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吧 关注:55,310贴子:315,423
  • 11回复贴,共1

《卫报》评十佳历史小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英国《观察家报》和《卫报》的读者们评选出了他们心中最值得一读的十部长篇小说。


1楼2014-12-26 10:49回复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常被世人评选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小说。该编年史性质的小说描写的是拿破仑战争时期五个俄国贵族家庭的命运。采用现实文学手法与写作技巧,托尔斯泰唤起了整个世界的感知。以记叙文的方式在人物和场景之间转换,这边厢还是莫斯科一间空洞的画室,那边又是一场对话的开始,细节的描述,紧接着战争的混乱。托尔斯泰旨在用小说的技艺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2楼2014-12-26 10:52
    回复
      2025-08-24 16:36: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希拉里·曼特尔《狼厅》——这位2009年布克奖的得主是首位在系列小说中(第二部《死尸示众》已出版),以描写都铎王朝政治家托玛斯·克伦威尔为主线的作家。曼特尔以非凡的直觉,将书中人物栖居在她不安、聪颖以及充满野心的头脑中,因此我们看到了都铎王朝的历史——著名的亨利八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在眼前徐徐展开。曼特尔笔下的克伦威尔是那个年代激进势力的一员,这个富有辩证地、争议地典型英国人形象就此建立。


      3楼2014-12-26 10:53
      回复
        乔治·艾略特《罗慕拉》——这位维多利亚时期的天才小说家在书中描绘了极盛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下,罗慕拉的丈夫Tito Melema由一位意大利希腊学者变成了阴险狡猾的政治家的故事。小说中出现了当时诸多的真实人物,包括多明我会会士萨伏那洛拉以及马基雅弗利。评论家认为艾略特笔下的佛罗伦萨与维多利亚时期的不列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处于社会动荡期),甚至主人公罗慕拉与作者自己也有诸多类似:都是学识过人且不甘于传统生活的女性。


        4楼2014-12-26 10:53
        回复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豹》——故事发生在1860年代意大利复兴时期的西西里岛,这是兰佩杜萨唯一一本长篇小说,该书于1958年,作者过世后出版。故事以作者的祖父为蓝本,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兰佩杜萨用现代派所拥有的敏锐性刻画了19世纪Fabrizio亲王曲折且富贵的一生——这也是书名《豹》的由来。书中宅邸与风景的相当奢华,而在维斯康蒂导演1963年拍摄的同名电影中,伯特·兰卡斯特扮演了亲王一角。


          5楼2014-12-26 10:54
          回复
            科尔姆·托宾《布鲁克林》——华特.史考特历史小说奖的入围资格必须是书中故事至少发生在出版该书的60年以前。而科尔姆·托宾于2009年出版的这部小说不巧刚好是以1950年代为创作背景,因此无缘奖项。 然而该书还是以绝妙的方式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大批爱尔兰人移民美国。主人公Eilis Lacey背井离乡,来到布鲁克林寻找新生活,然而绝望的孤立和无尽的兴奋也时常伴随左右。 作者缜密的以主人公Eilis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她真实而又新鲜的人生经历。


            6楼2014-12-26 10:54
            回复
              安德鲁·米勒《纯》——2011年科斯塔奖得主法安德鲁·米勒在该小说中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巴黎年轻工程师Jean-Baptiste Baratte的遭遇,主人公接了个吃力不讨好的活——监管Les Innocents教堂的拆迁及其公墓的清理工作。 故事动人心弦,并且用戏剧化的手法抓住了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矛盾所在:历史与发展,回忆与遗忘。米勒精妙地唤起了人们对18世纪巴黎的嗅觉,听觉以及视觉,不多加描写那个时代的细节,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7楼2014-12-26 10:55
              回复
                佩妮洛普·菲茨杰拉德《蓝花》——该书于1995年出版,作者在其出版五年之后去世,这也是作者最后一部小说。小说以18世纪德国艺术家Friederich von Hardenberg,也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浪漫主义诗人Novalis为故事中心,戏剧化的描写了1820年主人公年轻时与12岁的Sophie von Kühn的爱情故事(他们已订婚,但女方于两年后不幸感染肺结核去世)。与作者所有的小说一样,《蓝花》故事并不长,但却不乏视角的切换和简洁却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此书被认为是其写作生涯中最出色的作品,但没入围1995年的布克奖名单,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8楼2014-12-26 10:55
                回复
                  2025-08-24 16:30: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罗伯特·格雷夫《我,克劳迪乌斯》——这本诞生于1934年的经典自传体小说讲述了第四代罗马皇帝的生平传记。格雷夫用该体裁展现了克劳迪乌斯的先皇们——奥古斯都,提比略和卡力古拉。而在作者于1935年出版的续本《克劳迪乌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中,作者以他的方式交待了主人公的一生。克劳迪乌斯生来有诸多的生理缺陷,特别是口吃让他在早年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但格雷夫并未将主人公描写成一个毫无杀伤力的弱者,而是将其塑造成一个有胆有识的形象。 格雷夫之后承认此书其实是为商业用途而作,但这并未影响该书成为自传体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9楼2014-12-26 10:56
                  回复
                    薇拉莉‧马汀《财产》——这部2003年发表的小说讽刺而又坦诚,它是1830年代奴隶种植园生活的残忍写照。故事的讲述者——年轻的玛侬束缚在一桩无爱的婚姻当中,她的丈夫是一个粗鄙的种植园主。玛侬反抗婚姻的压迫,用勇敢的方式改变境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女权主义的先锋。但她却未将这种勇敢延伸到当时极大的奴隶人权方面来,甚至从未质疑过奴隶制存在的合法性。马汀的小说充满反讽,虽然夺得了橘子图书奖,但依旧是一部被低估了的作品。


                    10楼2014-12-26 10:56
                    回复
                      帕特·巴克《重生三部曲》——巴克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三部曲讲述了精神病医师威廉·里维斯用他的先进理念治疗了许多一战士兵的故事。伤员中包括西格里夫·萨松和弗雷德·欧文,他们都在爱丁堡附近的Craiglockhart战时医院接受炮弹休克症的治疗。巴克将真实故事与虚构场景相结合从而建立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除了战争之外,书中还融入了诸如精神疾病,等级观念,同性恋情以及创造力等话题元素。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了极大的反响,而它的第三部《幽林之路》获得了1995年的布克图书奖。巴克表示,该书创作其实是受到丈夫的启发,他是一位神经病学家并非常了解主人公里维斯的生平事迹。


                      11楼2014-12-26 10:56
                      回复
                        通过以上小说得出一个结论
                        掌握了世界就掌握了文化。


                        12楼2014-12-26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