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吧 关注:148,706贴子:662,408

艾灸必学艾柱灸法:着肤灸和隔物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代的艾灸,以艾炷灸法为最盛行。艾炷灸是指将艾绒做成圆椎形的艾炷,大的如枣核,小的如米粒,用它在穴位上进行灸治。艾炷灸分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


1楼2014-10-19 14:47回复
    古人在发现艾灸的治病和保健功效后,对灸法的材料和施灸的方法上都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探讨,也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可以用来施灸的材料,也发明了许多灸法,迄今为止,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灸法种类,超过百种。本贴列述一些关于艾柱的灸法,可以让您对其操作方法及适应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楼2014-10-19 14:49
    回复
      2025-09-13 23:21: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直接灸法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肤表面点燃施灸,故又称为着肤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化脓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不化脓灸。


      4楼2014-10-19 14:50
      收起回复
        1、化脓灸
        化脓灸也叫瘢痕灸。施灸时先将需灸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疼痛,此时可用手指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若灸而不发,可用热物熨之,或重复施灸)。就灸疮而言,是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的无菌性化脓现象,有治病保健作用。


        5楼2014-10-19 14:50
        回复
          2、发泡灸
          发泡灸是指用艾炷烧灼或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使局部皮肤发泡的治疗方法。灸发出的水泡一般不必挑破,可任其自然吸收。采用艾炷时,可选用用麦粒大小的小艾炷施灸,点燃后,待病人局部出现有灼痛感后,将艾火移除,此时施灸部位的皮肤可见黄斑,隔1~2小时后,就会发泡,但不需挑破,令其自然吸收。一般在短期内灸处会留有色素沉着,但不遗留瘢痕。


          6楼2014-10-19 14:50
          回复
            3、不化脓灸
            不化脓灸又称知热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或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则用手将艾炷拿去或按灭,换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7楼2014-10-19 14:51
            回复
              4、麦粒灸
              麦粒灸顾名思义,是用麦粒大小的艾炷,作用于身体的特殊敏感点及相应部位,虽是属于直接灸,但不引起化脓与形成灸疮,具有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仅轻微灼伤或起泡,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
              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安放在预先选好的部位.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燃烧至二分之一时将其压灭,第二壮可放在第一壮的未完灰烬上,待燃烧至还剩余三分之一处将其压灭,第三壮燃烧殆尽,由于有前两壮的适应,可减轻疼痛,以后每壮都燃烧完全。对于各种痛症与一般的急性炎症,效果明显。


              8楼2014-10-19 14:51
              回复
                二、间接灸法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间隔者,称隔附子灸,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9楼2014-10-19 14:51
                回复
                  2025-09-13 23:15: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隔姜灸
                  隔姜灸即是以姜为间隔物的灸法,临灸前可根据艾炷的大小,沿生姜纤维纵向用刀子切成片状,姜块的直径要求应略大于艾炷的直径,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挥发油中含有姜醇、姜烯、樟烯、水芹烯、龙脑、枸橼醛、桉油等,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扩张血管,增进血液循环。用艾炷加温后,其作用可增强数倍,从而加强了艾炷灸的效果。
                  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10楼2014-10-19 14:52
                  回复
                    2、隔蒜灸
                    选鲜大蒜头用刀沿蒜芽纵向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局部容易起泡,若不欲使之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大蒜的种类很多,以紫皮大蒜最为适宜。大蒜含有挥发油的大蒜素,有较多的粘液性液体,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但经过1~2炷灸后,温度可使其刺激性降低。而且大蒜的粘性液体,可将艾炷牢牢地固定在皮肤上,不易脱落,因此在斜面皮肤上施灸时,是固定艾炷的优良隔垫材料。
                    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未溃疮疡、蛇蝎毒虫咬伤等。


                    11楼2014-10-19 14:52
                    回复
                      3、隔葱灸
                      隔葱灸,较早的记载见于明代。即是以葱作为间隔物的灸法。隔葱灸有如下几种方法:
                      隔葱灸:取葱白一束(约10余根),在相距1~1.5厘米的两头用线捆扎,再将两端切去。施灸时,将葱段竖立于穴区,上置大或中艾炷进行灸治。据症情一般须灸7~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
                      隔葱泥灸:选葱白若干,剥去老皮,再捣烂成泥状。平摊于穴区,约0.3~0.5厘米厚,直径2~3厘米,上安放艾炷点燃施灸。觉烫即易艾炷,每次灸5~7壮,余同上。
                      .隔葱盐灸:用葱白两根,食盐20克,艾绒适量。先将食盐炒黄待冷备用。葱白洗净捣成泥,用手压成0.3厘米厚,直径2~3厘米的葱饼一块,备用。先将盐铺于所选穴区(多取神阙穴,以填平脐眼为度),将葱饼置于盐上,再将艾炷放在葱饼上,尖朝上,点燃,使火力由小到大,缓缓深燃 。每次灸7~10壮。余同上。
                      主治:虚脱、腹痛、癃闭、疝气及乳痈等。


                      12楼2014-10-19 14:52
                      回复
                        4、隔附子饼灸
                        隔附子饼灸是以附子药饼作间隔物,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附子饼若干焦可再换新饼,宜灸至肌肤内感觉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病愈为止。
                        附子为乌头肥大的块根,主要成分为乌头碱,性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附子饼是将生附子研成细末,加入少量的白及粉,增加其粘度,用水调成泥状存瓶内,待用时以黄酒调和,根据艾炷的大小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5厘米的附子饼,加温后附着于饼上的水蒸气所含物质可以被皮肤吸收,另外也可以用附子片,即将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刀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
                        此法有镇痛、消坚破结、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痿、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以及胃肠虚寒病症如五更泄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13楼2014-10-19 14:53
                        回复
                          5、隔盐灸
                          隔盐灸即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食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及旁人,一般灸5~9壮。食盐极易吸收水分,温度增高时可将水分放出,而盐分的渗透率较高,可以透过皮肤组织,吸收皮肤水分。盐在灸中主要是作为填充材料,使灸的位置形成平面,便于艾炷的放置,并通过盐传导艾炷的温度刺激皮肤,利用盐对皮肤的作用,以加强灸治效果。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14楼2014-10-19 14:53
                          回复
                            6、隔胡椒灸
                            胡椒灸是用胡椒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加人适量白面,用水调和制成硬币状圆饼,厚约0.3厘米。中央按成凹陷,再取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等份研成细末,放于胡椒饼中央凹陷处,将之填平,然后将圆饼放在施灸穴位上,上置艾炷施灸。换艾炷不换胡椒饼,每次每穴灸5~7壮,以内里觉温热舒适为度。胡椒,辛热,入胃、大肠二经,有温中散寒之功。此法适用于凤寒湿痹痛,局部麻木不仁、胃寒呕吐及腹痛等症。有温经散寒,通经止痛的作用。


                            15楼2014-10-19 14:54
                            回复
                              2025-09-13 23:09: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7、隔韭菜灸
                              隔韭菜灸是用韭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疡医大全·卷八》说:“疮毒溃后,风寒侵袭,作肿痛者,用韭菜杵烂,炙热,放患上,冷则易之。或捣成饼,放患上,艾炷灸之,使热气入内。”即是取整棵韭菜(连根)适量,洗净晾干,捣烂如泥,制成币状圆饼,放在疮面上,用大艾炷点燃施灸,每次灸1~3壮,换炷不换韭菜饼,使热气入内。此法适用于疮疡等证。


                              16楼2014-10-19 14: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