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吧 关注:1,991贴子:6,546
  • 2回复贴,共1

莲师法要——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莲华生大士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莲师法要-源自诺那精舍
此文乃是邬金教主莲华生大世所作,
愿这殊胜的解脱之道永不失落,直到娑婆众生毕竟解脱
无上稀有秘密宝 日月经天恒住世 加被尘刹诸有情 同住本净光佛位
随心观缘得成就 愿证本尊得吉祥 身口意业归法性 愿大圆满大吉祥
嗡阿吽班渣咕噜碑吗悉地吽
( 莲花生大士,古印度邬金国人,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应化身,为利益末法时期之众生而受生于人间。)
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1.敬理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2.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
三昧耶 嘎嘎嘎
3.何其奥妙!
娑婆与涅盘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
它的本性恒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是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采。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着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
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
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
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
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
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IP属地:辽宁1楼2015-09-08 15:34回复
    4.谛听!
    有幸佛子,谛听!
    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
    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
    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
    深奥难解,
    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
    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
    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其它行者亦各执一论,
    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件所障,
    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着,
    事乘与瑜珈乘音执着本尊外相而受缚,
    大瑜珈(方便父续)及随瑜珈(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
    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
    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
    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盘本来不二,
    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
    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
    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
    你终将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
    三昧耶 嘎嘎嘎
    5.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
    有人视他为具体存在,实际它并非实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盘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
    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
    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
    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
    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
    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
    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能;
    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
    有人称为大手印;
    有人称为唯一本体;
    有人称为法界;
    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
    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6.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
    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
    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
    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
    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
    当下只是纯粹的照觉而已。
    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
    它真实无杂,明空不二。
    他既非永恒,亦非受造,
    然而它绝非虚无,因他光明遍在。
    它也不是单一的实体,因他明显地遍存万物。
    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
    因他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总之,我们本具的自觉,绝非源于任何外物。
    如此方式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7.在本觉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
    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
    因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
    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8.谛听这殊胜的开示,
    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
    本来空明,纤毫未染,
    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
    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
    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
    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
    你怎能说,你寻不着自己的心性?
    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
    你百般寻找,为何仍说你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
    由是可见,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念确有,你怎能说此念未生?
    你只需随此念生灭,不修不整,
    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
    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
    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
    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
    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
    既然本觉是自然出生、自然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
    你怎能说,一切功夫只是徒然?
    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
    你为何还说,你不知对治之道?
    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
    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
    9.自性本空,它真的无实无根,
    你的自性也如虚空,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着空观,
    那自然生起的本觉,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
    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这本觉本智,真的是不灭的,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意识所能尽解,
    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
    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
    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IP属地:辽宁2楼2015-09-08 15:34
    回复
      16.既然你以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
      便应抛去过去的知见及一切,
      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
      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
      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须修持。
      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你的觉性便知本明,光明灿烂。
      当他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
      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
      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
      明空不二,是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
      便得如时而见金刚萨埵。
      17.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
      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
      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
      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
      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
      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
      若遍寻不得,
      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见及持此知见的人并无分别,
      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
      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
      这便是大圆满见,
      于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
      18.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立论何等分歧,
      你的日常觉心,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
      应知,修持与修持者本来不二,
      不论你在修行与否,不妨寻觅一番修持之人,
      若遍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
      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沉散乱,
      当下无染的觉性自现光明朗净,
      这毫不造作的觉照,便是专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19.不论当前的行事标准,是何等的分歧,
      你本具的元觉,却是唯一本体。
      应知,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
      不论你正在造作或无事,不妨观察一下,
      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寻行者而不可得,
      你的行事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重生。
      无始以来,事行与行事之人本无分别,
      你若能不落入妄见,染着习气,
      当下的觉性刹那归于清净无染。
      既不相应,也不排斥,随顺事物,不加修整,
      为此道行,方称清净无染。
      如此,净行与不净行,亦本来无二。
      20.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是何等的分歧,
      心性的本质就是本觉,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
      应知,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
      你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遍寻悟者而不可得,
      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灭,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与悟者皆觅不可得,
      你又不落于执着或贪嗔惧情,
      当下的觉性便归于本来的清净无染。
      只要了悟法报化三身圆具于你内,
      此即无上佛果。


      IP属地:辽宁4楼2015-09-08 15: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