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在高中教书时偶作,最近正好让大伙儿写读后感,见不少家伙选了《渐》来写,就发上来分享看看……不许砸砖!
我读《渐》
最近讲丰子恺的《渐》,孩子们似懂非懂,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的轻松,仿佛这是一篇与他们的人生毫无干系的讳莫如深的文章,和其他的课文一样,仅仅是为了完成课程内容而学,为了赶考而学,可我却如电击一般,浑身发颤;又仿佛自己一直昏睡在一间铁屋子里,此时猛地一个激灵,醒了。
怪不了孩子们,当某种体悟遥远到生活体验之外的时候,实在太难感同身受。借用张晓风的话——只因为年轻啊!有些问题,如果要弄明白,只该去问岁月,只有岁月能够解答。
《渐》不是那种一遍能读懂的文章,甚至不是一篇任何年龄和心智都能看透的文章,站在我的岁月,也只能揭其一角,犹感戚戚然。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以为其恒久不变。”
丰子恺看似毫不在意,实则一针见血的评说,让人不由感慨于自己的受时间的蒙骗。一路走来,从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到学生眼中敬业的老师,忙忙碌碌,迷迷糊糊,只为了害怕所谓的“举世非之”,殊不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阴阳潜移,春秋代序,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渐”的法则。丰子恺通过对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的揭示,告诫人们要“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空间于方寸中”,以明达、宽容之心对待世事。不过,能和丰子恺一样看得透彻的人却不多——“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屑事件所迷着,都忘记人生的根本”,呵呵,人之为人,不正是因为糊涂吗?
我想起了张晓风的文字,犹记得读它们时的震颤:“原来整场生命也可作经济学来看,生命也是如此短小稀少啊!而人的不幸却在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跃动.有所未足的心,……我痴坐着,任泪下如麻不敢去动它,不敢让身旁年轻的助教看到,不敢让大一年轻的孩子看到。奇怪,为什么他们都不流泪呢?只因为年轻吗?因年轻就看不出生命如果像戏,也只能像一场短短的独幕剧吗?‘朝如青丝暮成雪’,乍起乍落的一朝一暮间又何尝真有少年与壮年之分?‘急把盏,夜阑灯灭’,匆匆如赴一场喧哗夜宴的人生,又岂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别?”至于满堂的学生正襟危坐是因岁月尚早,早如揭衣初涉水的浅溪,所以才凝然无动。
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人生太短暂,太卑微了,怎么还要去计较和感叹那太多的得失呢?而且,“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世上的事最不怕的应该就是“兵来有将可挡,水来以土能掩”,只要有对策就不怕对方出招。怕就怕在一个人正小小心心的和现实生活斗阵,打成平手之际,忽然阵外冒出一个叫宇宙大化的对手,他斜里杀出一记叫“春天”的绝招,身为人类的我们真是措手不及。对着排天倒海而来的桃红柳绿,对着蚀骨的花香,夺魂的阳光,生命的豪奢绝艳怎能不令我们张皇无措,当此之际,真是不做什么既要懊悔——做了什么也要懊悔。”因此,人们大学毕业后有一半为自己的用功而后悔,一半为自己的爱玩后悔——“只因太年轻啊,以为只要换一个方式,一切就扭转过来而无憾了。孩子们,不是啊,真的不是这样的!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甚至连一场匆匆的春天都太完美,完美到像喜庆节日里一个孩子手上的气球,飞了会哭,破了会哭,就连一日日空瘪下去也是要令人哀哭的啊!”
“ 所以,年轻的孩子,连这个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也看不出来吗?生命是一个大债主,我们怎么混都是他的积欠户,既然如此,干脆宽下心来,来个“债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何不反过来想想,那么,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的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你或读书或玩,或旅行或游戏,都用心去对付,好好去享受去体会,只是切不可只沉迷于其一,否则将来定是要生大悔的。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我读《渐》
最近讲丰子恺的《渐》,孩子们似懂非懂,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的轻松,仿佛这是一篇与他们的人生毫无干系的讳莫如深的文章,和其他的课文一样,仅仅是为了完成课程内容而学,为了赶考而学,可我却如电击一般,浑身发颤;又仿佛自己一直昏睡在一间铁屋子里,此时猛地一个激灵,醒了。
怪不了孩子们,当某种体悟遥远到生活体验之外的时候,实在太难感同身受。借用张晓风的话——只因为年轻啊!有些问题,如果要弄明白,只该去问岁月,只有岁月能够解答。
《渐》不是那种一遍能读懂的文章,甚至不是一篇任何年龄和心智都能看透的文章,站在我的岁月,也只能揭其一角,犹感戚戚然。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以为其恒久不变。”
丰子恺看似毫不在意,实则一针见血的评说,让人不由感慨于自己的受时间的蒙骗。一路走来,从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到学生眼中敬业的老师,忙忙碌碌,迷迷糊糊,只为了害怕所谓的“举世非之”,殊不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阴阳潜移,春秋代序,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渐”的法则。丰子恺通过对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的揭示,告诫人们要“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空间于方寸中”,以明达、宽容之心对待世事。不过,能和丰子恺一样看得透彻的人却不多——“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屑事件所迷着,都忘记人生的根本”,呵呵,人之为人,不正是因为糊涂吗?
我想起了张晓风的文字,犹记得读它们时的震颤:“原来整场生命也可作经济学来看,生命也是如此短小稀少啊!而人的不幸却在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跃动.有所未足的心,……我痴坐着,任泪下如麻不敢去动它,不敢让身旁年轻的助教看到,不敢让大一年轻的孩子看到。奇怪,为什么他们都不流泪呢?只因为年轻吗?因年轻就看不出生命如果像戏,也只能像一场短短的独幕剧吗?‘朝如青丝暮成雪’,乍起乍落的一朝一暮间又何尝真有少年与壮年之分?‘急把盏,夜阑灯灭’,匆匆如赴一场喧哗夜宴的人生,又岂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别?”至于满堂的学生正襟危坐是因岁月尚早,早如揭衣初涉水的浅溪,所以才凝然无动。
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人生太短暂,太卑微了,怎么还要去计较和感叹那太多的得失呢?而且,“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世上的事最不怕的应该就是“兵来有将可挡,水来以土能掩”,只要有对策就不怕对方出招。怕就怕在一个人正小小心心的和现实生活斗阵,打成平手之际,忽然阵外冒出一个叫宇宙大化的对手,他斜里杀出一记叫“春天”的绝招,身为人类的我们真是措手不及。对着排天倒海而来的桃红柳绿,对着蚀骨的花香,夺魂的阳光,生命的豪奢绝艳怎能不令我们张皇无措,当此之际,真是不做什么既要懊悔——做了什么也要懊悔。”因此,人们大学毕业后有一半为自己的用功而后悔,一半为自己的爱玩后悔——“只因太年轻啊,以为只要换一个方式,一切就扭转过来而无憾了。孩子们,不是啊,真的不是这样的!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甚至连一场匆匆的春天都太完美,完美到像喜庆节日里一个孩子手上的气球,飞了会哭,破了会哭,就连一日日空瘪下去也是要令人哀哭的啊!”
“ 所以,年轻的孩子,连这个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也看不出来吗?生命是一个大债主,我们怎么混都是他的积欠户,既然如此,干脆宽下心来,来个“债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何不反过来想想,那么,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的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你或读书或玩,或旅行或游戏,都用心去对付,好好去享受去体会,只是切不可只沉迷于其一,否则将来定是要生大悔的。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