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点行动2吧 关注:1,965贴子:52,860

从莫辛纳甘到SVD狙击步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怒刷一帖!!!
纪念伟大的德拉贡诺夫。


IP属地:安徽1楼2015-02-22 16:42回复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大量使用,这些狙击步枪并非特制型号,主要是通过精度实验精选出精度最佳的M1891/30步枪,安装上瞄准镜,并把原来的直拉机柄改成下弯式所得。
    和许多人认为的不一样,莫辛纳甘的精度并不如半自动的SVD(比如都使用普通弹),半自动比栓动精准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结构上的劣势可以用先进的工艺弥补,有钱能使鬼推磨,当然也能把半自动做的和栓动一样准。诸如一系列定制AR、黑&坑的老PSG-1,G28、FD308……,数不胜数。所以SVD精度高于MN1891/30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情。
    当然,狙击型莫辛纳甘精度还是优于SVD的,毕竟是精选出来的东西。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5-02-22 17:03
    回复


      在理想条件下,莫辛纳甘和SVD在打9.6g的普通弹时,精度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莫辛纳甘的精度指标我忘了是多少,但是我们仿制的53骑枪是R50不大于5cm,M1981/30的应该要小点吧。
      至于狙击型莫辛纳甘,射表如下:

      以上显示,毛子对狙击型莫辛纳甘的精度要求是散布密集界5X5cm,相当于R100=7cm(20发/靶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在100米,有49%的子弹会打进这个矩形区域。据毛子自己统计,只有大约6%左右的量产型步枪能达到这个标准。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5-02-22 17:22
      回复
        帮好友顶贴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2-22 18:41
        收起回复

          SVD的缠距是比较有趣而诡异的,很多人疑惑SVD到底是320mm改240mm还是240mm改320mm,因为苏联7.62X54系列步枪机枪清一色都是240mm缠距。
          其实SVD原本是320mm缠距,这是德拉贡诺夫老爷子有意为之。老爷子在设计SVD的时候充分吸收了很多高精度步枪的设计经验,为了能充分发挥SVD的精度,德拉贡诺夫老爷子借鉴了毛子运动步枪的缠距——320mm,而不是240mm,力求达到最准。

          在1974年前,狙击步枪只要求发射狙击弹和LPS机枪弹,320mm缠距无疑是最佳选择,然而苏军考虑到狙击手在作战过程中有必要发射曳光弹及穿甲燃烧弹。根据实验,320mm缠距根本不能发射B32等弹药,子弹一出膛会因为转速不足很快便在空中翻滚失稳,造成精度和弹道性能极差的结果。为稳定较长的弹头,只能缩短缠距,加快子弹旋转速度,这就是SVD改缠距的直接原因。
          伊热夫斯克工厂提出了缩短缠距至280mm的方案,该缠距具有显著有点。不仅能稳定B32,同时能保证甚至略微提高7N1的准确度。但不知什么原因,该方案被拒绝了。总之不管因为什么原因,1975年在军方的压力下,SVD被迫修改至240mm缠距,仅仅是为了稳定B32等特种弹做出的妥协,而改变缠距后的SVD发射狙击弹的精度显著下降,散布变大了约25%左右。因此SVD修改缠距不是为了适应狙击弹,而是为了稳定穿甲燃烧弹等特种弹药,320mm缠距才是狙击弹的最佳缠距(诸如高精狙击枪SV98)。可见苏军并不只是把SVD作为人员杀伤武器,也考虑SVD的其它用途,比如反器材(虽然7.62mmAPI的威力是渣渣了点)。
          改变缠距后,7N1狙击弹的验收指标变为了2个标准,即:
          320mm缠距弹道枪,300米20发/组R100≤8cm。
          240mm缠距弹道枪,300米20发/组R100≤10cm。
          精度锐减25%。

          图为БК-08 (Ц)弹道枪,用于检验狙击弹。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5-02-22 20:19
          回复
            以前北约对狙击步枪的要求为600码发射10发/组弹药,其散布不大于15英寸,这就相当于≤2.39MOA。

            SVD的密集度验收指标为100米发射3X20发(3组X20发/组),其R100≤6.5cm(传闻94年以来改为7cm)。这样就相当于ES20≤10cm左右,大约是3.4MOA;折合成10发组的ES10≤2.9MOA,很显然,SVD发射机枪弹的情况下不能达到北约对狙击武器的要求。

            根据苏联的SVD技术手册(1984年版),SVD的射击精度指标为每一只枪都应在100米发射4发机枪弹,其所有弹着点都应套在直径8cm的圆内。因此2.75MOA的散布圆是所有SVD都要过的及格线。同样不能达到北约的要求(尽管这已经是4发散布了)。
            而新开发的狙击弹仿佛给了SVD第二次生命,现在SVD的射击密集度为:300米R100≤10-12cm,这相当于ES20≤1.89-2.29MOA,已经达到了狙击系统的要求。因此就精度而言,SVD就是狙击步枪。
            根据毛子1977年某一版本的射表(毛子射表非常混乱,同一枪支精度数据相差甚远,我建议以技术手册数据为准),优秀射手发射7N1+SVD的指标值只有LPS+SVD的67.5%(普通射手大致相当),因此可以推断,7N1+SVD的精度验收应该大致是4发套入1.86MOA直径的圆内,也就是≤1.86MOA(实际的平均水平我推断能到1.5MOA)。
            这张射表非常有趣,无论射手水平如何,LPS/狙击弹的概率偏差都基本是定值:高低比值约1.45,方向比值约为1.50;且普通射手/优秀射手,无论弹种,概率偏差比都是1.87左右。
            然而根据误差向量的叠加原理可知:

            总系统误差=(机械精度的平方+射手误差的平方)^0.5,射手误差一般也认为符合近似标准误差定律,因此当优秀射手和普通射手射击狙击弹和LPS时,联立几组方程就会得到非常矛盾的结果,即该射表不符合误差定律计算值。总之这张射表表现的很线性,似乎就是某指标X系数得来,故我觉的不是很准确。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5-02-22 22:21
            回复
              我国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缴获了越军使用的SVD狙击步枪,于是就利用这种战利品进行仿制设计,在1979年定型出1979年式7.62毫米狙击步枪,于1981年试产并装备部队。当年同类仿制品都是要求原样仿制,原则上一点都不改,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瞄准镜分化)。有趣的是,据我所知,缴获越军的SVD为240mm缠距,我们竟然改成了315mm,非常接近SVD最初的缠距,可能是240mm缠距不仅不适合7N1,也不是特别适合机枪弹,320mm缠距即使是发射机枪弹,精度可能也比240mm略微高点吧。毕竟320mm高精度,我们国家的工程师也不是吃素的。
              因为是缴获仿制而不是全套引进,我们的79/85很少见的没有采用和SVD相同的验收标准。79的密集度指标为百米R50≤3cm,R100≤9cm、精度验收指标为100米4发,弹孔套进直径10cm圆内合格(意外弹可不计)。单看指标确实离SVD有不少差距,但79狙击枪能超过标准甚多,精度不见得和SVD有多大差距(尤其是在打狙击弹的情况下)。比如我们80年生产的315支79,总平均R50=2.356cm,R100=6.217cm,完全达到了SVD的验收标准;连续3年共1368支79的R50=2.535cm。随着工艺的提高,85不能做的比早年的79差就是了。


              IP属地:安徽11楼2015-02-23 00:33
              回复
                直到1999年,俄罗斯又装备了新研制的7N14狙击弹。和许多人认为的不一样,7N14狙击弹并不是精度更优秀的弹种。

                7N1狙击弹虽然有不俗的精度,但随着单兵防护的日益发展,狙击弹在对付防弹衣时可能不是特别有效。7N14的设计思路就是在精度指标和7N1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大幅度加强穿甲能力,7N14的结构和7N1相同,均为钢铅复合弹芯,且弹头外形基本一致。唯一的不同是7N14将7N1的平头普通钢芯(10号)替换成了尖头硬钢芯(U12A热处理),因此7N14拥有较强的穿甲能力,7N14可以说是增强了侵彻能力的7N1,或者说是狙击穿甲弹。


                为了区分7N1,7N14包装的中的sniper字样标志有黑色条纹。7N14的弹头弹壳连接处采用紫色喷漆标识,其弹头重9.8克,在480米处有80%的几率击穿5mm厚2P装甲钢板,精度指标和7N1相同,为300mR100≤8cm。以下是几种不同的54r弹头。


                IP属地:安徽12楼2015-02-23 01:25
                回复
                  渣!!!!


                  IP属地:英国13楼2015-02-23 10:42
                  回复

                    7N1弹击中目标后的破裂情况,其弹尾的铅芯被压扁,和其他高速铅芯弹击中软目标的情况类似。被甲被挤破,钢芯形态完好。因此毛子狙击弹的钢铅复合弹芯是一种很好的设计。7N1和预期设计的一样,击中人体后弹丸能迅速失稳翻滚,同时弹丸会碎裂成两个部分(我估测碎裂和速度有关,低速的时候难以破碎),造成比LPS弹严重的多的创伤。



                    7N14狙击弹射击钢板后的残留,其被甲在撞击钢板时脱离,钢芯形态仍然完整,可见弹芯硬度很高。


                    IP属地:安徽14楼2015-02-23 15:50
                    回复



                      国外射手测试的Tiger民用猎枪,在没有稳定依托的情况下采用3发一组的射击方式。前两组使用的是180gr Highland AX弹药,后两组用的是203gr Barnaul SP。Tiger和SVD一样,发射7N1狙击弹能获得1MOA级别的精度,但是测试者使用的是非比赛级的重弹。尽管如此,Tiger还是打出了不少1MOA级别的散布,可见其精度是不错的。
                      我们国产的EM351/EM352运动步枪精度在SVD系列中也是非常不错的。由于采用的是315mm缠距,EM351在发射狙击弹时可能能获得比SVD更优秀的精度(毛子240mm缠距精度-25%)。
                      而EM352则是发射7.62X51mmNATO弹的NDM-86,可能是由于7.62NATO平台要优于54r,7.62X51mm系列有很多品相极佳的高精弹,总之海外党反映EM352大多数都能打进sub-MOA,甚至有0.4MOA以内的例子,堪称SVD系列最准。相比较之下,毛子原产的SVD打7N1狙击弹5发散布我估计在1.3-1.5MOA的样子,即使使用高品质的比赛弹,或者手装弹,也只是勉强1MOA。一批次里面大多数SubMOA的结果对于原产SVD应该是达不到的,就算是320mm缠距的SVD,恐怕也比较悬(320mmSVD打最好品相的比赛弹或手装弹估计也就是平均挤进subMOA的水平,谈不上“大多数”subMOA)。

                      图为320mm缠距SVD在200米发射4发Extra重弹(13g,精度不及7N系列狙击弹)时的散布,其FOM=5.15cm,ES=5.8cm,刚刚好散布1.0MOA。

                      图为EM351,100码5发捷克bxn '86 light ball,Sub-MOA水平。

                      EM352在100码发射手装弹,3发和10发的散布水平。其中3发ES似乎只有一个弹孔的距离,也就是说这组散布可能只有1/4MOA。10发散布中,最下面4发也几乎打在了一个弹孔里!
                      SVD因为当初有严格的重量限制,为达到指标德拉古诺夫选择了相对单薄的枪管设计,这也导致了SVD精度不算很高,而且枪管变热后,着弹点开始跑向一边。第2靶10发平均弹着点明显有两个,不知是射手换了瞄准点还是枪管变热影响了精度。


                      EM352在113码处射击20发比赛弹,散布刚刚2个硬币大小,其中18发连孔!!


                      IP属地:安徽15楼2015-02-23 20:12
                      收起回复

                        EM352此次20发全散布约为1.67MOA,排除两发最远弹,其中18发连孔弹着的散布仅有1.02MOA!
                        由此看来,EM352堪称SVD系列最准的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名副其实!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5-02-23 22:38
                        回复


                          为纪念Евгений Федорович Драгунов老爷子所写。


                          IP属地:安徽18楼2015-02-23 23:47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2-24 0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