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吧 关注:1,078贴子:2,382

林散之笔谈书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谈品格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与庄希祖谈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与桑作楷谈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与张尔宾谈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林散之序跋文集》 

 
 



1楼2008-01-22 15:48回复
    三、谈工具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与陈慎之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与庄希祖谈 

    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外行话,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用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 


    有人以短狼毫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要用长锋羊毫。 

    软毫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毫。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 

    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作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水观之,清晰可见。 
    端歙两种砚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兰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潜诗道:“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抗日战争时期,我得一碧桃小砚,十分可爱,因之题一绝句,铭刻其上:“小滴酸留千岁桃,大荒苦落三生石。凄凉曼倩不归来,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砚扪之细润,磨墨如釜中熬油,写在纸或绢上光润生色。其形多长方、长圆。正方形两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砚,多有铭文或跋语,刻工以朴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见重艺林,小巧、匠艺、雕琢伤神,会委屈好面料。纪晓岚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发。 
     ——〈林散之序跋文集〉


    3楼2008-01-22 16:20
    收起回复
      五 谈墨法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 ——与陈慎之谈 

      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 ——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墨要能润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与庄希祖谈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林散之序跋文集》


      5楼2008-01-22 16:23
      收起回复
        好帖,顶一下


        IP属地:黑龙江9楼2008-11-05 22:06
        回复
          • 121.22.240.*
          好书


          10楼2009-02-18 21:49
          回复
            欢迎秦皇岛的朋友。


            11楼2010-02-19 11:05
            回复
              • 218.26.164.*
              好。。。。我顶


              12楼2010-04-02 18:20
              回复
                欢迎太原的朋友。


                13楼2010-04-03 10:44
                回复



                  IP属地:广东14楼2012-09-19 16:35
                  收起回复

                    祝好友中秋快乐!祝好友国庆愉快!
                    


                    IP属地:山东15楼2012-09-29 10:49
                    收起回复
                      好帖!受益匪浅!


                      IP属地:湖北16楼2012-12-31 23:35
                      收起回复
                        妙文一篇全在理!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3-06-26 23:49
                        收起回复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18楼2014-04-18 21:50
                          收起回复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说的太好了


                            19楼2015-01-31 11:41
                            收起回复


                              20楼2015-03-17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