中老人年,除皮肤症状之外,脉象多沉而无力,尺脉尤不足,舌象以舌质淡嫩、肿胀为主,色泽淡而不红,舌苔白腻,或厚而多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2-08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