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吧 关注:3,966贴子:37,337

【起源追溯】孟氏族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亲相爱一家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12-22 17:36回复
    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注: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12-22 17:38
    收起回复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且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12-22 17:38
      收起回复
        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孟氏家族的始祖是周武王姬发,也可以说孟氏是周武王的后代。只不过孟姓起源于西周姬姓,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周文王之子,姬发所以,孟姓就要以孟为家族有自己的《孟子世家谱》摆放自己的位置,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12-22 17:39
        回复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12-22 17:39
          回复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 “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12-22 17:40
            回复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2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12-22 17:40
              回复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12-22 17:40
                回复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纍生传梿 ,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 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庆榕、庆棠。因庆桓、庆榕均无子,故由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孟繁骥于一九三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由此可知 广 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 字辈为七十一代,宪 字辈为七十二代,庆字辈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类推。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12-22 17:41
                  回复
                    行辈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亚圣后裔依世次按辈字命名,乃祖宗所定之家法,世族所立之规矩,孟氏后人务严格遵守。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12-22 17:42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6-12-22 17:42
                      回复
                        修谱
                        孟氏历次修谱情况:
                        元朝:
                        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
                        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
                        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6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6-12-22 17:42
                        回复
                          如有出处,请以实际情况为准,本贴参考于百度百科,欢迎补充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6-12-22 17:4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1-28 13:07
                            回复
                              孟维,叫什么好听?谢谢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1-28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