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吧 关注:377,916贴子:8,247,828

回复:“地震云”的真相【转帖】★观云识天★---带你走进云的世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毛卷层云
云层厚薄不均,云底也不平整,毛丝纤维结构比较明显,云的顶部比较平坦,略有微小起伏。



IP属地:新疆36楼2015-07-09 03:35
回复
    11.卷积云(又是一种被误认为地震云的云系)
    云块很小,约在5500米的高空。白色鱼鳞状,成行、成群排列分布在高空。卷积云是高空大气层结不稳定产生波动作用而形成的。如果天空云的分布以卷积云为主,它又与卷云、卷层云有关联,相互影响,并系统发展,通常预示将有不稳定的天气系统影响,并将出现阴雨、大风天气。农谚“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即指这样的云天。




    IP属地:新疆37楼2015-07-09 03:39
    回复
      气象常识:
      东亚大气环流简介:
      东亚冬季高空基本气流为西北风,低层自北向南分别盛行干冷的西北、北和东北季风;夏季高空一般北纬30°以北为西风,以南为东风,低层自南向北为湿热的西南季风和偏南到东南风,因而形成了随盛行风的转变,在环流、天气系统、气团性质等方面都发生明显变化的气候特征。
      四季流场与季风进退 中国四季流场各有特点,冬夏季风的季节**替过程,不但规定了季风区域,还因环流、地形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各地的气候差异。
      冬季。冬季环流约始自10月中旬,结束于翌年4月中旬,其中以12月~翌年3月初是冬季风的全盛期。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势力强大的冷高压区。青藏高原的存在和它形成的低温高原中心叠加在蒙古高压之上,都使高压势力得到加强。这时在地面图上蒙古高压控制着整个亚洲大陆,成为干燥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源地。
      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一个低气压,它是西来气旋的总汇。在赤道以南的太平洋和印度洋面亦为低气压。由蒙古高压流出的气流,一支向东流向阿留申低压;一支向南可达赤道附近的南海,这是中国冬季风的南限。西限受地形影响及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形成一条地形锋,其东南一段即“昆明准静止锋”,是为冬季大陆冷气团与西南暖气团之间的锋面。


      IP属地:新疆39楼2015-07-09 03:41
      回复
        在冬季风盛行时期,中国大部分在单一的极地大陆气团(Pc)控制下,天气寒冷干燥,只有当它在向南流动的过程中与较暖湿的地面或海面接触,下层不断增温增湿,逐渐形成变性极地大陆气团(NPc),特别是在暖海洋面变性,从海上回流,再与新鲜的极地大陆气团相遇而形成锋面时,会出现阴雨天气。云南高原受蒙古高压影响较小,而常受热带大陆气团(Tc)所构成的西南暖流所控制,天气晴暖干燥,形成中国冬季的温暖中心。
        但在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会出现阴雨天气。冬季大陆高空为盛行西风所控制,在3000米以上的高度上受青藏高原的阻障和分支作用,西风急流在高原两侧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是副热带急流,北支是极锋急流,并在东经140°附近形成西风带平均大槽,东经90°附近高原北侧形成平均脊,在对流层中上部皆维持这一“西脊东槽”形势,在槽后冷平流的诱导下,蒙古反气旋频频南下,冷空气向南爆发常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是中国冬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强大的寒潮会引起中国大面积地区的剧烈降温、雨雪和大风等天气。侵入中国的寒潮冷空气大都源自欧亚大陆北部北冰洋等地,移入中国前常在西伯利亚中部(北纬43°~65°,东经70°~90°)积累加强。(这一地区称为寒潮关键区),然后南下,并不断减弱。寒潮本身是冬季风活动的一种形式,也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
        华南地区冬季强冷空气入侵的次数为黄淮地区的1/2、东北地区的1/3、引起的降温幅度也比北方少。春季。是冬夏环流的过渡时期,高空南支西风急流于3、4月间先后两次明显减弱、北移。北支位置变化不大,但强度减弱。同时东亚平均大槽也明显减弱,中国上空基本气流由西北渐转为西风。相应在地面的活动中心也发生变化。高纬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两个活动中心逐渐减弱,并分别向西和向东移动。
        低纬开始建立南亚印度热低压,南亚高压(青藏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并不断向北扩展。同时形成了东北低压及鄂霍次克海高压。自黄海到日本一带形成变性高压区,华北、华东出现南风的机会增多。在它的影响下,华北和东北开始出现少量春雨。西北和华北的西南部常出现一连串分裂的小型反气旋环流,它与由青藏高原南侧绕流而来的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明显的切变线,冷暖空气交绥,江南容易产生降水过程。


        IP属地:新疆40楼2015-07-09 03:41
        回复



          IP属地:新疆42楼2015-07-09 03:43
          收起回复
            夏季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来自热带与赤道海洋洋面,一般称为热带海洋气团(NTm)与赤道海洋气团(NEm),二者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中国的主要雨带和雨季大多与夏季风的消长有关。主要雨带大致位于夏季风前沿,随夏季风的进退而南北移动。平均每年4月下旬华南夏季东南季风盛行,5月中旬华南沿海形成一大雨带。
            以后逐渐北移,6月上旬雨带移至南岭以北,使东经100°以东的华南地区出现春雨期。6月中旬,地面太平洋高压脊线由北纬 15°突然北跃到北纬20°~25°,夏季风北进到华中地区。在高空“两脊一槽”(鄂霍兹克海高压,乌拉尔山高压,贝湖槽)形势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槽前暖平流区,南来的暖湿气流源源北上,同时槽后冷平流也促使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冷暖气流在长江流域交绥产生锋面(极锋)和气旋活动。
            由于鄂霍次克高压的阻塞作用,在江淮流域维持着一段较稳定的、持续的降水过程,此时正值当地梅子成熟时节,故称为“梅雨”。 7月中下旬,亚洲上空西风带再次经历一次剧变,北移到最北位置。地面太平洋高压进一步向西向北扩展,高压脊线从北纬25°再次北推到北纬30°附近(北纬25°~35°),夏季风开始在华北盛行。至此,环流形势从初夏进入盛夏。
            在盛夏期间对流层低空(1.5公里高度)中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南风,仅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盛行西风系统,两支气流在黄河上游汇合形成一条切变线。在其移动过程中产生降水。地面极锋移到其最北位置,雨带再次北移到黄河流域,稳定于北纬40°以北地区,形成华北、东北的雨季,是为夏季风鼎盛时期。江南则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同时西南和华南地区由于西南季风前沿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又出现大雨带,使华南一年中出现两个汛期。



            IP属地:新疆43楼2015-07-09 03:44
            回复
              季风简介:
              季风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南部和东部、东非的索马里、西非的几内亚附近沿岸、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部沿岸、北美洲东南岸及南美洲巴西东岸等地,其中以亚洲季风最著名。


              IP属地:新疆45楼2015-07-09 03:47
              回复
                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在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的作用,有沿着原有运动方向继续运动的趋势,但是由于体系本身是旋转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运动之后,体系中质点的位置会有所变化,而它原有的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以旋转体系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
                当一个质点相对于惯性系做直线运动时,相对于旋转体系,其轨迹是一条曲线。立足于旋转体系,我们认为有一个力驱使质点运动轨迹形成曲线,这个力就是科里奥利力。
                根据牛顿力学的理论,以旋转体系为参照系,这种质点的直线运动偏离原有方向的倾向被归结为一个外加力的作用,这就是科里奥利力。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科里奥利力与离心力一样,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力,而是惯性作用在非惯性系内的体现。



                IP属地:新疆47楼2015-07-09 03:50
                回复
                  地转风:
                  由于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来说,在水平方向上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近乎平衡,地转风即因此平衡而产生。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而科里奥利力的方向垂直于风,因此两者平衡形成的地转风的方向平行于等压线(或等重力位势线)。在北半球,若背风而立 ,高气压(或高重力位势)在右侧,低气压(或低重力位势)在左侧,在南半球则相反。
                  地转风和气压场分布的这种规律,是C.H.D.白贝罗于1857年首先提出的,故称白贝罗定律。地转风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或等压面上的重力位势梯度,即等压面坡度)的数值成正比,与科里奥利参数及空气密度成反比。在离地面约 1.5千米以上的大气中,大尺度运动的铅直速度比水平速度小得多,而且水平运动的惯性力和湍流摩擦力也比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科里奥利力小得多,因此,大气中的大尺度运动,除了具有准水平运动的性质外,还近似地满足地转风关系,故又称为准地转运动。
                  在大尺度大气中(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空气质点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G)和水平地转偏向力(A)达到平衡时的匀速直线平衡运动,G=A。地转风的表达式:Vg=-(9.8/f)*(H/n)式中f=2ωSinφ是地转参数,-(H/n)为高度梯度 (相当于气压梯度)。地转风方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地转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地转风速度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即等压线越密(疏)地转风风速越大(小)。地转风风速还与地球纬度成反比。
                  在中高纬地区,高空的实际风十分接近地转风,风压关系大体遵循上述地转风原理,这是中高纬地区在分析天气和预报天气中应遵循的原则。



                  IP属地:新疆48楼2015-07-09 03:51
                  回复
                    热成风:
                    上、下两层等压面上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具体来说: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因为地转风的大小和等压面上的重力位势梯度成正比,因而热成风的大小必和上层等压面与下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即两等压面间的重力位势差)梯度大小成正比。按照大气静力学关系,两等压面之间的平均气温越大,其厚度也越大,因此,热成风的大小必和上层等压面与下层等压面之间的平均气温梯度大小成正比。
                    这是一种与两个气层间温度分布不均匀有密切关系的。热成风的方向与气层间的平均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顺热成风方向看,高气温在右,低气温在左;南半球则相反。热成风的大小与气层间的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 即等温线越密集,热成风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对于正压大气,等压面上的温度梯度为零,故不存在热成风。对于斜压大气,等压面上有温度梯度,必存在热成风。因为大气中大尺度运动的实际风接近于地转风 ,故大气中大尺度运动实际风随高度的变化可近似地用热成风来表征。这个就是热成风原理。
                    因此,地转风和热成风,反映着大气中大尺度运动的风场、气压场、温度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应用热成风原理,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天气分析,如根据某站风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作温度平流的分析,当风随高度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判断这个气层间有冷平流,当风随高度作顺时针旋转时,则有暖平流。



                    IP属地:新疆49楼2015-07-09 03:52
                    回复
                      说明:
                      1、考虑到地震吧里绝大多数“地震云”帖子都是地面相机拍摄,原文中关于卫星云图识别的内容略去。
                      2、文中特别指出:第13楼(堡状层积云)和第37楼(卷积云)经常被误认为“地震云”。从地震吧里的帖子来看,还有很多气象云都被误认为是“地震云”。
                      3、38楼以下的“气象常识”部分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解释了四季天气的变化,譬如为什么夏季高空一般北纬30°以北为西风,以南为东风,而低层自南向北为湿热的西南季风和偏南到东南风。明白这些原理,就不会动不动就往帕米尔高原、日本群岛方向指了(在某些人嘴里地震云简直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模型,任凭风吹雨打仍然能保持性状,并指向某个地震应力中心云云)。
                      4、49楼的模型不但解释了云的性状,还解释了不同形态云的分布规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IP属地:新疆51楼2015-07-09 04:23
                      收起回复
                        民科的最大问题是对科学缺乏尊重


                        IP属地:新疆55楼2015-07-09 10:24
                        收起回复
                          回楼上:其实地震云的道理,举个看病的例子很容易说明: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生了病都会选择去医院,而不是找江湖郎中,或者求神拜佛?因为现代医学已经是很成熟的科学体系,医院里有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有精密的医疗设备,有经过临床检验的药品等等。
                          有人会说,有些疑难杂症大医院里治不好,找个赤脚郎中的偏方反而管用。这恰恰是科学的客观性体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但是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依靠现代化医学手段治疗,这就是科学的作用。治病还是要靠医生而不是江湖郎中。
                          同样道理,绝大多数所谓“地震云”在气象观测中已有逾百年的研究历史,不但国际上有详尽的分类,科学成因机理也非常清楚。“地震云”爱好者研判某张云图之前,起码应该参考一下气象学的研究成果,看看这种类型的云是否在科学上已经有过研究判定。这就好比身体不适先去医院检查一下,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好。而事实上“地震云”爱好者往往忽视气象学基本的科学理论,先入为主认定某种“地震云”,然后就根据性状颜色条带等等去“报地震”。这种做法,相当于有病不去医院,找江湖术士甚至给自己把脉开方子。
                          世界上有医生治不好的疑难杂症,也可能有不同于气象云的“地震云”,但看病也好,看云也罢,最起码要有一个参考已有科学理论进行辨析的过程。而民科往往喜欢打“创新”的旗号跳过这一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掩盖其基础知识的匮乏,更多是对科学缺乏尊重的表现。


                          IP属地:新疆63楼2015-07-10 00:43
                          收起回复
                            搞“地震云”却不懂气象云,相当于有病不去医院检查,一门心思找“偏方”——江湖郎中草菅人命的例子还少吗?


                            IP属地:新疆64楼2015-07-10 00:51
                            收起回复
                              @sky震云 我可没有删帖(前面插楼的帖子除外,转帖不易要保持文章完整性)。你可能是被管理员屏蔽了,所以我能看到你有回复提醒,也能看到回复的内容,但是在楼里找不到文字。你需要跟管理员沟通一下。


                              IP属地:新疆70楼2015-07-11 1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