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3,821贴子:1,341,950

重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两年前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那时候对经济学一无所知,如站在大山脚下仰望顶峰,看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也因在山脚偶获一鳞半爪而喜不自胜。现在有了些基础知识了,决定再读一次。
本来是打算读曼坤的《经济学原理》,但是没借到上册,下册却是一大堆。所以就决定再读一遍萨缪尔森。
另外,有些问题仍然不甚明白,抓耳挠腮难解其意。希望不吝赐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经典需要精读,不在乎时间长短,在乎这趟心灵之旅的收获。在乎,是否能在沧海之畔拾到那么几粒光鲜亮丽的贝壳珍珠?
所以,我会慢慢来。
一天就读那么一点。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0-03 09:10回复
    为增加对未来消费的投资,需要牺牲当前的消费。这句话想半天仍然不透彻,是什么意思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国家适度抑制当前消费,增加对未来的投资,虽然牺牲了当前的消费,但是未来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或者消费品。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0-03 09:17
    收起回复
      投入的另一个名称叫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可以划分为三大基本范畴:土地、劳动和资本。
      在今天土地应该不那么重要了吧?反而加入了企业家才能、技术和信息什么的,听说企业家才能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此你们怎么看?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0-03 09:25
      收起回复
        这其中也涉及到机会成本了。在这稀缺的时间世界里,选择一样东西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一些东西。机会成本,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0-03 09:38
        回复
          经济增长是资源耗费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一场竞赛。
          假定没有技术进步,那我们的资源应该所剩无几了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0-03 09:42
          收起回复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围绕价格中心理论展开?都忘了宏观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0-03 09:4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0-03 10:08
              收起回复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都会比常人了解的更要有分量。的确,统治世界的人可以说非他们莫属。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诞的念头,也往往系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我确信,同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功能相比,既得利益的作用是被夸大了的。诚然,这绝非是指眼前,而是指经历了一段岁月之后。因为,在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25岁或30岁以后还能继续为新理论思潮所裹挟的人往往为数不多。因而,文官、政治家乃至鼓动家们用以左右时事的高论不大可能是最新的。尽管如此,思想,而不是利益,或迟或早终归是危险的,不论是伸张正义,还是放纵邪恶。
                这是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里面的话,感觉好晦涩。萨缪尔森说,这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最根本理由。读了好多遍,仍然觉得不大懂。
                有的人说纯粹是凯恩斯发的牢骚,我觉得应该不会在著作的最后用牢骚结束吧。
                里面的某位已故经济学家,是指亚当斯密吗?
                求大神解释这段话。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0-03 19:24
                收起回复
                  国国国国锋哥和不不看看到吃惊都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0-04 02:21
                  收起回复
                    这几天去出去到处浪。金沙岛看了薰衣草,腾格里沙漠体验了黄沙弥漫之美。虽然玩得很嗨,却没看书。三日不读书,便觉自己面目可憎。少年继续努力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0-07 19:26
                    收起回复
                      后此谬误。第一个错误出自于因果推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犯下了这里所说的后此谬误。
                      一个实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或扩张期之中,会出现物价上涨的现象。由此,他们便得出结论说,治疗大萧条的良方是提高工资和价格。这种对策建议会导致一系列的以增加工资和提高价格为目的的非效率(也可译作无效率或低效率)的立法和规定。然而这些举措真的能够推动经济复苏吗?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能”。尽管它们可能会有利于复苏早日起步,但事实情况却是,只有在政府为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扩大军事开支、从而导致总支出迅速回升的时候,经济才得到了真正的复苏。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0-07 19:27
                      收起回复
                        合成谬误。有时我们会假定,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总体来说也一定正确。然而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总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
                        比如,丰收悖论,囚徒困境,应该就能说明这一点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0-07 19:36
                        回复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0-07 19:38
                          回复
                            造出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根结底,都意味着对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的一种偷盗。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这句话说得很经典。所以我觉得没必要为我们的军事实力感到骄傲,因为经济总量在那里,任何一个国家有这么高的经济总量,军事力量也不会弱到哪里去。纯粹个人狭隘见解。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0-07 19:45
                            收起回复
                              萨缪尔森的微观深入浅出,绝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10-07 21: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