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吧 关注:11,125贴子:395,473
  • 17回复贴,共1

要命的他道——赵衍“献道”是什么时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要命的他道——赵衍“献道”是什么时候?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关于赵衍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话:“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 ,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有类似的记载“…雍军塞渭上,上计欲还…” 。
  无论“雍军塞陈”也好,“雍军塞渭上”也好,有一点是共通的,即雍军,也就是章邯的军队防守非常严密,甚至是让刘邦束手无策。幸好赵衍的及时出现解决了汉军进军道路的问题,他向刘邦指出了一条“他道”。可能由于年久失修或者其他原因,这条路已不为人知。而赵衍也许是地道的汉中人,熟悉汉中地情,对这条路比较了解,经过一番探险,终于走通了这条路。
那我们要问,赵衍“献道”是什么时候?
  一般看法是在行军途中遇阻,刘邦一度产生退意,“欲还”汉中,这时候赵衍“雪中送炭”,献出“他道”, 成功挽救了刘邦,挽救了韩信,挽救了汉军,赵衍功莫大焉!正如《史记疑案》所说,若无赵衍献计“从他道”, 则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不成。
  对此郭荣章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雍军塞陈”,或“雍军塞渭上”云云,皆指章邯军的布防情状,“上计 欲还”,是谓汉王欲还定三秦,并不是路上遇阻而要返回汉中。〖1〗如此赵衍“献道”应该是在汉军出兵之前, 韩信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已经参考了这条“他道”。
  个人感觉赵衍献道于出兵前更合乎情理。按《史记·高祖本纪》的说法,“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整个 非常地顺利。如果韩信计几近功败垂成,赵衍献他道就是挽狂澜于即倒,这么件大事,居然在各纪传中毫无反映,于理不通。
  〖1〗见郭荣章《刘邦北定三秦用韩信之计考》。按,《史记·高祖本纪》称“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 。”这个“还”的目的地就是指向三秦。


IP属地:广西1楼2014-07-26 00:08回复
    原来如此暖贴谢科普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7-26 02:31
    回复
      @春衫袖冷 @mickenangel @平行世界online


      IP属地:广西3楼2014-07-26 22:07
      回复
        对于这样一条史料的解读,居然没什么人理会……


        IP属地:广西5楼2014-07-30 20:46
        回复
          有一定道理


          6楼2014-07-30 21:32
          回复
            读史读史 看多了就懵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7-31 00:17
            回复
              恩,很有意思的不同看法。。。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8-01 11:36
              回复
                还军关中时,韩信也就一个治粟都尉,和他一毛线关系都没有。韩信实际参加战斗,是彭城之战后的京索之战。那个姓郭的就是个棒槌。


                IP属地:北京9楼2021-11-13 15:51
                收起回复
                  汉王欲还 。这里的还 ,可作退解 ,也可作回到关中解 。 我认为 ,退大于回到关中 。 郭文章中【认为,“雍军塞陈”,或“雍军塞渭上”云云,皆指章邯军的布防情状,“上计 欲还”,是谓汉王欲还定三秦,并不是路上遇阻而要返回汉中。〖1〗如此赵衍“献道”应该是在汉军出兵之前,】
                  我不知道布防情状跟汉军出兵前后有啥关系 ,郭是怎么判断 ,赵衍的献策是在出兵前的 。 功臣表纪录 ——【 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这部分的纪录 ,与别人不同处 ,是一气呵成的 ,也就是说 ,属于一件事 。谒上 , 此处的谒 ,不应该是赵衍 ,虽然他是个谒者 。而是前军派人来报 ,谒是进见的意思 。 汉王想退兵 ,赵衍这时出场 ,献计从他道走 。 退兵不是退回汉中 ,而是已经打下的陈仓城 。
                  塞陈 ,塞渭上(渭北 ),这里的渭上 ,指明是在陈仓北 ; 塞陈的陈 ,是泛指 ,章邯率军想夺回被汉军袭破的陈仓城 ,与汉兵在陈仓东北大战后败退 ,因为此地属陈仓 ,所以称陈 。
                  至于为什么能确定汉王想退回的不是汉中 ,我在别处早已解释清楚 ,不再多絮 。


                  IP属地:江苏10楼2021-11-13 1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