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长在中高考期间需做的几个方面
时光如梭,离一年一度的中高考时间越来越近,家里假如有一个参加考试的孩子,家长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1、只要孩子在看书,家长就不要再督促孩子如何学习了,因为家长假如再督促孩子的话,孩子的心里压力就更大了。对孩子的复习反而不利。
2、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这时候的饭菜应适当的增加些鱼肉等肉类食物,最好每天吃半斤至8两主食、1斤青菜、半斤水果、1个鸡蛋、200毫升牛奶、1两豆腐、1两鱼虾、2两瘦肉、半两油、6克盐、饮温开水6-8杯(尽量不喝、少喝碳酸饮料)。
3、作为高初中考生,正是身体生长发育阶段,每天可以吃2个鸡蛋,瘦肉可以增加到4两。青菜应多样化,要多选择选择绿色带叶子的,像西兰花、油菜、菠菜、芹菜、西红柿等。这些青菜所含的维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早餐的重要性几乎每位考生、家长都心知肚明,而早餐却又成了最易被忽视的一餐。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要重视早餐,如果因为时间紧或刚起床吃不下,家长可给孩子带上一小块巧克力或一二块饼干或一小片面包和一小瓶牛奶或酸奶,在上午10点左右吃,但量不宜过多。最好带几块糖作为备用,防止孩子因紧张或活动量增大而发生低血糖现象。
晚餐一般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的食物。
4、主食。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鸡鸭鱼肉比米面有营养。尤其是大考前夕的餐桌上,主食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有的家长给孩子煲了靓汤或做了一桌好菜,会让孩子少吃几口饭,多喝碗汤、多吃块肉。而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据介绍说,人体生理活动、体力和脑力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是由碳水化合物供给,
5、 下面再说说起居:
考生往往睡得很晚,睡眠不足会影响次日的学习质量。如何安排起居更合理呢?
6、在备考期间作息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不宜复习得太晚,最好在晚上10点半左右就休息,早上6半点之前起床。睡不着觉,也属于正常现象,要给孩子说明,别让孩子因为没睡着觉就感觉压力很大。每天可适当做慢跑、做操、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的运动;也可以在室内伸伸懒腰、深呼吸、远眺等舒展性的活动,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7、午饭半小时应进行午休,时间一般不宜过长45分钟左右即可。
8、晚上可让孩子观看一个小时的新闻或孩子自己特别喜欢的节目。
9、家长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保证孩子吃好、休息好,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总之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好生活空间,孩子才能更好的去发挥思维、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济南纳川教育教研室
时光如梭,离一年一度的中高考时间越来越近,家里假如有一个参加考试的孩子,家长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1、只要孩子在看书,家长就不要再督促孩子如何学习了,因为家长假如再督促孩子的话,孩子的心里压力就更大了。对孩子的复习反而不利。
2、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这时候的饭菜应适当的增加些鱼肉等肉类食物,最好每天吃半斤至8两主食、1斤青菜、半斤水果、1个鸡蛋、200毫升牛奶、1两豆腐、1两鱼虾、2两瘦肉、半两油、6克盐、饮温开水6-8杯(尽量不喝、少喝碳酸饮料)。
3、作为高初中考生,正是身体生长发育阶段,每天可以吃2个鸡蛋,瘦肉可以增加到4两。青菜应多样化,要多选择选择绿色带叶子的,像西兰花、油菜、菠菜、芹菜、西红柿等。这些青菜所含的维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早餐的重要性几乎每位考生、家长都心知肚明,而早餐却又成了最易被忽视的一餐。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要重视早餐,如果因为时间紧或刚起床吃不下,家长可给孩子带上一小块巧克力或一二块饼干或一小片面包和一小瓶牛奶或酸奶,在上午10点左右吃,但量不宜过多。最好带几块糖作为备用,防止孩子因紧张或活动量增大而发生低血糖现象。
晚餐一般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的食物。
4、主食。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鸡鸭鱼肉比米面有营养。尤其是大考前夕的餐桌上,主食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有的家长给孩子煲了靓汤或做了一桌好菜,会让孩子少吃几口饭,多喝碗汤、多吃块肉。而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据介绍说,人体生理活动、体力和脑力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是由碳水化合物供给,
5、 下面再说说起居:
考生往往睡得很晚,睡眠不足会影响次日的学习质量。如何安排起居更合理呢?
6、在备考期间作息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不宜复习得太晚,最好在晚上10点半左右就休息,早上6半点之前起床。睡不着觉,也属于正常现象,要给孩子说明,别让孩子因为没睡着觉就感觉压力很大。每天可适当做慢跑、做操、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的运动;也可以在室内伸伸懒腰、深呼吸、远眺等舒展性的活动,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7、午饭半小时应进行午休,时间一般不宜过长45分钟左右即可。
8、晚上可让孩子观看一个小时的新闻或孩子自己特别喜欢的节目。
9、家长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保证孩子吃好、休息好,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总之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好生活空间,孩子才能更好的去发挥思维、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济南纳川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