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社吧 关注:135贴子:26,137
  • 17回复贴,共1

论:江湖与武林的区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献给刘血河,祝他下次把一楼给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02 01:32回复
    江湖,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词语含义较多,本意为江河湖海,在古时也指江西湖南等地,后来也泛指古时不接受当权控制指挥和法律约束而适性所为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江湖一词逐渐演变成较为负面或特定的用语,如“混江湖”,意指混黑道;江湖险恶”,也意指其是个是非纷扰之地。《汉书·王莽传下》:“太傅牺叔 士孙喜 清洁江湖之盗贼。”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宋苏辙《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之一:“流落江湖东复西,归来未洗足间泥。” 清钮琇《觚賸·雪遘》:“祗以早失父兄,性好博进,遂致落拓江湖,流转至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4-02 01:35
    回复
      2025-08-30 22:53: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先顶再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4-02 01:36
      收起回复
        如此,可见:江湖不等于武林,武林也不一定是江湖。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02 01:40
        回复
          再者,武林并非江湖的同义词,江湖社会所涵盖的范围极大,三教九流人士皆有,如命相卜卦、和尚法师,甚至乞丐宵小等皆可称之为江湖中人。武林也非武馆镳局林立之处,更不是指绿林好汉聚集之地。武林,它是武术界各门派的一个泛称。主要是指一个拥有武功底子的人所处的大团体,而非单指个人。如练武之人,我们可说他是武林中人,也就是说习武之个人包含在武林这个团体中。至于武林盟主仅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真实社会并未出现过真正一统武林各门派之人。不过近代沧州的霍元甲,广东的黄飞鸿等人,因武功高超,德术兼备,被视为精神上的武林盟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4-02 01:42
          回复
            古龙先生为江湖的称谓做了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其实就是以小说中的有武功的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所组成的关系网,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必担心衣食住行,不必担心法律制裁,可以说是一个完全以实力(主要是武功强弱)说话的世界,但就像它脱去了恶人身上的枷锁一般,它同样也解放了正义之士思想的束缚,使之可以快意恩仇,以暴制暴,在这个设定之下,反面角色虽多,但侠义之士出现的概率也要远大于现实社会。这也是为什么武侠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4-02 01:42
            回复
              江湖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什么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江湖是美丽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挥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剑,像风一样潇洒,江湖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师友至爱喋血黄沙,为报仇也只能十年面壁。这就是江湖。在江湖里,你可以和你的爱侣双剑合璧,共奏一曲“笑傲江湖”。也可以凭着自己的绝顶聪明,找寻传说中的秘籍,练就绝世的武功。或者开山收徒,成为受人景仰的宗师。也可以打一把自己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成为传说中的孤独剑客。等到完成了一些近于苛刻的条件,你就可以拜风清扬、张三丰、达摩祖师、王重阳、杨过这样的传奇人物,学到令人艳羡的武功。
              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出自《庄子 大宗师篇》,原句为“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此时,两条鱼便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
              而后古龙在一本武侠书中借杀手燕十三之口说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为惊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称谓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广的内涵。最终,还是由古龙先生为江湖的称谓做了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诚如斯言,记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水墨山水、纯真作品,因为任我行“只要有人,就会有恩怨”变得沉重。
              追溯庄子,历来以寓言的形式阐述玄妙的真理,可谓寸字寸金。江湖,而非溪海,正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给人的感觉更是潺潺细水、清澈见底,我们不能忍心看到浑浊;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骇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觉望而却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现意境,江有溪之隽永绵长、且有奔渤之势,复杂的水境泥沙混杂;湖,另有海之深沉,无穷的生命蕴涵之中。人之悲哀,就在于江湖。
              “江湖”的词源
              ——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
              张远山
              当代大陆学者的著作,我若非翻两页就看不下去,便是划上许多否定-性杠杠,以备一旦需要撰文批评,查找证据方便。然而陈平原先生所-著《千古文人侠客梦》,我不仅一口气读完,还划了不少肯定性杠杠-。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4-02 01:46
              回复
                此书胜义颇多,如论侠客为何必佩剑、侠骨为何香如许,均予人启-发。妙句也不少,如“‘山林’少烟火味,而‘江湖’多血腥气”;-“‘山林’主要属于隐士,‘绿林’主要属于强盗,真正属于侠客的-,只能是‘江湖’”;“中国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可以如下公式表示-: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只可惜此书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言必称“江湖”,却未能找到“江湖”的真正词源。

                此书第七章《笑傲江湖》开篇曰:“谈武侠小说,无论如何绕不开‘-江湖’……‘江湖’属于‘侠客’;或者反过来说,‘侠客’只能生-活在‘江湖’之中。这种近乎常识的判断,其实大有深意。只是人们-很少深入探究为什么‘侠客’非与‘江湖’连在一起不可。”随后对-“江湖”一词进行了词源学探索。
                陈平原对“江湖”一词的释义是:“‘江湖’原指长江与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这一浮泛释义的症结在于,他找到的最早出处是-秦以后的《史记》:“《史记·货殖列传》述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他显然知道,这不可能是“江湖”的词源,于是又自己加以-否定:“其中的‘江湖’即指五湖。故《国语·越语下》又称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4-02 01:46
                回复
                  2025-08-30 22:47: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由于没能找到“江湖”一词的源头,陈平原的以下解说就不得要领了-:“有感于范蠡的超然避世,后人再谈‘江湖’,很可能就不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三江五湖,高适诗‘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杜-甫诗‘欲寄江湖客,提携日月长’,杜牧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其中的‘江湖’,就隐然有与朝廷相对之意,即隐士-与平民所处之‘人世间’。‘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4-02 01:48
                  回复
                    〔1〕
                    从并非“江湖”一词之源头的西汉《史记》(尽管所述的是春秋末年-的范蠡),一下子跳到八百年后唐代诗人高适、杜甫、杜牧带有“江-湖”字眼的诗句,再跳到三百年后北宋范仲淹关于“江湖”的名言,-时间跨度千载以上,陈平原依然没能找到“江湖”的真正词源,因为-他找错了方向。他应该到《史记》以前去找,而不是到《史记》以后-去找。所有元素型的文化观念都必须到先秦典籍中找到源头才算数,-这应该成为学界的基本常识。先秦之所以被称为轴心时代,就因为它-提供了后轴心时代的一切文化元素。
                    由于找错了方向,又实在无计可施,陈平原只好把“江湖”的词源问-题悄悄搁过一边,回到“笑傲江湖”本题:“《史记》为游侠作传,-没有使用‘江湖’这个词……唐人重新把侠客置于江湖之中,这一点-很了不起,基本上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发展路向。……唐代豪侠小说中-已出现‘江湖’这个词,并把‘江湖’作为侠客活动的背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4-02 01:49
                    回复
                      〔2-〕由此一路向下,一直论到二十世纪的新派武侠小说,论到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由于对“江湖”的词源语焉不详,陈平原就给了读者-一个错觉,似乎“江湖”一词是迟至唐代豪侠小说才正式出现的。

                      “江”、“湖”两字分开使用时单独成词,作为专名固然特指长江和-洞庭湖,作为共名固然泛指三江和五湖,然而“江湖”一词既不是“-江”、“湖”两个专名分开解释后的简单相加,也与“三江”、“五-湖”的共名无关。在中国文化中,“江湖”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专名,-“江”、“湖”两字仅仅是词素,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分开释义。-更重要的是,“江湖”这一专名的特殊意义,决非从唐代豪侠小说到-当代武侠小说对此词的事后追加,而是唐代以前的先秦时代早就有的-:民间社会的江湖文化与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相对。因此并非先有“-侠客”,后有“江湖”,而是先有意义特殊的“江湖”,后有纵横笑-傲的“侠客”。这是因为,此词的真正词源出自始终不被儒家中国承-认为正式经典的中国文化第一元典《庄子》。在《十三经》和所有先-秦典籍中,都没有出现过“江湖”一词——不过说有易,说无难,海-内外硕学博闻者若有异议,切盼教正。
                      《庄子》全书使用“江湖”一词凡七处,是汉语中最早出现的“江湖-”,按顺序依次如下: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内篇·逍遥游第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内篇·大宗师第六》,重言又见《外篇·天运第十四》)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内篇·大宗师第六》)
                      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外篇·至-乐第十八》,重言之异文又见《外篇·达生第十九》)
                      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外篇·山木第二十》)
                      以上五条(两条略)中哪条是“江湖”的原始出处?容我偷懒抄一段-拙著中的旧文:
                      庄子与韩非是针锋相对、不共戴天的两个先秦思想家,尽管庄子死后-数年韩非才出生。但他们两个人的巨大天才,造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两种力量:庄子左右了江湖文化,韩非主宰了庙堂政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4-02 01:50
                      回复
                        顺便一提,与庙堂相对的“江湖”一词,也源于《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的这个大葫芦寓言。被人视为〃江湖〃一词出处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倒是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两个“江湖”虽然语意相近,毕竟还是第一个更符合后世通用的“江-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4-02 01:50
                        回复
                          〔3〕 拙著《寓言的密码》之所以仅引两条,因为《庄子》内篇为庄子本人-亲撰,外篇为亲炙弟子据庄子遗稿与闻见整理编纂,杂篇为再传弟子-与庄门后学所发挥。而且只有第一条直接论人(惠施),后四条(加-重言二条)皆以物(鱼、鸟、狐、豹)喻人。所以我认为首条出现最-早,是“江湖”一词的真正词源。江湖中国的通天教主庄子,无可争-议地拥有“江湖”一词的知识产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4-02 01:51
                          回复

                            陈平原说:“‘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际-上是把伪经当成了真经。
                            出自《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语,固然是关于“庙堂”、“江湖”的最-大名言,但它不仅不可能是“江湖”的词源,而且范仲淹的儒家立场-使他更不可能把“江湖”的文化意义解释清楚,而是一定会对“江湖-”的真正文化意义进行歪曲和篡改。
                            儒家庙堂所推销的政治人格是忠君牧民的“君子”,道家江湖所弘扬-的文化人格是傲视王侯的“真人”。“江湖”的文化意义,与范仲淹-的儒家思想根本无法兼容,所以范仲淹对“江湖”的解释完全不足为-据。范仲淹笔下的“江湖”并非文化中国的真江湖,而是政治中国的-伪江湖——这个政治中国的伪江湖立意要消灭的才是文化中国的真江-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揭示的只是因失意而暂处江湖的真-儒家的卑琐政治人格,却远未揭示那些安居江湖、乐处江湖、傲立江-湖的真道家的伟岸文化人格。
                            那些“每饭不忘君恩”的儒家,即使因不被帝王接纳或失宠于帝王而-暂处江湖,也不是真道家,充其量是伪道家,所以时刻想着钻营夤缘-进入庙堂。真正的道家不可能“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是“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江湖新解:在现代的年代,江湖两个字远远不是表达狭义的地方了。现代人说的江湖,往往是说的黑社会秩序。
                            混在黑社会,就是喋血在江湖。小说中,电影中所塑造的黑社会英雄,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4-02 01:52
                            回复
                              2025-08-30 22:41: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总而言之:江湖之中有武林,武林再大,也逃不出江湖的范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4-02 01:54
                              回复