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灵吧 关注:448贴子:7,566
  • 1回复贴,共1

苏格拉底的无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们人中间 最聪明的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 自己的智慧 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申辩篇
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 我去死 你们去活 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 只有神才知道——申辩篇
这篇文章是对我前几篇文章的 总结 想将前几篇串在一起来谈 毕竟散乱的几篇 如果 单独的去理解 好像也没什么价值可言
与一个吧友争论 认识以及语言的问题导致 我写了 从形而上学的失落看现代人的迷信 耶稣与宗教大法官 致最后的贵族伊凡卡拉马佐夫 和 哲学与杀人 这几片文章 他们都是围绕着一个整体来写的 那就是 一种哲学的思路 这种思路英美派的人 不太容易理解 如我以前说的 英美派的人 是巫术的思考形式 这种思路是很难理解 神话的思考形式的 比如 有位吧友这么说过
构成哲学体系化的概念、基本的概念相互具有独立性,论证要有有效性,构成的理论要有融贯性,而正确性是讲的内容,它的基本要求是概念分析、逻辑论证和理论建构必须与成功的科学理论和健康的常识观念相协调,能够对语言、事件、思想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哲学研究中,反思可以借助思想试验来完成,正如科学实验可以检验科学理论一样,我们可以借助思想实验来检验我们的哲学主张。
这段话说的基本上 符合英美派的思路 这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 思想脱离了 这些 也就谈不上思想了 但是 会不会有另一种思路存在呢? 有没有 另一种可能性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 为什么概念要具有独立性 这是思想最必要的一个环节 当一个概念 与另一个概念 尤其是这个概念的反面 无法分辨的话 这个概念 本身 也就 无法被人所理解了 这就是逻辑同一律的 A=A 他只与自身相同一 如果不能保持 A=A 就会出现 方的圆 但问题来了 生活之中 的概念 是没有独立性的 我虽然无法找到方的圆 可是 有些人说这是黑天 有些人说 这是白天 此时到底是黑天 还是白天呢? 有些人 说那人是男人 有些人说 那人是女人 有些人说那个颜色是红色 另一些人说 不是红色 应该是黄色 从这里 我们就看到了 认识的一种 张力 哲学就是在这种 张力 之中 去探讨问题的 英美派面对问题的思路是 那个被谈论的 焦点 到底是什么 这到底是白天 还是黑天呢? 于是他们试图去定义 这些概念 从而化解双方的争论 而另一种思路 正好相反 失去反思 为什么 那些人 会 说这是白天 另一些人 说是黑天 呢?
后面他提到 逻辑 合理性 健康的常识 这些思路其实 都是 启蒙运动之后 对 逻辑和理性崇拜的产物 这是非常肤浅的一种思想 我的那篇 从形而上学的失落看现代人的迷信 说的就是这种 启蒙运动后的迷信 这种迷信的本意是想去掉 前面说的 那种 张力之中的哲学 当一些人说 这是黄色 另一些人反对说这明明是红色时 启蒙思想 就想 利用逻辑和理性 去一劳永逸的将这些 张力 也就是分歧 化解掉 也可以这么说 将 一种 对话 一种 复调 转变为一种 单音 一种惯性 在这种思路下 他们 总是 想着去规定那些概念 甚至 要创造一种 完全 形式化 僵死的语言 在这种语言之中 最好 毫无张力可言 我无法反对他的这种 愿望 甚至这种行为本身 也是有意义的 因为 各种概念的意义 在他们不停地规定 不停地 争论之中 不停地变化之中 慢慢的呈现出来了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忘记了 这个争论的意义 也忘记了 好像 这种 争论 不停地在继续 概念的意义 也在 不停地 变化 所谓健康的常识 也变成了 变化的常识 在这种争论中 不就是 之前的张力吗? 这种张力 在 规定中 在 研究之中 不曾减弱 可这些 却被英美派的人无视了 难道争论着 本身不就是 哲学着吗? 我的那篇 致最后的贵族伊凡卡拉马佐夫 说的 就是这种 张力 带来的意义
我们再来追问 什么是逻辑 什么是理性呢? 难道这不值得思考吗? 我们来看一下 启蒙理性的这些思路 为什么 会提到 逻辑 理性和 健康的常识 这与哲学 尤其是近代哲学的两种 思路有关系 当哲学从 对 “是”的思考转向了 对 “要”的思考后 也就从认识 转入了 意志论 而英美派 显然是不关注意志的 更准确的是 不关注“要” 这种从康德以来的转向 英美派没有 参与 那为什么要转入意志论呢 这恰恰是对认识论的 一种 张力 所导致的转变 (注意 英美派没有这种张力) 英美派由于一心专注于逻辑的 形式思维之中 所以 在面对康德时 基本上只专注于 他的 纯粹理性批判 对其他的两个批判的看法 只是一种 形式的划分 (非常符合上面说的 概念相互具有独立性) 以至于 将三大批判 完全孤立的去理解 好像实践理性 就是在说 伦理道德问题 而 判断力批判 只是说的 美学问题 那么我们 不要 用 逻辑或者 纯形式的眼光去 看待 第一批判 回到生活之中 第一批判根本什么也没有说清楚 在那些无聊的认识形式之中 我们甚至 无法认识一个苹果 注意 苹果是什么呢?是一个概念吗? 属于经验知识 我们要认识 苹果 就要知道 苹果的概念 而这个概念 不是先天的吧 经验的? 那么请问 苹果 作为 一个 经验概念 如何形成的呢? 难道 与 判断力批判中的 和目的性 就一点联系没有吗? 认识或者说 知识 与 审美 有什么联系吗? 也正是 在这种 对认识论的追问之下 叔本华 才自然而然的 转入 意志论 黑格尔与叔本华的不同是 将 意志 理念化了 也正是这种 哲学转向 才将这种 哲学中的 张力凸显出来 英美派的思考形式是要有一个 逻辑基础 也就是 健康的常识 然后 以这个常识为标准 进行逻辑的演绎 只要在这个常识的逻辑体系之中的演绎 就是符合理性的 可见 这种思路 完全是单音的 不需要任何讨论的 按照现在一些 学者的通俗想法 这是一种 霸权思想 如果1+1=2是一种标准的话 那么 我说1+1=4就不对 就是有问题的 可是哲学的认识 中 恰恰有这种张力存在 他不是 一个人 依靠自己的认识来反思 而是 另一个活生生的人 一个权力意志的主体 来否定你 对你说 不是 或者 不要 在你的所谓的 健康的常识中 逻辑体系中 这个就是 红色的 永远不会错的 但另一个 主体说了 不是 他是外在的 突然侵入 不由分说地否定者 这时 你要么强硬的否定对方 要么就是黑格尔的奴隶意识 去承认对方 当然 正如我在 耶稣与宗教大法官中所说的 在 赞成与反对之外 还有着一种 理解 这样会导致 你先前的所谓的 健康的常识 被瓦解掉 从而 先前的 那些 逻辑的 理性的东西 也都没有意义了
其实 哲学 一直 在 这种 是与 要的 张力之中 变化着思路 比如 真 这个概念 我们问 什么是 真呢? 比如 我现在 肚子 饿了 我会说 我真的 肚子饿了 可从 “要”的视角来看 饿是不真实 而真实的我是圆满的 不饥饿的我 比如 在生活中 有些人 会说 因为社会的压力 我无法做我自己 可见 这个现在所是的他 并不是真实的他 真实的他 恰恰不是认识中的“是” 后来萨特所说的 是我所不是 和 不是我所是 就是 在要与是之中 来回的做着语言游戏
当我们在一个知识体系之中 反思时 逻辑 当然是 畅通无阻的 结果之前就必然要有原因 但有没有另一种思维形式呢 ? 回教苏菲派中的一个派别认为 世界中没有原因和结果 每一个瞬间 都是安啦的 再创造 这也是近代 存在主义的思路 人所面临的生存抉择 他不是 某些 理论体系之中的逻辑演绎 而是我要 或者 我不要 哲学从对’是‘的思考 转入 这种 生存哲学时 就产生出了 是与要的 内在张力 (注意 先前的是 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种 张力之中 固定的 逻辑基础 那些 健康的 常识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都不再坚固了 按申辩篇中的 苏格拉底所言 那些基础 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
我们在柏拉图的对话集中 (大多数) 所看到的苏格拉底 在和他人 对话中 就不停地 变换着 那些所谓的健康的常识 对话到结束 也没有什么结论 方便我们看客可以拿 那个结论作为 理论基础 从而演绎出更多的知识 苏格拉底就是在这种 追问的思路之中 真诚的 说出了 他只知道自己的无知


IP属地:天津1楼2016-05-17 23:38回复
    反思,質疑,不斷糾錯。
    事實上,物體之間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嚴格的界限”。但是,直觀上卻有這樣的所謂界限。我們尊重直觀,去分別它們,建立各種概念去分別他們。但是,當我們窮糾定義時,我們會發现,除了直觀上有差別,事實上它們并不能得到嚴格的區分。
    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區分它們,因為它們的表現那麼的不同。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5-19 1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