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吧 关注:30,763贴子:136,354

拾遗记——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南1楼2014-10-21 10:49回复
    转自义社吧。
    http://tieba.baidu.com/p/2307684922


    IP属地:湖南2楼2014-10-21 10:50
    回复



      “在瞎子的世界中,独眼就是国王”
      《拾遗记》是中国古籍,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为晋陇西安阳人王嘉所撰,共十卷,二百二十篇,皆为残缺不全。前九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古史部分很多是奇形怪异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纯为谣言传闻,为正史所不载。末一卷则记昆仑等八座仙山。
      相传秦灭六国之际天下大乱,各国宫室损毁使得当初社会知识阶层中心的皇族文献与史料散肄,王嘉把残文搜罗起来以传后世故名为《拾遗记》,因为以保存一切为重点所以其中不论多荒诞神怪的残篇皆收录,其中与《山海经》重复的部分都删去,所以录下的有许多连《山海经》都没有的奇闻,但最大不同为不仅仅像《山海经》的土风录有时还包含一些皇家密录和政治内容、神仙修道、神仙言行之类的人物故事。


      IP属地:湖南3楼2014-10-21 10:51
      回复
        “帝俊”这一古帝名号只见于《山海经》(在《大荒》、《海内》两经中多次提到)。“俊”的本义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帝俊”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古帝”。“帝俊”就是伏羲。在炎黄世系排列中,炎帝属于五行之火,位列第二;黄帝属于五行之土,位列第三。那么,位列第一的古帝就是东方木帝伏羲。《大荒东经》:“帝俊生帝鸿”。“帝鸿”这一名号,先指蚩尤,后指黄帝。蚩尤是伏羲嫡出,黄帝是伏羲庶出。
        宋《轩辕黄帝传》:“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
        “俊”本作“夋”(Qūn),据甲骨文,看着像“猩猩(Orangutan)”,或者鸟头而人身的怪物。至于意义,根据《说文解字》,意为“材千人也”,也就是“千里挑一”。
        帝俊名称来源于少昊帝王谱系。帝俊因为他长得英俊,所以人们叫他“俊”。
        研究下来帝俊与帝喾也有惊人的叠合关系。这些叠合是后儒们在改造与分化帝俊神话时所遗留下来的消化不掉的痕迹,足以证明帝喾的真实身份,且能让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恢复帝喾的本来面目。
        其一,《帝王世纪》云:帝喾刚出生时,自道其名为“俊”,“俊”与“俊”同音且近形,所以二人当同为一人。
        其二,史传后稷乃帝喾妃姜嫄所生,而《山海经.大荒西经》言“帝俊生后稷”,此亦可证喾与俊同为一人。
        其三,史传商代始祖契为帝喾妃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人之祖为帝喾,而王国维认为“俊”是商代高祖中地位最显赫者,何新以为“俊”是商人的祖先。是亦证明“俊”便是帝喾。
        其四,《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俊生季厘。”郝懿行疏云:“文十八年《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声同,疑是也。”郝氏所言甚是,此正可以说明帝俊与喾本是一人,所以二人之子也同名。
        其五,毕沅《山海经大荒西经》注云:“《史记》云帝喾娶娵訾氏之女为正妃。《索隐》曰:案,皇甫谧曰,女名常羲。”帝喾之妻与俊妻同名,当然不是偶然,也不足怪,因二神本为一人。
        :“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帝俊部族与少昊部族均是我国东部以“鸟”为图腾的远古同一部族。《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义为:有两只五彩鸟,相对而舞,是帝俊在人间的朋友,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便是由它们管理的。这里的五彩鸟,实际上便是神话中的“凤鸟”,它与帝俊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应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更主要的是,战国以来,人们称日中神鸟为“俊鸟”,何新《诸神的起源》云“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
        帝俊之“俊”又可写为“夋”,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
        少昊帝俊也是商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甲骨文称为高祖夋(与莒国犁比公祭祖碑文一致)。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他的形状甲骨文作 或 ,画的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有关帝俊的神话相当零碎,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十个太阳;另一个名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十二个月亮。他还有一个名叫娥皇的妻子,住在南方荒野,生了三身国的先祖。这位先祖一个头三条身子,传下来的子孙也都是这般模样。帝俊时常从天上降下来,和下方一些面对着面跹舞蹈的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尧的时候,十日并出,帝俊曾经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帝俊神话的片断。从中可以见到帝俊作为天帝的神性。帝俊之后姜姓,而诸多土著东夷古国或族团姜姓,如东夷姜太公之祖伯夷,东夷战神蚩尤,莱、齐、纪、州、郚、向、纪国等均姓姜。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天台山上有一巨型石人头像,据传说是帝俊头像,当地人称石祖像,也称老祖象。老祖像历尽风雨沧桑,底座山岩上有人工刻画的太阳图案,太阳中间为原始的“祖”字。传说该石像是东夷人父系社会的始祖--帝俊的化身。西侧的天台山极顶是俊台,相传为帝俊祭天之处。山下尧王城遗址中的墓葬都朝着天台山的方向,反映了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建立的东夷古国对太阳神和祖先帝俊的崇拜。


        IP属地:湖南5楼2014-10-21 10:51
        回复
          这里我们看到在厄瓜多尔发现的另一个金字塔型石头。在顶部你看见带着眼睛的金字塔并且在下面有几个螺旋和符号。其中有些与Churchward Naacal于1880年在印度发现的板材非常相似,(上面的文字)翻译出来是关于沉没的姆(Mu)大陆。

          这块石头上你可以看到雕刻:坐着的,一个人在石头上拿着金字塔的姿势就正如前面那张展示过的那块人工制品那样。从他的眼睛里发出光线而且在右侧你看到两个躬身的人。在他的头上有一个像是小头盔模样的东西并且从头盔中伸出了像是天线,通过它连接到奇怪的物体。


          IP属地:湖南7楼2014-10-21 10:52
          回复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祝融的儿子。他的部落在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IP属地:湖南9楼2014-10-21 10:53
            回复
              在秘鲁一座雕像上发现苏美尔人的起源!
              学者Clyde A. Winters 在Pokot巨石上面发现了各种铭文(原苏美尔人的起源),尤其是在手的下面(大腿部分)和雕像后面。
              这是根据Clyde A. Winters对铭文的翻译
              :“Putaki的神谕将传遍全人类,宣布Putaki种族的到来,以正确的方式,神谕可能会揭示智慧。尽情的膜拜,每个人都必须见证神的意志。占卜者解释了神谕的引导,认知规则并指导人类,为人类智慧作证的人将会成为鲜明的例子。
              在雕像的左前方有一个额外的措辞,解释如下:“萨满宣布这个地方的重要性,神性提供人智慧的力量。”
              还有两个位于前面的铭文:“Putaki,哦,伟大的智者,许多国家的祖先,你再次传递智慧和品质给见证者,传递神的力量来加强你的性格。““神谕Putaki将带领人们找到真理”
              至于背面的铭文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神谕是理想的标准,神谕将神圣的知识,分发到全人类,体现神的意志,捕捉完美的声音,神谕将传播和平。。。倾听神谕,先知的呼唤。神的旨意将变得可见和光亮,来自神谕之口。倾听占卜者,倾听神谕赐予你的智慧和性格。倾听神谕传播神的意志,遵从合法和公正。纯粹为了神谕召唤食物给你,噢,神谕,你是纯洁的见证。传播和平和智慧。Putaki的神谕是智慧的父亲,并造福于全人类。成为一个神的意志和可见的智慧见证。传播神的意志,你将见证他的力量。
              《河图玉版》:龙伯国的人身长三十丈,活到一万八千岁才会死。大秦国的人身长十丈,中秦国的人身长一丈。临洮人身长三丈五尺。
              大禹邀集群臣诸侯会盟于会稽,防风氏迟到,大禹悍然杀死了他。诸侯震怖。防风氏是狄人,尸体倒下足足占地九亩,有人说他身长五丈四尺,有人说他身长十丈。(春秋时,吴国攻占越国会稽,发现巨人尸骨。一块骨头都装满一辆牛车,不知道是什么人的遗骨,于是派专人到鲁国拜见博学的孔子,孔子看后,说:这就是防风氏的遗骨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有十二个巨人出现在临洮,身长五丈,足迹都有六尺长。
              东海之外,极为边远的地方,有巨人国称为“僬侥国”,国中百姓都身长三丈。
              《诗含神雾》上说:东北极地有人身长九丈。





              IP属地:湖南10楼2014-10-21 10:53
              回复
                汉朝 《资治通鉴·卷十七》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古今图书集成·庶征典·卷十九》载:“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 汉昭帝元平元年,“有流星大如月,众星皆随西行。”(《汉书·昭帝本纪》)
                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光烛地,长可四丈,大一围,动摇如龙蛇形,有顷,长可五六丈,大四围,所诎折委曲,贯紫宫西,在斗西北子亥间,后诎如环,北方不合,留一合所。”

                《汉书·天文志》:“十五年(72年)十一月乙丑,太白入月中”
                汉光武帝建武十年三月,“流星如月,从太微出,入北斗魁第六星,色白,旁有小星射者十余枚,灭则有声如雷,食顷止。”(《后汉书》)
                《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正月辛巳,月蚀,非其月”
                《后汉书·五行志》“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晋朝 《晋书·惠帝本纪》:“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自正月至于是月,五星互经天,纵横无常”
                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正月辛未,“辰时,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晋书·愍帝纪》)
                《晋书·愍帝本纪》:“西晋愍帝建兴五年(317年)正月庚子,三日并照,虹蚬弥天,日有重晕,左右两珥。”《晋书·天文志》:“三四五六日俱出并争,天下兵作亦如其数。”《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十一》也记有:“五年正月庚子,三日并出。”
                东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资治通鉴》)
                《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六月,秦地见三日并出。”


                IP属地:湖南12楼2014-10-21 10:54
                回复
                  南北朝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十二月,“有流星大如瓮,尾长二十余丈,大如数十斛船,赤色,有光照人面,从西行,经奎北大星南过,至东璧止。”(《宋书》)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见东方,光烂如火。(《建康志》)
                  《隋书·天文志》:“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五月癸丑,有流星一,大如鸡子,出氐中,西北流,有尾长一丈许,入月中,即灭。”
                  隋朝 《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月异部》:“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六月庚午,有星入于月中”
                  唐朝 《新唐书·天文志》:“贞观初,突厥有三月并见。”《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十五》:“唐太宗贞观初年,突厥有三月并见。”
                  《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二日异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闰叁月,日旁有物如日”。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烛地,群小星随之。”《新唐书·天文志》。
                  长庆中(823年),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见林中光属天,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尝说此事,忘人姓名。(《酉阳杂俎》卷一第三十八)
                  《新唐书·天文志廿二》“唐昭宣帝天佑二年(905年)叁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馀丈而止, 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黄,长五丈许而蛇行,小星皆动而东南,其陨如雨,少顷没,后有苍白气如竹丛,上冲天,色懵懵”
                  《新唐书·天文志》“唐宣帝天佑叁年(906年)十二月昏,东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极缓,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顷之分为二”
                  五代十国 《资治通鉴·卷二八八》记载:“后汉隐帝乾佑二年(949年)夏四月壬午,太白昼见,民有仰视之者,为逻卒所执,史弘肇腰斩之。”
                  宋朝 《宋史·天文志》:“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六月己卯,有星出河鼓,慢行,明烛地。”
                  宋太宗端拱元年闰五月辛亥,“丑时,有星出奎,如半月,北行而没。”《宋史·天文十》。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七》:“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冬十月庚寅,司天言:五星顺形同色。……壬子,左右言:日重轮,五色云见”
                  《梦溪笔谈》:“嘉佑中(1056年-1063年),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中,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间,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倾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单见天赤如野火。悠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规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往日来处,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数宵待观,名县亭以‘玩珠’”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次年“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续资治通鉴》)
                  《金史·天文志》:“金太宗天会十一年(1133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
                  《夷坚志甲·卷十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赵清宪赐笫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
                  《续通鉴》:“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二月癸丑,五星皆见”
                  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金哀宗正大八年,三月,日失色,有气如日,相凌。(《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三》)


                  IP属地:湖南13楼2014-10-21 10:54
                  回复
                    《述异记》卷云:“大食王国,在西海中。有一方石,石上多树,干赤叶青,枝上总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足,头著树枝。使摘一枝,小儿便死”。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人参果之说,当即如此。


                    IP属地:湖南16楼2014-10-21 10:55
                    回复
                      《明武宗实录》:「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四月丙戌,昏刻,南方流星如盏,青白色,尾迹有光,起自东南,徐徐行至西北而止,后有三小星随之。」
                      《大理古佚书抄》中有一篇题为《客星幻化》载: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夏五月初三,有客星出,由东南飞向西北,明亮如巨轮,时高时低,时行时停,见者上千人。此夜三更又出,由西北返至点苍山绿桃村,降於后村,村中有一石匠和庚,打石於山脚,见亮光出棚观之。有一物似碾而大如屋,为五色光照,中有二物,似人非人。捉庚入内,光明耀眼。取庚心出而观之,无痛而不流血。有言,声如人而不通,至此不醒。幻化中似入仙境,非人间境,有日月星辰,仙境地色红而冷若冰冻,无房屋庄稼。人皆似人非人,圆脸三眼,男女老幼难分,穿非人衣,言非人言。才观,眼前迷糊,不知所以。醒时仍在打石场,回家始知时隔一年余,家人以为被野物食。余知,亲往观之。观之,庚胸腹均有一红色线痕,问之无疼。和庚后五十三岁见余,貌如当年不老。客星幻化,世有多说,大理国记事簿有载。不知客星何物?」


                      IP属地:湖南17楼2014-10-21 10:55
                      回复
                        类似的记载还出现在晋代张华所辑的《博物志》中。故事发生在“汤时”,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三眼独臂的“奇肱国”人驾驶“飞车”,无意中落到中原地带,十年后又飞走了。


                        IP属地:湖南18楼2014-10-21 10:56
                        回复
                          199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着名7.11UFO事件,那天的日食期间,那些神秘的不明飞行物突然出现在墨西哥上空,甚至在他们首都飞过。值得注意的是,7.11UFO事件发生时,将近有数百万的墨西哥民众正通过他们的国家广播电台现场直播观看墨西哥城上空的UFO舰队,但美国媒体却拒绝播放给他们的民众。


                          IP属地:湖南19楼2014-10-21 10:56
                          回复

                            《宋史·五行史》记载,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现了一高约丈余、鸡首人身的不明物,从高空降落,大白天在田野上行走,还试图与人交谈。


                            IP属地:湖南20楼2014-10-21 10:56
                            回复
                              孙中山由秘书拟定《孙中山先生游普陀山志奇》一稿,孙中山过目后加盖“月自风清”小章于上。”
                              孙中山原文摘录为:“余因视察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已而旋赴慧济寺,方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千。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晾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急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平生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即形化而意消。焉呼!此神明之所以内通钦?…… 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孙文 志 ”


                              IP属地:湖南21楼2014-10-21 1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