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跑圈吧 关注:17,224贴子:42,703
  • 0回复贴,共1

中国式马拉松误区,规模驱动下的粗放与壕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套用一下之前热传的《中国式马拉松骗局,商业驱动下的蒙骗与狂欢》的标题,来说说我对最近国内马拉松赛事的观察,那篇《骗局》文漏洞多多,反驳的文章已经不少,不想再添上一篇。其中有一篇反驳文里提到:中国马拉松的问题不是商业化太严重,而是商业化严重不足,这一句我是很认同的,国内比赛的赞助商,无论是名气、水平、跟运动的相关程度,都比国际一流比赛有很大差距。
  这里不想展开讨论这些,而是想说一说其他的东西。记得15年北京马拉松,被人严重诟病的一点就是补给不足,30公里、35公里的补给点的水准备不足,导致后面的选手到这里没有水喝,甚至有渴坏了的选手去垃圾桶里翻别人扔过的半杯的水。不知道我的观察对不对,但似乎是从那以后,“补给充足”就成了衡量一个比赛组织水平的重要标准,而补给品这种东西,准备起来是最简单的,不就是加量吗,最近的比赛宣传里,水、运动饮料动辄都是以10万瓶为单位,唯恐补给不足。
  2016年的武汉马拉松,是武汉首届,赛后颇受跑友好评,汉马的封路方案,号称世上最强交通管制,连国家元首到访都没有封的路长江大桥,为了马拉松封了。2016年10月刚刚结束的承德马拉松,更是连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都封了好几个。南京马拉松,也是因为封路导致出行不便,遭到了一些市民的反对和抵制。

  跑步热潮在中国兴起,每个城市都想借机会参与一下,举办一场马拉松比赛,可以上央视直播,宣传城市,提升知名度,也是不错的政绩。而用于宣传,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赛事规模,要提升规模就要想办法更吸引选手来,补给品充足、路线风景优美是两个不错的宣传点,如前文所述,为了达到这两者,一是以壕气准备充足的补给品,二是以粗犷的封路方案。
  路封的多了,市民难免有怨言,套用一句“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很难幸福”就是“没有市民支持的比赛也不会是好的马拉松”,国内外有很多马拉松比赛,市民参与感非常强,在路边打出各种鼓励性或是有趣的标语,这也成了一场精彩比赛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赛道上看到这样的标语,谁不想停下来拍张照呢?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还有的比赛中,会有另外一种来自市民的支持:市民、商家会来到路边,把自家、本店做的特色实物拿出来,给选手提供补给。


  (图片来自于网络,在冲绳马拉松中提供补给的小朋友和在大阪马拉松中提供补给的商家)
  还有,各种民间团体、演出组织,会来路边唱歌跳舞奏乐表演来给选手加油,这些,都是一场城市马拉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也都需要热心市民的参与与支持。


  (京都马拉松的声援团队)
  一场成功的马拉松比赛,要有风景优美的线路,合适的交通管制,充足的补给,而在路边,每一个市民的参与,更是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让市民减少对封路的怨言,更愿意投入到路边来,这应该是每一个愿意提升服务水平的马拉松组织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做到这一点,无非也是两个字:用心。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2016的南京马拉松,第一集团集体跑错路,导致来自蒙古的选手以2小时25分的时间夺冠,据说是因为在半程和全程的分叉点处,标示不清,记得在跑北海道马拉松的时候,也是有全程和11.5公里两个项目,在分叉路口前500米的地方,就开始每隔20米左右有一个指示牌,标记全程和11.5公里的方向,每个指示牌处还有志愿者在提醒选手。第二个是东京马拉松,在线路沿途的每个厕所处,都有专人负责纪录选手到达时间,排队时间,用于估计下一年的移动厕所数量。
  两个例子都是在说如何用心完善细节,看起来和市民满意度无关,但用心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封路的时候设计好,如何引导市民通过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地铁口来通过被封的路口,请志愿者负责记录哪个路口的投诉较多,在将来通过改变路线等方式来解决市民的怨言问题。
  在市民有通过需求较多的路口,如果附近没有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又不适合更改比赛线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一点可以向京都马拉松学习,京都马拉松中有几处路口,是可以让行人通过的,在线路图上红色表示跑步者线路,上面几处黄色方框的标记,就是市民可以穿越的路口。他们是这么做的:几个志愿者抻着一条长绳子,先用绳子隔出空间来,让比赛选手都在马路的左侧跑,把行人放到马路中间,然后再通过长绳子,让选手到马路右侧跑,刚刚过到马路中间的行人就可以继续通行过马路了。有了这样的设计,相信市民的怨言会少很多。

  在马拉松比赛中,除了封路带来的不便,市民对随地小便、乱扔垃圾也是常见的抱怨,随地小便问题,前面东京的做法可以参考,沿途设置好移动卫生间,并做好细致的纪录,为下一年更合理的设置做好准备。
  而乱扔垃圾的问题,部分是因为一部分跑者的素质还不够高,但说句公道话,也不能完全怪选手,组织者做好工作的话,也是可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国内的比赛在补给点处,通常是补给桌-垃圾桶-补给桌-垃圾桶-补给桌-垃圾桶这样连续的设计,如果选手从最后一个补给桌拿了水,肯定要跑出去一段距离才会喝完,这时候想扔,路边却没有合适的垃圾桶。这一点做的比较好的比赛,还是以京都马拉松为例作为参考,京都的组织者们在补给桌过后五十米、一百米都会继续设置垃圾桶,并会提示“这里是最后一个垃圾桶”。国内的比赛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设计,并且在赛前热身环节中,少做两个热身动作,稍微提一句扔垃圾的问题,也会减少很多垃圾吧。

  (京都马拉松的“最后垃圾桶”提示,可以看到地面非常干净)
  这就是我对最近半年一年来国内比赛的总结:粗放有余,壕气有余,用心不足,细致不足。
  最后说两句闲话,身为跑者自身,我们也需要注意提高素质,与市民进行良好互动,我们去其他城市跑步,只是一个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客人,那里的市民才是城市的真正的主人,身为有礼貌的跑者,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城市与环境,与他们进行良好互动,赛后在微博、朋友圈上,对市民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对给他们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才会有设计标语、提供私补、卖力表演、热情加油的市民们,我们身为跑者,跑起来也会更加开心,最终拿到的不仅仅是完赛奖牌,还有满满的充满爱的回忆。
  本文为悦跑圈专栏作者【梁爱丽】原创稿件。


1楼2016-10-20 11: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