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265贴子:603,006

【国学】还原孔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语》中,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可能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远比另一句,我们同样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对于不懂的,都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这道理,说的多接地气,多在理!于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师把这,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但是,这,并不是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我们不能因为从古至今所有的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大家也都觉得挺在理的,就把这种解释强加到了孔子的头上。
那样,是大大看低了孔子。
……
我们在之前的文中,和大家分享过:《大学》是“动态入定”的功法。《六艺》是“动态入定”的用法与练法,而“慎独”是“动态入定”的心法。
从本质上来看,孔子就是一位传授“动态入定”的教练。
这,是我们能够还原那个真实的孔子,能够重新认识孔子学问的前提。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论语》,就可以下一个判断:《论语》是孔子在传授“动态入定”过程中,对弟子们的讲解与点评,以及一些弟子的心得。
把这理清了,我们回头再来看这段话: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段话,是孔子给学生子路讲解,在“动态入定”状态中,对“道”的认知模式。
在解读之前,有几个地方还需要重新认识一下。
1、“知之”的指向
“诲女知之”的“知”,是在“动态入定”中的认知。“之”,是认知指向的认识客体。
这个认知客体,是指《中庸》开篇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道”。
2、“为”的意思
以往,这个“为”字被解释为“是什么的是”,这是误解。
这个“为”字,在这里表示原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后面的“知之”与“不知”,表示前面的“知之”与“不知”的原因。
3、“是知”的意思
这个“是”字,在这里不是“是什么的是”,而是“是”字的本意:“正”的意思。
“是知”是“正知”的意思。“是知”是区别于一般心智状态中的“知”,是“动态入定”状体中“知”的特指。“是知”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专用名词。
把上面几个地方理清了以后,下面我们来重新解读这句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们先把这句话解构一下,把其中的主体内容找出来。
这段话的主体内容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另一种断法:“女知之”,意思一样,更有趣味。)
翻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子路,我教你在“动态入定”中如何认知“道”。这需要用“是知”,而不能用一般心智状态下的“知”。
那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加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
这是为了加强说明,用一般心智状态下的“知”认识“道”的局限。
翻译成白话就是:你在一般心智状态下能认知到的“道”,是因为你有能力可以认知到这部分“道”(知之为知之)。而你所认知不到的“道”,是因为“知”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认知到完整的“道”(不知为不知)。
这其中隐含的意思是:并不是说,你的“知”认知不到,那些“道”就不存在了。那个“道”依然存在。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些“道”呢?这就引出了后面的“是知也”。
大家可能对于“是知”这个专用名词比较陌生,“是知”是种什么状态呢?
答案就是在《论语》同一篇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知”是“动态入定”状态中的认知模式,与我们一般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
我们一般的认知模式需要先有认识记忆,然后才会有行为的发生。
“是知”并不需要先有认识记忆,而是由心智系统直接对“道”进行感应,在感应的同时,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含义。
其实,老子的“无为”也是“是知”的结果。王阳明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知行合一;致良知”。也都是“是知”的结果。
……
随着我们对那个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的还原,孔子的价值越来越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孔子真正的价值是对人类的价值,他将引领人类开启自己更具智慧的生命状态……


IP属地:上海1楼2016-10-31 17:23回复
    虽然我不懂你到底说了些什么,但孔子有这么多的好门徒,还是不错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0-31 22:15
    收起回复
      别具一格,点赞加精


      6楼2016-11-01 09:28
      回复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但人无完人,即便有人说他是孔圣人,却也是有瑕疵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1-07 20:04
        回复
          这并不是孔子的瑕疵,而是后人的过错,理解错了他的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1-07 23:34
          收起回复
            毫无意义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11-12 23:30
            收起回复
              “动态入定”这个词创造得有点意思,不过,意不达义。
              “是知”这个词就创造得让人莫名其妙了,因为我认为孔子并没有说什么“是知”,而是你自己认为他是这样说的。
              “一般心智状态下能认知到的“道”,是因为你有能力可以认知到这部分“道”(知之为知之)。而你所认知不到的“道”,是因为“知”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认知到完整的“道”(不知为不知)。”——这是孔子的原意?我们知道,子路的优点是质朴,而不是在做学问上(当然,我并不是说子路没有学问,而是子路的学问,不是在道的研究上,而是在道的表现上),如果孔子这句话是对颜回说的,我认为还有可能是这个意思,但这是对子路说的,这就非常的让“子路”不解了,孔子育人的特点什么时候从“有教无类”变成说“道”大师了?这不是还原的孔子,这只是你的孔子而已。
              我认为,远古时期的文字,由于过于简略的原因,后人在解释它的意思时,有的解释是相对于原义的,有的解释是引申原义的,你的解释就属于引申原义的,你可以这样去对比、引申,可以去挖掘这些原文所没有表达完尽的内容或文化内涵,但任何时候都绝不能把你自己的理解就说成是原文的意思,这种思想会引发你在研究学问时的思维错误,和做学问的态度,这是我们都需要警醒的。


              11楼2016-11-17 11:01
              收起回复
                儒学确是道,是教人开发先天智慧的学问,是真正的智慧教育,也是教人培植福址的教育。践行儒道的人会福慧双收。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1-17 23:01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1-20 17:07
                  回复

                    孔子的中庸,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不偏不倚、中间正好”的意思。《中庸》也不是教人如何不偏不倚做事的书。
                    要把《中庸》的真正意思搞明白,我们先要把一些相关的儒学概念理清。
                    在之前的文中,我们已经与大家介绍过一些儒学的概念,在这里,再回顾一下下:
                    1、儒学的核心:是教人“动态入定”的。
                    2、孔子的本质:是人类源头文化中“动态入定”的发现者、恢复者,孔子是位传授“动态入定”的教练。
                    3、《大学》:是部“动态入定”的教科书。从原理、方法、过程到最终结果,以及推广的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借用中国功夫的说法,《大学》属于“动态入定”的功法。
                    4、六艺中的“礼”:是“动态入定”的用法。其他的五艺:是“动态入定”的练法。
                    5、"慎独":是“动态入定”的心法。是《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具体运用。
                    6、《论语》:是孔子在传授“动态入定”过程中,给弟子们的讲解与点评,以及一些弟子的心得。
                    把这些概念理清,我们就可以来分享“中庸”真正的含义了。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
                    儒学的核心是教人“动态入定”的,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按照《大学》所提供的步骤,运用《大学》中的方法,让自己“动态入定”。这整个过程就叫“中庸”。
                    换言之,上面的那些儒学概念,都是部件。“中庸”就是把这些部件组装后的整件。
                    再从具体的字意来看:

                    “中庸”的“中”字,并不是“中间”的“中”的意思。
                    在《中庸》里,有提到“用中”,在开头就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这个“中”字,从字意上来讲,是“入内”的意思。
                    具体到“动态入定”来看,这个“中”字就是指慎独: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时刻运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方法,感知自己的心智状态,调整自己的心智系统。
                    这是“中”字的真正意思。
                    那么,“庸”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庸”字,在这里是“日常行为”的意思,再具体一点,就是指人的日常生活、工作。
                    把“中”字“庸”字合起来,意思就是,用慎独的心法去生活与工作,这不就是“动态入定”吗?
                    如果,我们把《大学》看作是“动态入定”的教科书。那么,《中庸》就是像一本“动态入定”的辅导教材,对“动态入定”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讲解……
                    我们后续将开始与大家分享对《中庸》的解读。


                    IP属地:上海14楼2016-11-22 16:33
                    回复
                      整天能得知之,知之的,.除了知之还知之,还知道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15楼2016-11-22 17:22
                      收起回复
                        还原《中庸》的本来面目,必须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的语言
                        此文解读《中庸》第一章(刚才全文发送后不见了,现分段重发)
                        如果说,《大学》一开头讲的是“动态入定”的原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那么,《中庸》一开头讲的是“动态入定”的原因: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段话,什么意思?
                        如果,用传统儒学的语言来解读,这,基本上就是连解读者自己也搞不明白的玄学。
                        但是,我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换一种"科技语言"来解读,会发现:这是非常清晰的,关于人为什么要”动态入定“的原因。
                        这种现代科技手段就是
                        虚拟现实(VR)技术!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选了一段虚拟现实的影片,只有十几秒,大家先仔细看一下……

                        这段影片很简单,在房间地板上,有一条狭长的木板。
                        虚拟现实的设计者要求参与者,从这条木板的一头走过去,把另一头的一只小猫抱起来。
                        这在现实中,是件很容易完成的任务。
                        但是,当参与者带上虚拟现实头盔以后,所感受到的视觉、听觉都变了,整个场景也发生了改变:
                        地上的小木板延伸到了一幢摩天大楼的高层窗外,小猫下面是几十米的悬空!
                        从参与者的感觉来看,简单的任务变成了要走到高楼的窗外,去救小木板尽头的那只小猫。
                        参与者都知道,自己看到的是虚拟现实的影像,并不是真实情景,可是依然吓得够呛。
                        不过也正因为知道眼前看到的是虚拟现实影像,所以,才敢走出去。否则,在真实的场景中,这几个人都不可能干这么危险的事……
                        这种虚拟现实技术,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电子游戏中,电子游戏虚拟现实化能让游戏玩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IP属地:上海18楼2016-11-23 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