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灸吧 关注:45贴子:416
  • 7回复贴,共1

馬氏灸《呼吸繫統案例與辯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14 21:41回复
    感冒
    辯證;
    感冒是臨床上常見的,四時均可發生,臨床上以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為其特征。輕者祖國醫學稱為‘傷風’,重者稱之為‘時行感冒’。病因分為風熱感冒與風寒感冒兩類,冬季寒冷,寒邪易犯,春季當風,風邪易生,夏季暑濕熏蒸,秋季涼氣侵犯,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突變,都是感冒的因素。若遇體質下降或素來體弱,正氣不旺,腠理不顧,或起居不當,肺胃失調,正氣虧虛,六淫之邪就可乘虛而入;秋冬之季易感寒邪,春夏之季易感風熱暑邪。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3-14 21:54
    回复
      (1)風寒之証:頭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噴嚏、流清涕、惡寒發熱、四肢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之証:頭脹痛、鼻塞、噴嚏、流濃涕、咳嗽、咽喉腫痛、口乾流汗、微惡風寒、發熱或高熱,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
      (3)暑濕之証:頭昏腦脹,鼻塞聲重,流濁涕,自汗熱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心煩,胸悶脹,呼吸氣短欲嘔,舌苔黃膩,脈浮濡數。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3-14 22:11
      回复
        診斷要點:
        (1)咽部乾燥、噴嚏、畏寒、流涕、鼻塞、低熱。
        (2)咳嗽,鼻分泌物由清水樣變黃濃濁稠,鼻塞4~5日。
        (3)全身症狀短暫,可出現全身痠痛、頭痛、乏力、胃納差、腹脹、便秘或腹瀉,部分伴發單純性皰疹。
        (4)體檢鼻和咽部黏膜充血水腫。
        (5)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高,淋巴細胞稍升高。
        (6)須與流感、過敏性鼻炎,急性傳染病前驅期鑑別。
        治則:祛風解表,清熱解毒
        灸:鼻根部,後頭維至大椎,脾腎腧。風寒加外關,風熱加曲池,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尺澤、列缺,咽痛加太陽、合谷,宣風邪。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3-14 22:25
        回复
          過敏性鼻炎
          辯證:
          過敏性鼻炎中醫歸納為‘鼻鼽’類,發做快,好轉快,但復發性強,臨床症狀以噴嚏、流涕、鼻塞、鼻癢為主,是人體接觸某種物體后,鼻部對異物敏感性的反應,形成鼻腔黏膜病變為主的異常表現。中醫認為鼻為肺之竅,故鼻部的病變多與肺經受邪有關,如外感風熱、風寒之邪,犯肺,蘊而化熱,肺失清肅,熱邪上擾,主要由肺氣虛弱,脾腎虛損,衛表不顧,腠理疏松,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氣相搏,肺氣不宣而犯。
          調則:疏風清熱,利鼻通竅。
          灸:鼻根至上星、雙耳部及耳孔、列缺、合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3-15 15:14
          回复
            肥厚性鼻炎
            辯證:
            肥厚性鼻炎又名增生性鼻炎,特點是黏膜肥厚增生,症狀主要表現為鼻塞或有膿性分泌物,嗅覺失常。
            中醫歸為‘鼻室’範疇,與肺氣不宣有關,風寒暑濕犯肺,肺竅壅塞不通,肺氣不能肅降,濟養鼻部,風邪壅塞鼻竅內,客邪阻塞鼻竅,而化熱于鼻竅內,氣血瘀滯,‘鼻室’組織增生,致使鼻塞,氣機不通。
            調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除痞塊。
            灸:鼻根至上星、耳部、耳心、迎香。辯證可加風池、合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3-15 15:25
            回复
              慢性咽炎
              辯證
              中醫無此名,屬於中醫學‘喉痺症’,是因多次急性喉部熱症及急性鼻部熱症,反復發作,急性熱邪余留咽喉部,就發痺疾而乾澀脹痛,有分泌物;素來體質虛弱者,臟腑陰虛陽旺,不能濟養咽部,又遇風熱侵襲咽部,傷精耗液,更使陰液虧損,兼之虛火上灼,亦可導致發作。
              咽部有異物感,癢微痛,乾燥發熱,黏稠分泌物不易清除,有時噁心、嘔吐,檢查咽部有彌漫性充血,色暗紅,附有黏稠性分泌物,黏膜增厚,咽后壁出現淋巴濾泡。因素有,急性咽炎反復發作,鼻腔慢性炎症,多發于成年人,嗜吃煙、酒、辛辣厚味之人。也有肥厚性慢性咽炎和萎縮性慢性咽炎。
              調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灸:後頭維、咽喉部及頸部兩側、合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3-15 15:47
              回复
                支氣管哮喘
                辯證:
                主要以哮喘為患,機理復雜,因素多種,中醫學認為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產生氣道壅塞而致。由於外感風寒熱邪犯肺,產生熱邪阻塞氣道;因脾胃失健運,腐積化熱,變生濁痰,上犯于肺,痰濕已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痙攣,因過度疲勞,或偶遇風寒誘發,稱痰宿內伏犯肺所致;又因支氣管哮喘反復發作,寒痰濕熱,長時壅塞肺道,反晦致脾腎陰虧,痰熱宿肺,肺虛不主化津,更失肅降,脾虛不能運化,水谷津液不能上濟養肺,下濟於腎,則腎陰虧虛火灼肺,至臟腑虛弱,若遇外邪,內外不固,引動伏痰,哮喘犯做。
                調則:扶正祛邪、健脾化濕
                灸:大椎至肺、脾腎腧、天突至神闕、少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3-15 1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