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维屏吧 关注:16贴子:120
  • 0回复贴,共1

合作化小说系列评之一: 《春潮急》:窥视四川文学干裂的一个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部小说相当的不成功,也可窥见四川籍作家的作品所带着共性的地域问题。
查了一下资料,小说在出版的1974年,曾经印过200万册,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量。但相对于《金光大道》持之以恒、广泛深远的影响,《春潮急》又显得过于湮没无闻。在网络上查了一下,几乎很少有评论者还提起这部巨大印量的与《金光大道》一样反映合作化题材的小说,而小说的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塑造出能让人难以忘怀的鲜活人物,这无疑是一部小说的最大的失败之处。
但奇怪的是,一些文学史论,却在贬低或矢口不谈《金光大道》的同时,对《春潮急》情有独钟,从小说中发掘出了许多优点与长处。然而,这些优点与长处,恰恰没有任何的生根之处。如果《春潮急》都可以从中阅读出种种长处的话,那么,《金光大道》就相当于《红楼梦》对于《醒世姻缘传》了。
如金汉所著由杭州大学出版的《中国当代小说史》(1990版)中论述道:“整部小说透着一股泥土的芳香和清新的气息,这在整个文风已被‘帮八股’所污染的文革当中,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在冯刚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中,作者也对《春潮急》作了夸大的溢美性的赞誉。这也似乎是非常少量的文学史著作中将《春潮急》专门列出来加以评述的一部论著。
但恰恰相反,《春潮急》的小说语言是局促生硬的,情节是不够舒展的,往往由作者在强制性地规范人物的运动,总是不断地为人物制造出一个动机,然后不合生活逻辑地推行下去,小说里的反面力量,都是作者异想天开地设制出来的,给人一种非常不真实、不自然的感觉。所以,整个小说里的人物没有树立起来,语言上也没有什么舒展的让人回味的余地,因此这部小说尽管看起来算是鸿篇巨制,但反响甚微,至今已经无人问津。如果不是因为我到了四川去了一下,希望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一点四川的风土人情,我是无法有耐心与毅力读完这部我早已从旧书摊购回,但一次次难以卒读的合作化小说的。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峨影厂当年曾把小说拍成电影,并在1977年公映,但电影放映的时代已经不适于这种帮八股文艺的生存了,所以整个电影自然毫无反响。而电影拍的也相当的差劲,关键是里面没有什么真实的矛盾主线,拍成电影后,觉得缺乏戏剧冲突,这本质上还是小说的基础比较薄弱的缘故。


IP属地:江苏1楼2015-09-09 09: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