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吧 关注:3,812,536贴子:97,710,986
  • 13回复贴,共1

体育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体育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古人云:“穷文富武!” 不难理解,发展武术连锁产业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创业项目。
  武术是一种文化,尤其是一种主流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有心人都知道,河南登封一座濒临荒废的少林寺,随着一部功夫电影的唤起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系列炒作中为登封县(市)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市场经济和难以估计的社会效应;温县陈家沟因为成功推出了陈式太极拳,赢得了全世界众多爱好者的向往,我认识的人中至少就有十余人去过那里,学到什么东西没有我不清楚,至少往来车旅、食宿、学费、纪念品等等“贡献”就数以万计。
  ……
  这些都是文化带动经济、体育促进繁荣的成功典型。
  ——
  十七届六中全会浓墨重彩推出“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说,每一个主题词都在提示我们:从文化入手,从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宝库里开拓发展之路是时代新亮点。
  可以肯定地说,巴渝缠丝拳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里宣传推广重庆武术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
  


1楼2016-05-19 11:43回复
    两会提案——武术进入中小学
    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武术蕴涵着许多丰富的内容,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指出,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有利于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手段,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出体育课中适当增加中国武术的号召。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这一号召并未得到普遍落实,即使在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也多面临师资、设施装备等方面的巨大困难,武术进入中小学课堂阻力重重。要改变这一现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至关重要,我建议将武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组织进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普及推广工作。
    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内容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家长、学生近乎是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上,科目之间精力的分配与该科目在考试中所占权重成正比。要使武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站稳脚跟,首先必须从国家层面调整政策,加大对武术的支持力度,对课时、教程、师资、考核等做出硬性规定,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单设武术课。
    二、改革传统评价体系
    武术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是武术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建议将武术规定为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综合素质考核的必考项目,借鉴跆拳道段位考核系统,每一段级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定量指标来激励学生提高自我身体素质。同时评价过程要重视综合功能的检验,综合考量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等素质。
    三、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武术师资配备是保证武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第一、要加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培养适合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师资。由于武术课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一般体育教师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武术课的教学任务。只有将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师资的培养与中小学武术教学联系起来,才能解决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
    第二、制定专业标准和专业准入制度,中小学武术教师在资格认证或审核时必须具备体育教师和武术教师的双重身份,坚决排除不具备资质的教师再做一些适得其反的武术传承工作。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对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武术教师要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建立健全武术教师在职培训体制,加强队伍建设。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联合起来,多举办一些中小学教师武术培训班,开展学区间教研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武术教师培训,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4楼2016-05-20 08:16
    回复
      有道理!友情分享——
      峨眉通背缠拳 六十四式
      1.请手提气 2.退回奇门 3.左挂步挤手 4.右挂步挤手
      5.沉气灌劲 6.右挑闭左掌 7.左挑闭右掌 8.缠退压断
      9.右边缠顺捶 10.左边缠顺捶 11.回步右横捶 12.右追封螺旋
      13.左边缠顺捶 14.右边缠顺捶 15.回步左横捶 16.左追封螺旋
      17.右挑闭左掌 18.左挑闭右掌 19.左搭挂右翻钻 20.右搭挂左翻钻
      21.左缠挒右断手 22.右架左推掌 23.右采挒左断手 24.左架右推掌
      25.马步右横捶 26.右追封螺旋 27.上步穿花掌 28.缠臂转莲肘
      29.追步右铲捶 30.格挡撩缠削掌 31.左缠挒右断手 32.管脚推磨手
      33.和身双炮捶 34.回身铲捶 35.左缠挒右断手 36.管脚推磨手
      37.和身双炮捶 38.回歩倒肘 39.右挑闭左掌 40.右边缠顺捶
      41.缠退削掌 42.追封螺旋 43.左钩挂右兜掌 44.右钩挂左兜掌
      45.右边缠顺捶 46.回挂右兜掌 47.钩挂左兜掌 48.和身双炮捶
      49.回挂右拦手 50.右挂左推掌 51.左拦挂右推掌 52.右拦挂左推掌
      53.双擒左侧踹 54.双擒右侧踹 55.和身双炮捶 56.回挂右平肘
      57.上步左挑肘 58.上步右挑肘 59.上步左平肘 60.盘旋右挑肘
      61.右挑闭左掌 62.左挑闭右掌 63.钩挂收脚 64.导气归田
      教学参考视频:
      http://my.tv.sohu.com/us/4703484/82370554.s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Q2NjU5Mg==.html?from=y1.7-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Q3ODU0OA==.html?from=y1.7-1.2


      6楼2016-05-24 07:53
      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 六十四式
        1.请手提气 2.退回奇门 3.左挂步挤手 4.右挂步挤手
        5.沉气灌劲 6.右挑闭左掌 7.左挑闭右掌 8.缠退压断
        9.右边缠顺捶 10.左边缠顺捶 11.回步右横捶 12.右追封螺旋
        13.左边缠顺捶 14.右边缠顺捶 15.回步左横捶 16.左追封螺旋
        17.右挑闭左掌 18.左挑闭右掌 19.左搭挂右翻钻 20.右搭挂左翻钻
        21.左缠挒右断手 22.右架左推掌 23.右采挒左断手 24.左架右推掌
        25.马步右横捶 26.右追封螺旋 27.上步穿花掌 28.缠臂转莲肘
        29.追步右铲捶 30.格挡撩缠削掌 31.左缠挒右断手 32.管脚推磨手
        33.和身双炮捶 34.回身铲捶 35.左缠挒右断手 36.管脚推磨手
        37.和身双炮捶 38.回歩倒肘 39.右挑闭左掌 40.右边缠顺捶
        41.缠退削掌 42.追封螺旋 43.左钩挂右兜掌 44.右钩挂左兜掌
        45.右边缠顺捶 46.回挂右兜掌 47.钩挂左兜掌 48.和身双炮捶
        49.回挂右拦手 50.右挂左推掌 51.左拦挂右推掌 52.右拦挂左推掌
        53.双擒左侧踹 54.双擒右侧踹 55.和身双炮捶 56.回挂右平肘
        57.上步左挑肘 58.上步右挑肘 59.上步左平肘 60.盘旋右挑肘
        61.右挑闭左掌 62.左挑闭右掌 63.钩挂收脚 64.导气归田
        教学参考视频:
        纯阴架http://my.tv.sohu.com/us/4703484/82370554.shtml
        纯阳架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Q2NjU5Mg==.html?from=y1.7-1.2
        阴阳架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Q3ODU0OA==.html?from=y1.7-1.2


        10楼2016-12-10 08:54
        回复
          网络视频搜索“峨眉通背缠拳”、“初级缠丝拳”或“六十四式”可以找到参考视频。
          缠丝拳修炼风格:
            阴阳架指演练过程中刚柔相济攻守互用(五刚五柔、四刚六柔、四柔六刚、三刚七柔、三柔七刚、二刚八柔或二柔八刚)的技击风格。
            纯阴架也叫九阴架,风格九阴而一阳,主张从极柔软中求极坚刚,老成练达之人多好之,亦称斯文之道。
            纯阳架也叫九阳架,风格九阳而一阴,多先手出击,刚猛肃杀,少壮图强之士多好之。
            道家太极之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兴替,无过之亦无不及,乃成章法。
          纯阳架要求1分20秒至1分50秒之间完成,劲势整齐恢宏霸气。
            阴阳架在2分30秒至3分30秒之间完成,刚柔相济,收放有序。(竞赛时3分钟内完成)
            纯阴架可在3分30秒至6分30秒之间完成,虚灵轻柔,神意內敛,劲势缠绵,趣兴悠游。
            (竞赛时限时4分钟内完成)
          武不能代表术,力大胜力小是武,力小胜力大是术。
          术不能代表道,道是最高的境界,以无力胜有力,以无为制有为。


          11楼2016-12-28 15:01
          回复
            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全新的学校师资需求
              3月6日,“两会”专题报道“部长通道”栏目里,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我们祖先留下的诗词、书画、武术、中医药、戏曲等传统文化都应该全面走进学校课堂!” 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同志还引用古人的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开合有度,治国良策。”
              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武术蕴涵着许多丰富的内容,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指出,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有利于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手段,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早在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就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出体育课中适当增加中国武术的号召。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这一号召并未得到普遍落实,即使在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也多面临师资、设施装备等方面的巨大困难,武术进入中小学课堂阻力重重。要改变这一现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至关重要。近期经相关教育专家组会商研究,建议将武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组织进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普及推广工作。
            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内容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家长、学生近乎是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上,科目之间精力的分配与该科目在考试中所占权重成正比。要使武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站稳脚跟,首先必须从国家层面调整政策,加大对武术的支持力度,对课时、教程、师资、考核等做出硬性规定,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单设武术课。
              二、改革传统评价体系
              武术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是武术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建议将武术规定为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综合素质考核的必考项目,借鉴跆拳道段位考核系统,每一段级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定量指标来激励学生提高自我身体素质。同时评价过程要重视综合功能的检验,综合考量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等素质。
              三、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武术师资配备是保证武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第一、要加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培养适合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师资。由于武术课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一般体育教师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武术课的教学任务。只有将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师资的培养与中小学武术教学联系起来,才能解决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
              第二、制定专业标准和专业准入制度,中小学武术教师在资格认证或审核时必须具备体育教师和武术教师的双重身份,坚决排除不具备资质的教师再做一些适得其反的武术传承工作。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对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武术教师要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建立健全武术教师在职培训体制,加强队伍建设。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联合起来,多举办一些中小学教师武术培训班,开展学区间教研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武术教师培训,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IP属地:重庆13楼2017-03-29 15:08
            回复
              有道理!支持弘扬民族尚武精神!
              只有把古老的武术传承和全民健身运动联系起来,和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和广大中老年朋友期待健康长寿的愿望联系起来,传统武学才可能有发扬光大的机会!
              现代人挺现实的,你只有能够帮助他们通过五禽戏等功法活动筋骨肢体、通过丹田吐纳导引术运动胸膈脏腑增加肺活量、通过拳械演练强身健体御侮扶弱、通过读心术预测学解心结除心魔指导行止、通过老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新一代孝悌温良和谐生活,中华民族传统国学精粹才有生存延续的意义。
              楼上的提议无疑是近年来最伟大的建议之一!赞一个!


              14楼2017-09-04 08:28
              回复
                很大吗?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9-04 08:28
                回复
                  题峨眉武术
                  遥闻峨眉武术功,源起通臂司徒翁。
                  山静云深妙相处,佛道动静皆相融。
                  临济气功十二桩,火龙拳迷张三丰。
                  以小取胜似小架,点穴飞剌把喉封。
                  僧门徒手长三步,浪子燕青一阵风。
                  子午剑转如闪电,夜行刀劈骠悍猛。
                  千年沧桑树一帜,一诗岂能话尽穷。
                  内外兼修刚柔济,短小绵软巧苍穹。
                    注释:
                    峨眉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发源于峨眉,普及于巴蜀。吸道佛之源,仿猿猴之灵,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独树一帜于世。与少林、武当并称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流派。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司徒玄空创"通臂拳"为标志。
                    临济气功十二桩: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创编“峨眉临济气功”。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研究考证:白云禅师早年为道士,后皈依佛门。他不仅精通道家的阴阳虚实、养生等,也知晓佛家武技,加之,他又懂医学,所以,创建一套动静相融的功法,共分12节,后人称为“峨眉十二桩功”。
                    火龙拳:陈抟号“扶遥子”,是逍遥派的创始人。他传承黄林派,并传弟子“火龙子”,后“火龙子”创“火龙拳”,原名“九龙困匡拳”,该拳是峨眉派镇派之拳。道家武术史记载,武当拳的祖师张三丰早年曾到峨眉山修道,与道士们一起习武练功、交流技艺数十年,并向峨眉道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小架:是相对外家拳的拳架。峨眉拳术在拳架上讲究“以巧取胜”的“小架”,而不是“大开大合”的“大架”。
                    点穴:天罡点穴:六大专修功之一
                    飞剌:指“峨眉刺”。“峨眉刺”似女人的头簪子,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刺杀武器。
                    僧门徒手:僧门派是由少林高僧云昙所创,是典型的外家拳,吸收了道家的养生功和民间拳技而形成的拳派。
                    浪子燕青: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峨眉山大坪寺僧创编。
                    子午剑:清末,仙峰寺神灯长老和紫芝洞清虚道长,苦心创编“峨眉子午门武术”,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时练习而命名。
                    夜行刀:夜行刀以轻柔活变为其艺风,动作柔中寓刚,缓中有快,高低结合,突出在夜间通过观、听、摸、杀,使进攻刀法凌历,防卫密不透风,故夜行刀颇具四川地方拳械风味。
                    短小绵软巧:是概括峨眉通背缠拳的特点。峨眉缠闭门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所谓“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明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公元1507—1560年)曾来峨眉,与武学高深的道人深度交流中,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岩石迸裂惊沙走”;其柔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从起势到收功,动作变化莫测,套路清晰完整,因其行拳风格劲势浑圆整齐、刚柔阴阳相间、虚实收放突兀、螺旋缠绕连绵,兼之“乃是深山白猿授”的历史源革,功家亦称之为通背缠拳。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唐顺之先生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佳句言其大要。练功时要求“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观之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机灵,圆转多变。注重似柔非柔之“绵”,似刚非刚之“脆”,达到“绵劲”和“脆劲”的有机交融和谐统一。手法上少直击而注重培养前臂胳膊粘黏绵随的螺旋横劲(裹铁力);腿法较少强调步法灵活,每以“缠丝无步被人跌”警戒弟子;用法上多“以巧取胜”的“小架”,提倡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转自百度 “峨眉缠闭门”吧)


                  20楼2020-03-09 10:43
                  回复
                    友情分享:中华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顾名思义,是以峨眉山为基点西南地区为中心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武术。
                      据《中国武术史》和《峨眉山志》记载,峨眉武术的祖师爷名叫司徒玄空,他既是峨眉武术的创始人,也是有史料记载以来“中华武术第一人”。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文人武士隐居峨眉山。有位名叫司徒玄空的隐士耕食于峨眉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号动灵子。
                      史学研究表明:宋代以前,以峨眉山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宗教活动以道教为主,早期主要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以修炼铅汞外丹和符篆为主。其实铅汞制品多是有毒的,因颜色看起来大异寻常,先人以为是仙丹,着实毒死了不少的人。不过古时有些道人很乐观,执着地认为死了就是升仙了,肉体腐败之余灵魂已在天界享福。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到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深刻影响。北宋前后主张通过呼吸吐纳运动脏腑胸隔增大肺活量的内丹流派逐渐兴起,这与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健身气功已经日益接轨。南宋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便是当时持这类新观念的佼佼者,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复杂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三教合一”的大一统理念逐步融合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全真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火龙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衍生或充实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峨眉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太乙火龙掌等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其实张三丰所学已经不是最初的通臂拳,而是融汇过的通背拳,否则他后来创编的就不一定是内家拳了。明中后期兵部主事唐顺之潜修期间与峨眉武技的深度交融后,不是像其他武林大师一样自神其技自秘其术,而是通过《峨眉道人拳歌》向世界宣传推广了峨嵋武术,其间“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更是生动记述了峨眉通背缠拳的技击精要。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唐顺之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江浙及中原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第二次飞跃“南拳北上”说。
                      鼎盛于明清,更加强调内外兼修
                      到了明代和清代,峨眉派武术开始进人鼎盛时期。明史有记载的兵部主事唐顺之论著《峨眉道人拳歌》是早期描述通背拳的珍贵资料,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通背拳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也是记录内家武学十分重要的文献,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出自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臂拳。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地描述了峨眉武技中因受龙门派内丹学说的影响而从通臂拳中分流出来的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内家源流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峨眉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少林派和武当派相比较,峨眉武术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内外兼修。其实,这三大派的武术各有造诣,都讲究内修外练,体用兼备,只是程度不同。少林武术由僧人所创,大开大合,硬攻直上,抢先进攻,以腿法著称,善于先发制人,习惯上称为外家拳;武当武术系道士所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借力打力,属于内家拳;而峨眉武术则秉承全真龙门派“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同思想,注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从“峨眉十二桩功”、“峨眉通背缠拳总决”和“天罡指穴法”都可以看出,峨眉武术既重视内气的修练,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刚,刚柔相济,长短并用。
                      清朝时期,曾在峨眉山居住多年的何崇政(石达开的“记室”——秘书)撰写了《峨眉拳谱》一书(亦称《拳乘》),概述了峨眉武术“五花八叶”的大体分布。 (转自百度 “缠丝拳会馆”吧)


                    21楼2021-01-16 11:57
                    回复
                      峨眉缠闭门功夫法门:
                      莫叹难,莫叹难,
                      劝尔从里往外练,不在外边在内边;
                      内里通,一身轻,玄妙天机自然生。
                      缠门练步诀:
                      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
                      千斤应地潮,泛起随步撑。
                      峨眉缠闭功夫秘诀:
                      站势浑圆,攻防互参。
                      顶随相用,闭闪相连。
                      心意气合,诱为至关。
                      有勇有谋,变化无端。
                      缠闭法门:
                      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
                      力由大地借,劲自腰腿喷。
                      轻柔似作茧,哼哈力随声。
                      心意气身手,浑圆一团神。
                      缠丝拳诀:
                      打拳容易走步难,旋身侧进弧步窜。
                      心虚神活审机势,意到步到任封展。
                      螺旋缠丝牵不尽,运手从腰肩臂转。
                      如蚕吐丝绷茧厚,风云曼舞势浑然。
                      峨眉通背缠拳技击八法:
                      十字缠打是手法,贴身弹抖是靠法。
                      空中牵缘是化法,螺旋侧身是进法。
                      崩钻箭捶是阳法,沾粘顺随是阴法。
                      柔缓凝重是练法,引进落空是用法。
                      (转自百度 “道门缠丝拳”吧) 


                      22楼2021-02-21 13: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